作者:柯宗明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10/27
「此時,自強號列車正快速地往北疾駛,陸續穿越濁水溪、大肚溪、大甲溪、大安溪……一如當年,陳澄波從嘉義往台北城時,也是經過這幾條溪流吧?窗外景觀倏然從眼前閃過,這些山巒,這片稻田,百年不曾改變過,當年陳澄波就是這樣搭著蒸汽火車,全島四處寫生、演講、展覽。……」
🎨🎨🎨
一陣陰雨。坐在嘉義往台北的高鐵上,看著陰鬱的嘉南平原,我閉起眼睛,腦海裡浮現出《陳澄波密碼》裡那一幅又一幅的畫。我彷彿看見陳澄波,他正戴著一頂草帽,手拿畫筆背著畫架,坐在南下的火車上,正要到阿里山上去作畫。
同行的還有楊三郎、林玉山、李石樵,而陳植棋流露出熱切的表情,正和一夥人聊得沒完。嘉南平原的一片油綠在眼前展開,土地正在召喚著畫家的靈魂……
陳澄波。這是一個令人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個對嘉義人來說無法抹滅的記憶、光榮與哀傷,越是瞭解就越覺得陌生,彷彿他是熟悉卻未曾謀面的親人。
明明他的老家就在我家附近,嘉義市區三不五時就可以見到陳澄波的畫作,為什麼我還會有這樣的感覺呢?更何況……
一.跨越時空的交會兩個彼此牽絆的時空,兩段相互交錯的故事,貫穿了
《陳澄波密碼》這部小說,勾勒出陳澄波璀璨短暫的一生,以及他像恆星般永遠閃耀的作品。
解嚴前夕,從美國留學返台的年輕畫家阿政,突然接到一宗修復油畫的委託,但委託人對這幅畫的來歷支吾其詞,也不肯透露原畫者是誰,阿政和記者女友方燕就像偵探一樣,對畫作背後的故事展開追查,一一拜訪台灣畫壇的前輩畫家……
在另一個時空裡,陳澄波正在日本留學習畫。除了接受最新潮的美術教育、探索自己的個人風格,他也結交了許多台籍青年朋友,大家一起暢談著社會公義的理想,以及對台灣故鄉未來的期望。
當林玉山認出畫作的作者正是「澄波先」的時候,阿政和方燕充滿疑惑:為何一位如此重要、傑出的畫家,卻從未被人提起過?為什麼總有些話題被迴避掉了?背後到底有什麼禁忌?更何況陳澄波的畫作裡似乎有一些技法上的錯誤,其中難道藏了什麼密碼嗎?他們繼續追查下去,拜訪了袁樞真、劉新祿、楊三郎、李石樵,從北到南四處奔波著。
1930年代,當陳澄波完成了日本的學業,他選擇前往上海擔任教職,這是和「祖國」的第一次接觸,文化的衝擊讓他對自己的祖國認同有更多的思索和疑惑,而中日戰爭的逼近,也讓他不得不離開上海返回台灣。扎根於故鄉,他還有更多的畫作要創造,有更多的理念要實現。他在畫作中寄寓個人的理想,試著描繪出歷史洪流下普羅大眾的生活百態。
阿政在追探陳澄波的故事時,也一一地修復了自己那段被當權者抹去的歷史記憶。透過與前輩畫家的談論,他越來越瞭解那段從不被提及的藝術史和文化史,除了越來越接近密碼的含意,也越來越接近禁忌的核心……
兩個時空、兩段故事最後在陳澄波老家的畫室裡交會。一幅又一幅許久未見天日的畫,一段悲傷的歷史烙印,一個人如何被自己寄望的祖國所背叛,一個畫家又是如何真實地表達自己對土地的熱愛、對公義的追求、對人民的關懷,在此時此刻終於解謎。
阿政和方燕來到中央噴水池,看著手上的
〈嘉義街中心〉。畫作裡密碼即將解開……
二.畫說歷史
以推理、懸疑的手法進行一段又一段的跨時空敘事,再透過故事來顯映出活生生的歷史,這是《陳澄波密碼》這部歷史小說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不只是畫家的生命,他的許多畫作成為了敘事的核心,這給我們一個看待歷史的雙重視角:不只故事可以說歷史,繪畫也可以映照歷史。
