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四大打房措施影響分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央行在2020 年12月07日 召開臨時常務理事會決議,宣布調整不動產貸款針對性審慎措施,修正「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規定」,祭出四大房貸限制措施:

  • 全國公司法人購置住宅貸款限制:第 1 戶貸款最高貸款成數為 6 成;第 2 戶( 含 )以上貸款,最高貸款成數為 5 成,均無寬限期。
  • 全國自然人第 3 戶( 含 )以上購置住宅貸款限制:最高貸款成數為 6 成,無寬限期。
  • 借款人購買都市計畫劃定之住宅區及商業區土地貸款限制:應檢附具體興建計畫,最高貸款成數為 6.5 成,並保留其中 1 成等待工興建後始得撥貸。
  • 餘屋貸款限制最高貸款成數為 5 成。

為什麼要打炒房

對於央行無預警宣布祭出房市針對性審慎措施,楊金龍說,主要考慮以下四點:

  •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仍高,主要經濟體持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的資金外溢效應,銀行過度集中不動產授信,將影響信用資源配置,不利生產事業實質投資。
  • 銀行購置住宅貸款及建築貸款成長走高,今年10月底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重為35.9%,接近歷史高點的37.9%。
  • 自然人多筆購屋貸款及公司法人購屋貸款續增,央行發現,部分案件貸款成數偏高、貸款利率偏低,以及寬限期過長;且購地貸款部分借款人利用銀行資金進行養地、囤房;餘屋貸款亦有授信條件過於寬鬆等現象。
  • 央行近期邀請主要銀行座談,進行道德勸說,並派員實地查核,另通函金融機構,持續強化不動產授信風險控管。不過,楊金龍說,道德說服的成效不大,所以央行提前採取措施。

影響範圍

首先我們先看第1、3及4項,都是用來規範建商,讓建商不能無限蓋房,建了第一案後將餘屋壓給銀行,以較高的貸款成數換成資金再蓋新的建案,這個部份會讓建商在新增案件中初期需要付出較多自有資金,限制建商資金;另外也可以讓建商在餘屋上加把勁賣出,而不是先囤屋拿來貸款建新案,炒房價。

第2項則是針對投資客,一樣是利用降低貸款成數來限制他的資金。

所以綜合以上,可以確認央行的這次修正主要目的是「打炒房」的建商跟投資客。

房市動能檢視

自中美貿易戰開始後,台灣自2018年7月1日由經濟部主導的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截至2020年12月4日總投資金額已達1兆元,740家通過審核,預估可以創造9萬6千個就業機會,而這些台商回流後將會帶動許多旅外人口回流跟國外人士進駐,進一步的創造了居住需求。

raw-image

(資料來源:經濟部)

