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術館希望觀眾與畫作保持距離?——以世界名畫《吶喊》為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之呼吸潛在的破壞性
#博物館美術館請大家保持一定觀賞距離的原因之一

去(2020)年2月一則新聞表示,奧斯陸孟克博物館(Munch Museum in Oslo)駐紐約的科學家和專家們發現,挪威知名表現主義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1910年所繪的《吶喊》(The Scream)正在褪色,因為黃色顏料硫化鎘(Cadmium sulfide)氧化成了兩種白色的化學合成物。

《吶喊》為挪威藝術家孟克舉世聞名的代表作之一,畫中的主要人物恐懼地瞪大雙眼,發出驚恐的尖叫。儘管遠處橋上有兩個人,峽灣裡還有幾艘船,但畫面中紅色扭曲的天空、背景的線條等一切都充滿著原始且壓抑的不安氛圍。

raw-image

隨後,該科學團隊又再公布了《吶喊》褪色更明確的原因,原來,影響黃色顏料氧化而導致世界名畫《吶喊》褪色的主要原因,不是光,而是濕氣

特別是觀眾們參觀時呼吸帶來的水氣
raw-image

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團隊成員Koen Janssens教授解釋:「我們一開始以為是光線的關係,導致作品褪色,所以我們將光照強度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發現沒有影響」

「事實證明,人們呼吸時產生的濕氣和氯化物,會影響畫作的顏料成份,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希望觀眾可以跟作品保持一定的觀賞距離,不僅是為了防範人為的破壞和觸摸,更是因為近距離的呼吸可能會使顏料產生化學變化而質變造成影響

科學團隊表示,他們使用了X光和一些研究技術來探討畫布上顏料變質的原因,確定孟克使用了不是很純的鎘黃色顏料,含有氯化物,使得顏料非常容易受到低濕度的影響,導致接觸了許多觀者呼吸的溼氣而褪色和剝落。

最明顯褪色的區域就在中央人物嘴巴脖子周圍、背景天空和峽灣。 (#詳粉專歷史文章

科學團隊認為,孟克應該不是故意要使用不純的鎘黃色,只是買到了品質沒有很高的顏料,畢竟1910年當時生產化學顏料的工廠其控制顏料品質的技術不如今日。

raw-image

成員之一的Jennifer Mass博士補充, 1880年代至1920年代之間,鎘黃顏料的使用對印象派產生了影響,透過這項分析,我們可以預估大約有20%左右在該時期使用鎘黃的繪畫會出現類似的情形。

「由於顏料製作的改變,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顏色正在迅速褪色。過去的顏料是手工研磨,使用礦物、植物或昆蟲製成。不過,工業革命帶來了合成顏料的發展及生產,例如:鎘或鉻黃。藝術家們嘗試使用和調配這些合成顏料,很多時候都是隨意配製,並沒有測試這些顏色是否可以保存很久」
「但也因為這些顏料比起過去更加明亮,使得野獸派、後印象派和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們調色盤變得更加鮮豔光彩」

專家們建議博物館與美術館如果要開放觀眾參觀畫作,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一般畫作存放環境的相對溼度是50%,有些畫作,例如這幅《吶喊》,則需要更低一點的相對濕度。

此外,在展示場所中,也應明確讓觀眾與畫作保持適當距離,或是加裝表面防護,以保護所有人類重要且珍貴的藝術瑰寶。

編按:每一幅畫的保護措施和影響原因都不完全相同,本文僅以孟克這幅1910年版本的《吶喊》為例提供參考。

➤粉專歷史文章:
【挪威名畫《吶喊》正在褪色,最新的研究從化學分析找到原因】 https://reurl.cc/lValOE

➤更多博物館消息都在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的粉絲頁!

