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 x 迷思 - 情感] 藝術、情感與你何干!?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ArtiMate 藝術嚮導之前多數介紹不同文化、藝術家的小知識; 今次就來分享下藝術作品、同藝術家的情感表達靈感、題材、手法。

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其實好多藝術家都是透過作品去表達自己當下的情感?

好似大家現在常見的這個 Emoji 😱 ;就是由 Edvard Munch (愛德華·孟克,1863年~1944年) 挪威的表現主義畫家、版畫家所創作的《吶喊》(The Scream)演變出來。

raw-image

那到底為何 Munch 要畫《吶喊》呢? 就讓我們分享《吶喊》這作品的創作靈感及背景吧!

《吶喊》是1893年,一幅表現主義風格的作品,強烈表達「存在性焦慮」的感覺!
作品的主體是一個極其痛苦表情在吶喊中的人,在血紅色映襯下來表現憂鬱、焦慮的感覺;據說背景是參考了 1883年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發時灰燼把天空染紅了的景象。

象徵和隱喻著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專家指亦有可能是表達 Munch 對於自己的精神疾病之苦的一種宣洩表達。

《吶喊》其實是一幅記錄式畫作:它記錄了 Munch 在 1892年1月22日當時的情感 — 就是憂鬱、焦慮的感覺,像徵似火山爆發一樣的恐懼。

Munch 的創作靈感來源:「我跟兩個朋友一起迎着落日散步 — — 我感受到一陣憂鬱 — — 突然間,天空變得血紅。我停下腳步,靠着欄桿,累得要死 — — 感覺火紅的天空像鮮血一樣掛在上面,刺向藍黑色的峽灣和城市 — — 我的朋友繼續前進 — — 我則站在那裏焦慮得發抖 — — 我感覺到大自然那劇烈而又無盡的吶喊。」

究竟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是什麼?

Munch 生活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個藝術風格、文化、科學技術的「變革年代」。他對心理苦悶的強烈的、呼喚式的處理手法,對20世紀初德國表現主義的成長起了主要的影響。

1889年世界博覽會在法國首都巴黎舉行,該博覽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展示最新的科學技術。 愛迪生參觀了博覽會一個專門展示他最新發明的展館

raw-image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認為,Munch 的《吶喊》展現這個嚎叫形像和他1889年參觀巴黎世界博覽會的經歷不可分割。在該博覽會上除了展出了過去的文化 — 秘魯的木乃伊,臉上有著駭人的表情外;Munch 更關注未來最新的科學技術發展,對個人及社會所帶來的衝擊及焦慮。猶如現在我們的嬰兒潮 (Baby Boomers -1946年~1964年出生的人) 所面對,一個日新月異的高新科技超高速發展的年代,相信會感同身受 Munch 當時的憂慮與恐懼。


raw-image


在1889 世界博覽會展出的還有一個巨型燈泡,它是由20,000個小燈泡組成,放在底座上之後甚至高出展會亭很高。猜想當時 Munch 看著必定目定口呆為之震驚。為了彰顯愛迪生的發明,這個水晶之神般的燈泡雕塑,啟發 Munch 向這個作品致敬:《吶喊》主人翁的臉輪廓,下垂的球狀頭蓋骨恰好對應了愛迪生的這座電燈圖騰,絲毫不差。Munch 的《吶喊》展現了人類「世紀末」的典型憂慮與恐懼,在創作後的一個多世紀裡,直至現在仍然活在大眾的腦海中。

何以《吶喊》仍然活在大眾的腦海中?

一般來說藝術巨作都因美麗而聞名於世,例如著名畫家 達芬奇的畫作《蒙娜麗莎》。而挪威藝術家 Munch 的《吶喊》是一個惹人注目的例外 — 蒼白、禿頂的人形雙手抱頭,嘴巴大張,痛苦地嚎叫著;看起來不可能成為世界上辨識度最高及被複製最多的圖像之一。

