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以知十——話說顏回(3)

聞一以知十——話說顏回(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文提及顏回學問好,深受孔子讚賞,即使才智聰敏的子貢,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坦誠地說自己在做學問方面,只能聞一而知二;而顏回卻能聞一以知十。

究竟怎樣才算學問好呢?以孔門的標準,必須勤懇學習,轉化生命,以致德配天地。換句話來說,就是透過學問的生命,轉化為生命的學問。

說顏回能聞一以知十,這是不是顏回比較聰明呢?不是的。

首先,這裡所說的「十」,不是數量的十,而是全體、整全的意思。「聞一以知十」,是指從一個人生的道理,了悟到整個道德生命的真理。這需要持久反省,下學上達,身體力行的。具體來說,就是指聽了孔子說了一個道理,顏回就很能在日常生活中,印證了孔子全體的道理。這與大腦推理,是兩回事啊!

不過,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只有孔子講,而顏回照單全收,既無提問,也不質疑。所以,孔子對顏回這個學生,起初也有意見。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說,同悅)【先進3】

孔子說:「顏回對我沒什麼可幫助,我所說的一切,他都洗耳恭聽。」

其後,孔子才察覺他自己看錯了,於是對顏回的學習態度,完全改觀了。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為政9】

孔子說:「我給顏回講課,他從來不反駁我,像是很愚蠢。我私下觀察,才發現他還能把學過的道理,充分發揮應用。這樣看來,他並不愚蠢。」

這則《論語》,有兩句很值得深入去了解:

(1) 不違如愚
(2)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所謂「不違如愚」,這裡的「愚」,其實就是老子所講的樸質敦厚,表面上看去,像是傻傻的,其實是他的本質,未經雕琢,至純至真。簡單一句話,胸無成見。原來但凡聽講道理,一般人都會以懷疑的態度來聽的,以致半信半疑,若存若無。這就好像老子說的「中士聞道,若存若亡」。而顏回則不然,他聽道時,整個心境,空靈真切,虛懷欣悅。接收道理後,躬身自省,篤志實行。這就是老子說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因為「道」,是要用來行的。

其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這裡可以看到孔子不但虛懷地欣賞學生,甚至覺得學生把學得的道理,竟然能如實地、自然地應用在言行生活上,因而印證自己所講的道理,實在欣慰啊!

(2021-2-10待續)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