我們透過小說作者有根據地創造出來的情節和對話,以及一幅又一幅畫家陳澄波在不同時期所繪製的畫作,那段日治時期到戰後初期的台灣文化史,以一種非常生動的樣貌呈現出來。政治動蕩與時局變化只是它的背景 ,政治人物的高論不過是雜音,真正的主角是一個又一個的台灣知識分子,他們在國族認同、社會理念、藝術思潮的矛盾衝突中,試著走出自己的道路,發展出自己獨特的藝術靈魂,但又不可避免地背上了民族的十字架。
當阿政逐漸揭開陳澄波的謎,一個青年藝術家的形象越顯清晰,想必他也可以從中認出自己的樣貌;即便歷史被不留情面的抹殺,畫家被子彈輕易地抹去生命,畫作被投上陰影,還是有些東西傳承下來。那是透過對土地的忠實,透過不言而喻的共鳴,透過真誠細心的交會。
原來,我們仍走在陳澄波以及那一代台灣青年所開闢的道路上。
窗外依然是陰鬱濕冷的天氣,但只要一看到〈淡水夕照〉,心裡就會洋溢著畫家所傳遞的溫暖。
三.回嘉,回家,記得來看畫家!
我不得不被這本小說給深深地扣住,多次因小說中的某些人物、場景和對話所悸動,那種彷彿被電流穿透的感覺一再地出現在這本書的閱讀經驗裡,很少有一本小說能引起我那麼強烈的感動。也許,這是因為我和陳澄波都有同樣的根,在不同的時代裡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跟隨作者的故事,我彷彿進入了另一個時空的嘉義,跟著阿政一起訪問林玉山、劉新祿這些嘉義畫家,走過那個時代的嘉義公園和中央噴水池,越來越接近陳澄波。它是關於陳澄波的故事,也是關於嘉義的故事,令我既陌生又熟悉,更有一種與久違親人重逢的感受,更何況……我還算是陳澄波在「總督府國語學校」的小小學弟,我怎麼完全忘記了這件事?怎麼如此不認識這個人?
我深刻地感覺到自己也需要某種歷史修復。生長在解嚴後的民主台灣,陳澄波早非禁忌,在嘉義市區很容易就能看到他的畫作,但民主自由的空氣竟養成了惰性和無所用心,只看到陳澄波和二二八悲劇的聯結,卻忘了用心去觀賞和感受畫家透過畫筆所傳達出來的庶民史。也許,我的阿公、阿嬤也是他畫中的人物,我卻未曾仔細看過他們在大時代下的身影……
陳澄波不只是時代悲劇的犧牲者,他更是一個有感情、有思想,充滿熱血和正氣的人,他的掙扎是那個時代台灣良心的掙扎。當我因為閱讀《梵谷傳》而嚮往欽佩梵谷的創作精神時,卻完全忘了在街口就可以見到的陳澄波,其實他一直以畫守護著土地,守護著普羅大眾。我們不只需要透過鮮活的敘事去修復活生生的歷史,更需要的,是將我們的記憶和那段生動的過去聯結起來。
來嘉時,記得來看看畫伯吧!在國華街口,在嘉義公園,你可以看到一直散發著溫暖真誠的陳澄波,正在溫柔端詳著鄉親的日常生活;你可以在崇文國小的校門圍牆,看到林玉山生龍活虎地守候著每天上學下課的小朋友;吃過雞肉飯和砂鍋魚頭,到了中央噴水池,蒲浩明手中的kano投手吳明捷正投出一記精彩好球。
讓我們用故事走入藝術,再用藝術之眼感受那個年代台灣的純真美好吧!
🎨🎨🎨
「而當他背著畫架坐在車廂裡,鄰座的老幼婦孺是否會好奇地問他:啊你帶的這個是什麼東西?
陳澄波看著這一張張好奇的臉孔時,必定會以感謝的口氣告訴他們:這是畫圖的腳架仔,也是我把你們請進畫中,讓你們的動作、姿態、感情變成庶民史的一部分的工具。雖然你們的身影在圖中是那麼的渺小,但意義卻無比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