剖析這幅作品發自 Munch 內心,充斥著厄運和毀滅之感,反映了這位挪威藝術家在19世紀末的不安心態。

《吶喊》畫作現在已經滲透到流行文化的各個層面:包括電影、電視、表情符號和紋身。很多時亦會出現於抗議者的標語牌上、政治漫畫中,都有對它的再創作和模仿。《吶喊》甚至還是全球第一個擁有了專屬的表情符號 — — 那張「恐懼尖叫的臉」😱。它是最能代表生存危機的形象。

raw-image
Munch 曾寫道:「自記事起,我就一直被焦慮折磨,我用藝術來表達這種感受。….」

《吶喊》及 Munch 的藝術風格

《吶喊》(挪威語Skrik),是 Munch 最著名的代表作,畫中的地點是從厄克貝里山上俯視的奧斯陸峽灣,有人認為該作品反映了現代人被存在主義的焦慮侵擾的意境。

Munch 的繪畫儘管風格上是以後期印象派為主,但在主題上卻是象徵派,其繪畫內容在於刻畫內心世界,而不是外在現實;多以生命、死亡、戀愛、恐怖和寂寞等為題材。

用對比強烈的線條、色塊、簡潔概括誇張的造型,抒發自己的感受和情緒;他的畫風是德國和中歐的表現主義形成的前奏。

Munch 在世紀之交時期創作了交響樂式的《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吶喊》屬於這個系列。這個系列涉及了生命、愛情、恐懼、死亡和憂鬱等主題。Munch 的作品有不少,其中一部分反映了當時新藝術(Art Nouveau)的美學思潮。

《生命的飾帶》(The Frieze of Life)系列

raw-image
raw-image

Munch 通過這些主題來表現他切身經歷對生存和死亡的感受,每幅畫作都強烈地傳達畫家的感覺和情緒,其描繪的對象的現實細節被簡化,而情緒則被誇張,對象本身成為一重要表現情緒的載體,雖然它們依然還是具象的。

這些畫作具有永恆的震懾心靈的力量,在這一切的背後,觀賞者還可以看見人類「世紀末」的憂慮與恐懼的景象;那種迷途的慾望深淵和無法逃脫的死亡陰影,將生命的焦躁和無奈交織在一起。

Munch 作品的驚人表現,力量是來自於對藝術家內心世界不加掩飾的忠實表達,他的畫是用整個心靈創作的。

美國記者作家亞瑟·盧博 (Arthur Lubow) 將《吶喊》描述為 「現代藝術的象徵,我們這個時代的蒙娜麗莎。」- 它被廣泛解釋為代表了現代人類的普遍焦慮。

結語

BBC文化頻道作者凱利·格羅維耶(Kelly Grovier)表示:「Munch 對現代文化感到焦慮,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當時剛獲得專利的電燈泡,作為當代科學的象徵是如何與 Munch 腦海中木乃伊的形態融合在一起 - 木乃伊是一個令人不安的文化歷史遺存,象徵著某個毀滅已久的文明。

19世紀末、20世紀初,當時的世界正在破舊立新、漸漸脫離舊傳統;Munch 的作品確實是在歷史轉捩點上對自我焦慮的表達。正正與我們當今活著的世界,所面對的轉變之急速情況,有著異曲同工相似之處。

儘管《吶喊》無處不在,影響力卻依然不減:它是一面映照出當代人們恐懼的鏡子。

在我們內心深處,人們不是都在為各自的煩惱正在內心尖叫吶喊嗎?大家不妨對自我的焦慮,以藝術欣賞、創作的方式表達出來,用以紓緩減輕內在的壓力吧!

這裡所指的藝術 (The ARTs ):是非常廣泛的人類創造性表達、講故事和文化參與的實踐。包括視覺藝術、文學、演藝、時裝、手工藝、說故事、甚至廚藝、建築 …… 等等日常生活體驗;藉著運用技能和想像力來製作物品、表演、傳達見解和經驗,以表達和感受內心深層的情感,從中創造新的環境和空間。就讓我們享受藝術所帶來的樂趣吧!

筆者:Karen LAM , Rosie T. LAM

參考資料:

Edvard Munch - Wikipedia

On Show Now‭: ‬《吶喊》畫家Edvard Munch筆下的「愛和焦慮」 - HOKK fabrica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rtiMate 藝萌的沙龍
20會員
76內容數
✈️藉藝術遊世界🖍️以藝術說故事📖 「藝術旅程」最終學習目標 🎯 💡啟發孩子與學生如何可以開心😆有趣地進行藝術創作🎨 #artimate #藝萌 #視藝老師培訓 #親子藝術培育
2024/07/17
本文介紹了德國裔美國籍抽象表現主義、抽象藝術家漢斯 . 霍夫曼的心理藝術理論、色彩理論和他獨特的藝術手法如何也應用及影響了 Inside Out 角色的設計和情感展現。透過對霍夫曼的作品的解讀,進而討論瞭如何運用色彩激發情感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07/17
本文介紹了德國裔美國籍抽象表現主義、抽象藝術家漢斯 . 霍夫曼的心理藝術理論、色彩理論和他獨特的藝術手法如何也應用及影響了 Inside Out 角色的設計和情感展現。透過對霍夫曼的作品的解讀,進而討論瞭如何運用色彩激發情感的重要性。
Thumbnail
2024/07/10
Disney/Pixar 電影《玩轉腦朋友 (Inside Out)》是一部充滿橫跨文化的情感色彩作品,介紹韋莉(Riley)的心理世界中的五個情感化身。本文分享了這些情感角色背後的設計理念以及和漢斯 .霍夫曼的色彩理論的關聯。下篇文章將深入分享霍夫曼的心理藝術理論。
Thumbnail
2024/07/10
Disney/Pixar 電影《玩轉腦朋友 (Inside Out)》是一部充滿橫跨文化的情感色彩作品,介紹韋莉(Riley)的心理世界中的五個情感化身。本文分享了這些情感角色背後的設計理念以及和漢斯 .霍夫曼的色彩理論的關聯。下篇文章將深入分享霍夫曼的心理藝術理論。
Thumbnail
2022/12/17
藝術可以通過哪些方式造福我們的孩子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藝術可以用作治療、藝術可以幫助人們謀生; 還可以改善動作技能, 有幾種類型的肌肉運動技能可以從藝術和手工藝中受益。 這些包括 ... ...
Thumbnail
2022/12/17
藝術可以通過哪些方式造福我們的孩子呢?就讓我們來看看吧!藝術可以用作治療、藝術可以幫助人們謀生; 還可以改善動作技能, 有幾種類型的肌肉運動技能可以從藝術和手工藝中受益。 這些包括 ... ...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蝦皮分潤計畫讓我在分享旅遊文章時,也能透過推薦好物累積被動收入,貼補旅行基金。這篇文章,除了介紹計畫的操作亮點與心得,也分享我最常應用的案例:「旅行必備小物 TOP5」,包含行李鎖、免洗內衣褲、分裝瓶、折疊衣架與真空壓縮袋,幫助出國打包更輕鬆。想同時記錄旅行、分享好物又創造額外收入的你,千萬別錯過!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想增加被動收入?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是輕鬆上手的好方法!本文提供完整教學,包含申請流程、賺取分潤技巧,以及實際使用心得分享,助你輕鬆獲得額外收入。
Thumbnail
每個鏡子反映的是厄運 狂歡者的言辭就像刀刃般鋒利, 刺激著他們的聽眾; 他們的恐懼機器為焦躁不安的人群提供了營養; 他們在空白筆記本上描繪著世界末日, 並以善意的謊言命名; 真相就在我們面前, 而對於旁觀者來說,情況就是這樣; 嘲諷的言辭不斷湧入, 告訴我們每個鏡子反映的是厄運 戰爭-以恐懼和苦
Thumbnail
每個鏡子反映的是厄運 狂歡者的言辭就像刀刃般鋒利, 刺激著他們的聽眾; 他們的恐懼機器為焦躁不安的人群提供了營養; 他們在空白筆記本上描繪著世界末日, 並以善意的謊言命名; 真相就在我們面前, 而對於旁觀者來說,情況就是這樣; 嘲諷的言辭不斷湧入, 告訴我們每個鏡子反映的是厄運 戰爭-以恐懼和苦
Thumbnail
你一定常常聽到我或其他作曲家說,配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讀影片,你能對電影有更深入的認識,當然就更容易去了解電影這門藝術,所以我們今天不講太多音樂,要來簡單介紹的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這種風格的電影演化到今天都還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呢!
Thumbnail