參考原文:
《Hyperallergic》https://reurl.cc/rxKo44
《The Guardian》https://reurl.cc/lVal2j
《Smithsonian Magazine》https://reurl.cc/NjNn9p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博物館吧The Museum Bar的沙龍
320會員
536內容數
2025/04/27
博物館吧podacst EP13 《博物館吧聊天室》,這一集來聊聊荷蘭博物館人的職場分享以及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的最新特展..
Thumbnail
2025/04/27
博物館吧podacst EP13 《博物館吧聊天室》,這一集來聊聊荷蘭博物館人的職場分享以及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術館的最新特展..
Thumbnail
2025/04/26
位於埃及開羅的大埃及博物館(The Grand Egyptian Museum)終於要正式開幕了!你以為這間博物館早就在開放參觀,就算是開幕了嗎?才沒有
Thumbnail
2025/04/26
位於埃及開羅的大埃及博物館(The Grand Egyptian Museum)終於要正式開幕了!你以為這間博物館早就在開放參觀,就算是開幕了嗎?才沒有
Thumbnail
2025/04/20
來看看那些世界名畫上常見的藝術大師們:梵谷、莫內、畢卡索、達利、孟克、雷諾瓦....等,他們曾經用過的調色盤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2025/04/20
來看看那些世界名畫上常見的藝術大師們:梵谷、莫內、畢卡索、達利、孟克、雷諾瓦....等,他們曾經用過的調色盤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霍斯一家與慘絕人寰的集中營僅一牆之隔,一家人如何對尖叫聲、槍聲、哭聲習以為常,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學的理性」實踐「邪惡的平庸」。
Thumbnail
霍斯一家與慘絕人寰的集中營僅一牆之隔,一家人如何對尖叫聲、槍聲、哭聲習以為常,在日常生活中以「科學的理性」實踐「邪惡的平庸」。
Thumbnail
這部電影描述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歷史,雖然沒有拍到實際畫面,但透過音效和色調呈現出令人不安的氛圍。男主角突然作嘔的場景和母女行為的對比是影片的亮點。
Thumbnail
這部電影描述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的恐怖歷史,雖然沒有拍到實際畫面,但透過音效和色調呈現出令人不安的氛圍。男主角突然作嘔的場景和母女行為的對比是影片的亮點。
Thumbnail
你一定常常聽到我或其他作曲家說,配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讀影片,你能對電影有更深入的認識,當然就更容易去了解電影這門藝術,所以我們今天不講太多音樂,要來簡單介紹的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這種風格的電影演化到今天都還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呢!
Thumbnail
你一定常常聽到我或其他作曲家說,配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讀影片,你能對電影有更深入的認識,當然就更容易去了解電影這門藝術,所以我們今天不講太多音樂,要來簡單介紹的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這種風格的電影演化到今天都還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呢!
Thumbnail
失離的文化:針貶社會之重 平等至上→人民除外 《抓狂美術館》以優雅而狂放的趣味之惡,玩弄現代藝術與社會上流。
Thumbnail
失離的文化:針貶社會之重 平等至上→人民除外 《抓狂美術館》以優雅而狂放的趣味之惡,玩弄現代藝術與社會上流。
Thumbnail
攝影作品
Thumbnail
攝影作品
Thumbnail
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其實好多藝術家都是透過作品去表達自己當下的情感? 那到底為何 Munch 要畫《吶喊》呢? 就讓我們分享《吶喊》這作品的創作靈感及背景吧!
Thumbnail
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其實好多藝術家都是透過作品去表達自己當下的情感? 那到底為何 Munch 要畫《吶喊》呢? 就讓我們分享《吶喊》這作品的創作靈感及背景吧!
Thumbnail
《吶喊》為挪威藝術家孟克舉世聞名的代表作之一。奧斯陸孟克博物館駐紐約的科學家和專家們發現,挪威知名表現主義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於1910年所繪的《吶喊》正在褪色。 科學專家們找到了原因,原來這與美術館請觀眾保持一定觀賞距離的原因之一有關...
Thumbnail
《吶喊》為挪威藝術家孟克舉世聞名的代表作之一。奧斯陸孟克博物館駐紐約的科學家和專家們發現,挪威知名表現主義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於1910年所繪的《吶喊》正在褪色。 科學專家們找到了原因,原來這與美術館請觀眾保持一定觀賞距離的原因之一有關...
Thumbnail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Thumbnail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Thumbnail
改編自德國知名作家-齊格飛藍茨文學經典〈德語課〉。 對遭到公權力踐踏的人民,進行自省自覺, 知名度超越了海明威〈老人與海〉。
Thumbnail
改編自德國知名作家-齊格飛藍茨文學經典〈德語課〉。 對遭到公權力踐踏的人民,進行自省自覺, 知名度超越了海明威〈老人與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