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2020)年2月一則新聞表示,奧斯陸孟克博物館(Munch Museum in Oslo)駐紐約的科學家和專家們發現,挪威知名表現主義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1910年所繪的《吶喊》(The Scream)正在褪色,因為黃色顏料硫化鎘(Cadmium sulfide)氧化成了兩種白色的化學合成物。
《吶喊》為挪威藝術家孟克舉世聞名的代表作之一,畫中的主要人物恐懼地瞪大雙眼,發出驚恐的尖叫。儘管遠處橋上有兩個人,峽灣裡還有幾艘船,但畫面中紅色扭曲的天空、背景的線條等一切都充滿著原始且壓抑的不安氛圍。
挪威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於1910年所繪的《吶喊》(The Scream)
圖片取自 Wikipedia
隨後,該科學團隊又再公布了《吶喊》褪色更明確的原因,原來,影響黃色顏料氧化而導致世界名畫《吶喊》褪色的主要原因,不是光,而是濕氣
特別是觀眾們參觀時呼吸帶來的水氣
來自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的團隊成員Koen Janssens教授解釋:「我們一開始以為是光線的關係,導致作品褪色,所以我們將光照強度降低到正常水平以下,發現沒有影響」
「事實證明,人們呼吸時產生的濕氣和氯化物,會影響畫作的顏料成份,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希望觀眾可以跟作品保持一定的觀賞距離,不僅是為了防範人為的破壞和觸摸,更是因為近距離的呼吸可能會使顏料產生化學變化而質變造成影響」
科學團隊表示,他們使用了X光和一些研究技術來探討畫布上顏料變質的原因,確定孟克使用了不是很純的鎘黃色顏料,含有氯化物,使得顏料非常容易受到低濕度的影響,導致接觸了許多觀者呼吸的溼氣而褪色和剝落。
最明顯褪色的區域就在中央人物嘴巴脖子周圍、背景天空和峽灣。 (#詳粉專歷史文章)
科學團隊認為,孟克應該不是故意要使用不純的鎘黃色,只是買到了品質沒有很高的顏料,畢竟1910年當時生產化學顏料的工廠其控制顏料品質的技術不如今日。
成員之一的Jennifer Mass博士補充, 1880年代至1920年代之間,鎘黃顏料的使用對印象派產生了影響,透過這項分析,我們可以預估大約有20%左右在該時期使用鎘黃的繪畫會出現類似的情形。
「由於顏料製作的改變,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顏色正在迅速褪色。過去的顏料是手工研磨,使用礦物、植物或昆蟲製成。不過,工業革命帶來了合成顏料的發展及生產,例如:鎘或鉻黃。藝術家們嘗試使用和調配這些合成顏料,很多時候都是隨意配製,並沒有測試這些顏色是否可以保存很久」
「但也因為這些顏料比起過去更加明亮,使得野獸派、後印象派和現代主義的藝術家們調色盤變得更加鮮豔光彩」
專家們建議博物館與美術館如果要開放觀眾參觀畫作,一定要做好防護措施,一般畫作存放環境的相對溼度是50%,有些畫作,例如這幅《吶喊》,則需要更低一點的相對濕度。
此外,在展示場所中,也應明確讓觀眾與畫作保持適當距離,或是加裝表面防護,以保護所有人類重要且珍貴的藝術瑰寶。
編按:每一幅畫的保護措施和影響原因都不完全相同,本文僅以孟克這幅1910年版本的《吶喊》為例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