你一定常常聽到我或其他作曲家說,配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解讀影片,你能對電影有更深入的認識,當然就更容易去了解電影這門藝術,所以我們今天不講太多音樂,要來簡單介紹的是「德國表現主義」電影,這種風格的電影演化到今天都還可以看到他的影子呢!
Thumbnail
從1942年回溯,會場展出每年的代表性得獎作品。明明該是道時光迴廊,我看見更多的卻是跨時代的普同,人們眼裡的情緒,鏡頭下的事件,近百年竟如一日。
Thumbnail
從1942年回溯,會場展出每年的代表性得獎作品。明明該是道時光迴廊,我看見更多的卻是跨時代的普同,人們眼裡的情緒,鏡頭下的事件,近百年竟如一日。
Thumbnail
透過「憤怒」這共融於世界的情緒,不論是以剪輯拼貼的手法,作為力抗遺忘的工具,或通過大量檔案搜集,形塑成一部抗爭編年史;還是以自己的身體作為武器,勇敢地去衝撞歪斜的政權體制。以上種種皆因憤怒,所產生成不同的行動,都兼具運動形式的多樣性和多元的批判思考。也看見當人民面對威權之時,堅信著雞蛋總有一天能打倒
Thumbnail
透過「憤怒」這共融於世界的情緒,不論是以剪輯拼貼的手法,作為力抗遺忘的工具,或通過大量檔案搜集,形塑成一部抗爭編年史;還是以自己的身體作為武器,勇敢地去衝撞歪斜的政權體制。以上種種皆因憤怒,所產生成不同的行動,都兼具運動形式的多樣性和多元的批判思考。也看見當人民面對威權之時,堅信著雞蛋總有一天能打倒
Thumbnail
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其實好多藝術家都是透過作品去表達自己當下的情感? 那到底為何 Munch 要畫《吶喊》呢? 就讓我們分享《吶喊》這作品的創作靈感及背景吧!
Thumbnail
大家有沒有留意到,其實好多藝術家都是透過作品去表達自己當下的情感? 那到底為何 Munch 要畫《吶喊》呢? 就讓我們分享《吶喊》這作品的創作靈感及背景吧!
Thumbnail
《吶喊》為挪威藝術家孟克舉世聞名的代表作之一。奧斯陸孟克博物館駐紐約的科學家和專家們發現,挪威知名表現主義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於1910年所繪的《吶喊》正在褪色。 科學專家們找到了原因,原來這與美術館請觀眾保持一定觀賞距離的原因之一有關...
Thumbnail
《吶喊》為挪威藝術家孟克舉世聞名的代表作之一。奧斯陸孟克博物館駐紐約的科學家和專家們發現,挪威知名表現主義藝術家孟克(Edvard Munch)於1910年所繪的《吶喊》正在褪色。 科學專家們找到了原因,原來這與美術館請觀眾保持一定觀賞距離的原因之一有關...
Thumbnail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Thumbnail
如阿多諾曾言,「在奧斯威辛之後寫詩是野蠻的」──在「(過去)義務是種美德」的脈絡下,遵循命令的義務同樣適用於這段敘述。戰前,詩/義務是值得追求與實踐的,然孕育這些美的土地上,亦發生了我們無法想像的去人性化事件,使得詩與義務在戰後成為了罪責。對於義務的連續實踐,正是他們拒絕讓罪責穿透這份美德⋯⋯
Thumbnail
改編自德國知名作家-齊格飛藍茨文學經典〈德語課〉。 對遭到公權力踐踏的人民,進行自省自覺, 知名度超越了海明威〈老人與海〉。
Thumbnail
改編自德國知名作家-齊格飛藍茨文學經典〈德語課〉。 對遭到公權力踐踏的人民,進行自省自覺, 知名度超越了海明威〈老人與海〉。
Thumbnail
因為舉世注目的美國總統大選,十一月初秋泛著濃濃的政治味。但政治背後,總是「人心」。心暖和了、鬆緊自若,醞釀的是理性而正直的判斷。這次德國攝影師安德里亞斯.穆埃,用一幅幅巍峨景致裡誇張擺拍的人像中,揭發殘酷現實底層的珍珠,也讓我再度肯定自己的原廠人設。或許,你也能找到一點力量和慰藉。
Thumbnail
因為舉世注目的美國總統大選,十一月初秋泛著濃濃的政治味。但政治背後,總是「人心」。心暖和了、鬆緊自若,醞釀的是理性而正直的判斷。這次德國攝影師安德里亞斯.穆埃,用一幅幅巍峨景致裡誇張擺拍的人像中,揭發殘酷現實底層的珍珠,也讓我再度肯定自己的原廠人設。或許,你也能找到一點力量和慰藉。
Thumbnail
誰都可以不喜歡它們,但沒有人能不嘆服它們。我並不是說,它們就高於已經或將會談論的其他電影,而是想說,和它們相比,其他的電影都是“其他電影”。它們,和以它們為代表的一批作品,最大程度地將電影視為一種追求自由表達的藝術語言,並且毫無保留地嬉遊在與這種自由表達的淫樂之中。
Thumbnail
誰都可以不喜歡它們,但沒有人能不嘆服它們。我並不是說,它們就高於已經或將會談論的其他電影,而是想說,和它們相比,其他的電影都是“其他電影”。它們,和以它們為代表的一批作品,最大程度地將電影視為一種追求自由表達的藝術語言,並且毫無保留地嬉遊在與這種自由表達的淫樂之中。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