我們觀察了房市的供需面,目前仍有相當的需求成長,其中從2019年開始需求成長明顯,建商投資建案幅度加大,而消費者購置住宅貸款也同步成長。

raw-image


再來看看2020年貸款人年收入部份,年收入100萬以下的人占購買比例50%以上,顯示多為自住,很多可能也都是首購,是剛性的需求。

raw-image


總結

從以上分析來看,這次打房主要針對的是建商及投資方,央行希望能夠減少投機炒高房價,而就需求方而言,因應台商回流創造出許多的就業機會及買房需求,而且多是薪資收入在100萬以下的首購消費層,如果沒有打壓炒房行為反而會讓許些人買不下去,所以這次的政策我是樂觀看待,所以我投資的海悅如果後續進一步下跌,進入低估本益比的地帶,我會適度加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逵的投資探險旅程的沙龍
2會員
8內容數
2021/10/22
如果你知道你手上的筆值300元,那現賣100元,你買不買?或是有人出100元跟你買,你賣不賣?核心就在你跟本不了解你投資的公司值多少錢?
Thumbnail
2021/10/22
如果你知道你手上的筆值300元,那現賣100元,你買不買?或是有人出100元跟你買,你賣不賣?核心就在你跟本不了解你投資的公司值多少錢?
Thumbnail
2021/08/28
巴爺爺:我無意於預測股票市場,我主要的精力是尋找被低估的證券。
Thumbnail
2021/08/28
巴爺爺:我無意於預測股票市場,我主要的精力是尋找被低估的證券。
Thumbnail
2021/08/13
段永平:價值投資認為市場價格低於公司的價值就可以買進,重點是,公司的長期價值是什麼?公司追求的價值是什麼?對社會的價值影響?
Thumbnail
2021/08/13
段永平:價值投資認為市場價格低於公司的價值就可以買進,重點是,公司的長期價值是什麼?公司追求的價值是什麼?對社會的價值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中央銀行理監事會日前(6/15)召開,全體理事一致同意不升息,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房市轉冷之際,央行竟再出手打炒房,箭靶瞄準六都和新竹市、新竹縣,第二戶購屋貸款最多只能向銀行貸款貸到7成,自6月16日起實施。 央行2020年12月以來,四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實施至今,全體銀行建築貸款與購置住宅貸
Thumbnail
中央銀行理監事會日前(6/15)召開,全體理事一致同意不升息,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房市轉冷之際,央行竟再出手打炒房,箭靶瞄準六都和新竹市、新竹縣,第二戶購屋貸款最多只能向銀行貸款貸到7成,自6月16日起實施。 央行2020年12月以來,四度調整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實施至今,全體銀行建築貸款與購置住宅貸
Thumbnail
美國聯準會(Fed)台北時間15日凌晨2時宣布6月暫不升息,但會後卻顯示年底前很有機會再升息2碼。 台灣中央銀行同日下午舉行第二季理監事會議,會後央行總裁楊金龍宣布不升息,政策利率按兵不動,重貼現率維持年息1.875%,央行並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GDP)為1.72%,低於3月預測值2.21%,恐不保
Thumbnail
美國聯準會(Fed)台北時間15日凌晨2時宣布6月暫不升息,但會後卻顯示年底前很有機會再升息2碼。 台灣中央銀行同日下午舉行第二季理監事會議,會後央行總裁楊金龍宣布不升息,政策利率按兵不動,重貼現率維持年息1.875%,央行並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GDP)為1.72%,低於3月預測值2.21%,恐不保
Thumbnail
台灣央行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打房政策,包括限制房貸槓桿成數、調降購地貸款最高成數、調降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最高成數等措施。
Thumbnail
台灣央行近期推出了一系列打房政策,包括限制房貸槓桿成數、調降購地貸款最高成數、調降工業區閒置土地抵押貸款最高成數等措施。
Thumbnail
中央銀行於今日召開第二季理監事會,意外宣布第五波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其中包括限制自然人特定地區第二戶貸款上限為7成。這一決策引發了市場的意外和討論,讓人們不禁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迫使央行再度出手打炒房。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央行這一舉措的背後動機和原因。
Thumbnail
中央銀行於今日召開第二季理監事會,意外宣布第五波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其中包括限制自然人特定地區第二戶貸款上限為7成。這一決策引發了市場的意外和討論,讓人們不禁想知道是什麼原因迫使央行再度出手打炒房。在本文中,我們將探討央行這一舉措的背後動機和原因。
Thumbnail
2022.03.17台灣央行也宣布跟進,升息一碼。既使立意良善,但台灣人民卻也在「買不起房」的低谷中再度墜落,至於影響到底多深,還要跟著2021.07.01開始生效的「房地合一稅2.0」一起說。 升息也是打房手段? 到底差多少 這真的有「打房」的意義嗎? 打房政策有用嗎? 房地合一稅2.0 📷
Thumbnail
2022.03.17台灣央行也宣布跟進,升息一碼。既使立意良善,但台灣人民卻也在「買不起房」的低谷中再度墜落,至於影響到底多深,還要跟著2021.07.01開始生效的「房地合一稅2.0」一起說。 升息也是打房手段? 到底差多少 這真的有「打房」的意義嗎? 打房政策有用嗎? 房地合一稅2.0 📷
Thumbnail
過去一年因為防疫優秀、房貸利率來到最低點,不少首購族趁此購入新房。但儘管利率低,看到新屋的價格仍然不免想:「在台灣買一棟房子真的好難呀。」其實政府已經推出許多打房政策,2022年即將來臨,你知道過去一年的打房成效如何嗎?究竟有那些打房政策?年末將近,一起來看我們與買房的距離吧!
Thumbnail
過去一年因為防疫優秀、房貸利率來到最低點,不少首購族趁此購入新房。但儘管利率低,看到新屋的價格仍然不免想:「在台灣買一棟房子真的好難呀。」其實政府已經推出許多打房政策,2022年即將來臨,你知道過去一年的打房成效如何嗎?究竟有那些打房政策?年末將近,一起來看我們與買房的距離吧!
Thumbnail
  現況政策還沒動真格打房,對於過度誇張的建商稍稍給點警告(圖.1 央行公告措施) 主要還是針對炒房者:法人、3戶以上、建商興建計畫、建商待售餘屋;雖然能抑制炒房熱度唷,但長線走勢還是很難完全反轉;三個面向來看台灣房地產。
Thumbnail
  現況政策還沒動真格打房,對於過度誇張的建商稍稍給點警告(圖.1 央行公告措施) 主要還是針對炒房者:法人、3戶以上、建商興建計畫、建商待售餘屋;雖然能抑制炒房熱度唷,但長線走勢還是很難完全反轉;三個面向來看台灣房地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