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一以知十——話說顏回(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文提及顏回學問好,深受孔子讚賞,即使才智聰敏的子貢,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坦誠地說自己在做學問方面,只能聞一而知二;而顏回卻能聞一以知十。

究竟怎樣才算學問好呢?以孔門的標準,必須勤懇學習,轉化生命,以致德配天地。換句話來說,就是透過學問的生命,轉化為生命的學問。

說顏回能聞一以知十,這是不是顏回比較聰明呢?不是的。

首先,這裡所說的「十」,不是數量的十,而是全體、整全的意思。「聞一以知十」,是指從一個人生的道理,了悟到整個道德生命的真理。這需要持久反省,下學上達,身體力行的。具體來說,就是指聽了孔子說了一個道理,顏回就很能在日常生活中,印證了孔子全體的道理。這與大腦推理,是兩回事啊!

不過,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就只有孔子講,而顏回照單全收,既無提問,也不質疑。所以,孔子對顏回這個學生,起初也有意見。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說,同悅)【先進3】

孔子說:「顏回對我沒什麼可幫助,我所說的一切,他都洗耳恭聽。」

其後,孔子才察覺他自己看錯了,於是對顏回的學習態度,完全改觀了。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為政9】

孔子說:「我給顏回講課,他從來不反駁我,像是很愚蠢。我私下觀察,才發現他還能把學過的道理,充分發揮應用。這樣看來,他並不愚蠢。」

這則《論語》,有兩句很值得深入去了解:

(1) 不違如愚
(2)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

所謂「不違如愚」,這裡的「愚」,其實就是老子所講的樸質敦厚,表面上看去,像是傻傻的,其實是他的本質,未經雕琢,至純至真。簡單一句話,胸無成見。原來但凡聽講道理,一般人都會以懷疑的態度來聽的,以致半信半疑,若存若無。這就好像老子說的「中士聞道,若存若亡」。而顏回則不然,他聽道時,整個心境,空靈真切,虛懷欣悅。接收道理後,躬身自省,篤志實行。這就是老子說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因為「道」,是要用來行的。

其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這裡可以看到孔子不但虛懷地欣賞學生,甚至覺得學生把學得的道理,竟然能如實地、自然地應用在言行生活上,因而印證自己所講的道理,實在欣慰啊!

(2021-2-10待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5會員
839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4/03
有一句話,從來都不會對著別人說的,啥話呀?「我食鹽多過你食米」。要是說了,人家就知道你一定有高血壓。 《論語》裡有一句話——「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歷來的解釋,都把這個「得」解作「貪得」,貪這個、貪那個,貪那些蠅頭小利,以致患得患失。這樣詮釋孔老夫子的心路歷程,實在格格不入。何況,貪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5/01/22
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北方人要過小年了。與此同時,有些內媒外輸的視頻,都提起灶君,講到灶君,自然就提起「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這句話。那麼,咱家不妨重閱以下的舊文。 獲罪於天,無所禱也 什麼叫做「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呢? 簡單地說:要是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以致神人共憤,天理不容;即使事後禱告,求上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2024/08/22
Cheng Joe 儒家最大的問題就是沒有提出一個方法來決定誰有資格做君,只能提一個君權神授,這種迷信說法,導致後代為了爭取所謂的天命,殘殺了多少人,亂世時儒生全跑光,盛世時才稱人天子,這些帳要不要算一下?   回應: 剛剛看到閣下所提出的異議,當中有許多論點和定義,必須界定清楚的,這也不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雍也第六)。 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弟子中誰最好學呢?』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特別好學,他不遷怒於人,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不幸很年輕就死了。現在沒有了
Thumbnail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第二)。  孔子說,『只知道學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疲怠』。『罔』是迷惑的意思了。『殆』有兩個含義,一是危殆,一是疲怠。結合孔子另一句話,解釋為疲怠更合理。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
Thumbnail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第二)。  孔子說,『只知道學而不思考,就會迷惑;而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疲怠』。『罔』是迷惑的意思了。『殆』有兩個含義,一是危殆,一是疲怠。結合孔子另一句話,解釋為疲怠更合理。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
Thumbnail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第二)。  顏淵,名回,字子淵,是孔門二期的學生。顏回以聰明好學,安貧樂道聞名。給人的印象仿佛是個『書呆子』,其實他一點都不呆,最會來事。孔子最喜歡他了,經常誇他,《論語》中多處可見。為什麼孔子最喜
Thumbnail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為政第二)。  顏淵,名回,字子淵,是孔門二期的學生。顏回以聰明好學,安貧樂道聞名。給人的印象仿佛是個『書呆子』,其實他一點都不呆,最會來事。孔子最喜歡他了,經常誇他,《論語》中多處可見。為什麼孔子最喜
Thumbnail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第一)。 孔子說:『君子吃不求飽足,住不求安逸,多做事而少說話,追求道義、以此為標準要求改正自己,這樣可以算是好學了』。 孔子認為,君子,今天我們可以理解為精英、理解為有
Thumbnail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第一)。 孔子說:『君子吃不求飽足,住不求安逸,多做事而少說話,追求道義、以此為標準要求改正自己,這樣可以算是好學了』。 孔子認為,君子,今天我們可以理解為精英、理解為有
Thumbnail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第一)。  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衛國人。子貢也是孔子一位很得意的學生,很喜歡和孔子切磋學問,善言辭,搞外交是一把
Thumbnail
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學而第一)。  子貢,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衛國人。子貢也是孔子一位很得意的學生,很喜歡和孔子切磋學問,善言辭,搞外交是一把
Thumbnail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Thumbnail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論語》開篇第一段的第一句話,後面是「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段話含義豐富又意蘊深遠,我得分兩次來說。 孔門弟子將這句話放在《論語》開篇,足見其重要性。孔子教弟子、弟子來求學,都是為了做官。學習是做官的基礎和途徑。子夏說得很清楚,「學而優
Thumbnail
錯解的「恕」可能淪為莊子的「以己養養鳥」;換作當代聖嚴法師的比喻,那等於硬把自己覺得舒適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對方是否合腳。 以己意強加對方身上,無視對方真正的感受,若是無心,可能是出於智慧的匱乏;如果是有意,便是價值的霸凌。
Thumbnail
錯解的「恕」可能淪為莊子的「以己養養鳥」;換作當代聖嚴法師的比喻,那等於硬把自己覺得舒適的鞋子送人穿,完全不管對方是否合腳。 以己意強加對方身上,無視對方真正的感受,若是無心,可能是出於智慧的匱乏;如果是有意,便是價值的霸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