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15 講蜜蜜的爵士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週末夜和禮拜天早上,要聽什麼?

文/攝影/黑膠收藏 ∣ 陳老闆唱片行



有沒有過這種經驗,例假的休日,反而沒辦法賴床,不知道怎麼搞的,天濛濛要亮不亮的間隙,眼皮就不由自主地睜大到不得不起床做點什麼的地步。

其實也不是真的想去哪?做點什麼的,純粹就是『醒』著。
雖然『醒』著,卻因為各種理由、幾個因素,導致哪裡也去不了,想盡各種辦法,還是動彈不得。
-
文學和音樂裡面,這種不甘願醒來的主題,特別的多,一般習慣把它們叫做「神遊」。
在當代爵士樂裡,這種跨精神領域的音符旅行術,真的有不少讓人嚇一跳出竅的奇幻之聲。
-
這一類的,有時候乍看,也不過是作者自己的靈感突然的發酵而已。
但,坦白講,跟古典樂的那種標題式類型一樣,這種的,一開始會覺得只是個小小不怎麼起眼的小洞而已,但是往往開始涉入以後,才知道小洞的水真的好深,而且還有曼妙的風景綿延不絕的展開。
甚至過份一點的,可能還有點療效什麼的。
無論是被風雨、人心或是說不出口的那件事牢牢困住的,其實可以倚賴這類「神遊」的聲音力。
-
這個禮拜,就讓兩張目的類似、演奏過程卻截然相反的專輯,把被困的我們,嘣、嘣、嘣或咚、咚、咚的帶往靈魂深處裡,展開完全不用離開的自由漫步吧!
-
可以先在傍晚以後,就開始播放像山雀夜間飛行似的低音吉他聲,《Provenance/出處》是讓電貝斯聲長成另一種樣子的Björn Meyer的第一張作品。
夜雀飛行似的低音吉他聲,來自冰天凍地的斯德哥爾摩,然後還有貓頭鷹模樣的波斯豎琴一起在對談著什麼,這時候,跟著進入『出處』後,『出處』是哪裡?在哪裡?或許,應該有點領悟了。
即使,困住我們的風雨,或是什麼說不出來的,仍然那麼嚴重。
-
接著,白天稍早的上午,是日本前衛薩克斯風手坂田明的《MooKo》專輯,沒錯,這就是張叫做《蒙古》的當代爵士作品輯,更精準的講,是張雄壯的不得了的蒙古武士沙漠時光專輯。
三重奏演出了紮實的六首馬不停蹄、而且說來話長的奇幻塞外的無言歌謠。
寫下六首曲子的坂田明不僅擔當Alto Saxophone,還有低音單簧管、鋼琴,甚至喊破雲層的「唉嘔、啊呦」的Vocals也是他自己負責喊叫。
與其說是出竅的地點是依照蒙古武士來想像的,倒不如說是張要把每種樂器都奏到最緊繃、才肯善罷甘休的一張猛烈爵士專輯。
-
還有,這張1987年在紐約錄音的作品,是先出版CD,兩年後才刻製黑膠唱片發行,算是那個『碟』時代的顛倒習慣。
-
無論如何,記得「神遊」的好處,千萬別被什麼困住才好。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輝龍的沙龍
37會員
47內容數
黑膠收集,有很多事情,和藏書有很大雷同的地方。小說家陳輝龍剛好都是這兩種恐怖病毒的重度成癮者。這幾年,他被爵士樂黑膠發行中,一種更有劇烈快感的『新出土』previously unreleased 唱片牢牢綑綁住,只要一有爵士唱片新出土,他幾乎沒有落空過。將一張張拆封播放,把這些珍寶給抵達這裡的你。
陳輝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3/27
還有,本行最愛的其實是帕克和Dizzy演奏時的尖叫和大吼。 最後,大家看到唱片封套有一坨補上的牆痕,這邊說明一下,當作結束。 原因是遠在北半球的唱片行,搭上飛機飄搖的寄到島嶼南方的唱片行時,不知道是哪邊不道德的海關,蠻力的拆了一大批Charlie Parker的第一張,就是這張、就變成了這樣。
Thumbnail
2021/03/27
還有,本行最愛的其實是帕克和Dizzy演奏時的尖叫和大吼。 最後,大家看到唱片封套有一坨補上的牆痕,這邊說明一下,當作結束。 原因是遠在北半球的唱片行,搭上飛機飄搖的寄到島嶼南方的唱片行時,不知道是哪邊不道德的海關,蠻力的拆了一大批Charlie Parker的第一張,就是這張、就變成了這樣。
Thumbnail
2021/03/20
去年,ECM加了那一次錄音留存的同樣四首歌的不同版本,以兩張唱片加一本挾帶了實況黑白照片和手寫樂譜別冊,作為 50歲生日代表紀念盤發行。 這樣把五十年的議論連起來看,豈不正應驗了Mal Waldron在別冊的開頭說的那句話:「我覺得邊走邊回頭,不僅容易摔跤,還會搞到沒辦法繼續往前。」
Thumbnail
2021/03/20
去年,ECM加了那一次錄音留存的同樣四首歌的不同版本,以兩張唱片加一本挾帶了實況黑白照片和手寫樂譜別冊,作為 50歲生日代表紀念盤發行。 這樣把五十年的議論連起來看,豈不正應驗了Mal Waldron在別冊的開頭說的那句話:「我覺得邊走邊回頭,不僅容易摔跤,還會搞到沒辦法繼續往前。」
Thumbnail
2021/03/13
這一面,如果說有「印象派」爵士樂的話,那這真的是完美的南美熱帶雨林畫面的精密描寫。 雖然這不是太被記憶的一場演出,但1966年的這張,甚至讓很多嚴厲的純古典樂迷都偷偷收納進古典吉他的歸檔裡了。
Thumbnail
2021/03/13
這一面,如果說有「印象派」爵士樂的話,那這真的是完美的南美熱帶雨林畫面的精密描寫。 雖然這不是太被記憶的一場演出,但1966年的這張,甚至讓很多嚴厲的純古典樂迷都偷偷收納進古典吉他的歸檔裡了。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