臊酷酷

臊酷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不管會講不會講台語的人,可能看不懂以中文拼音的台語!俗謂火星文是也!

陳時中烙台語 一句「臊酷酷」網暴動了

「「哪喜花羞,臊酷酷,一定愛掛翠安~(若出現發燒、咳嗽等情形,一定要戴口罩)」」

台語正字:「若是發燒,嗽咳咳,一定要掛「口罩」」

口罩】,新名詞,用訓讀,造出「嘴」tshui3-am,這是現代詞的採用說法。老一輩的人可能聽無! 老一輩將竹製的籠罩在牛嘴上,防止牛吃不該吃的植物,叫「牛嘴-lam/lom/am/om 」等音! lam/lom 音是「」字,「om/am」是「」字!

所以,另外有一種講法是「tshui3-ta3」->嘴「罩ta3」(台語的蚊帳叫 bang2-ta3蠓罩! 演變過來,也有人說「口kau2罩ta3」, 或者有人用文音講「口罩 kau2-tau3」!

沒聽過「臊酷酷」有聽過「酷酷臊」,正字是「khuh-khuh嗽」,【】,khuh, 都是狀聲字,不過後來變成狀態字!教育部字典採用「呿」字,取「去khu3」的聲符,

【呿】,是張口、開口。莊子˙秋水:「公孫龍口呿而不合,舌舉而不下,乃逸而走。」

(個人有點懷疑這個釋義,「去」發ㄎ 音時是撮口)

另外,咳嗽音還有 khenn3/khennh8, khak8,是「」或「」字!

」ㄎㄚ ,ㄎㄜ ˋ
形容咳嗽、嘔吐的聲音。列子.說符:「兩手據地而歐之,不出,喀喀然遂伏而死。」

」ㄌㄨ ㄛ ˋ
由喉頭用力清出異物來。

所以,「咳嗽」是狀聲字,原本是「」字,後來卻被小孩笑聲的「」字取代,台語的「笑hai-hai」,中文變成「笑呵呵」,其實應該是「笑咳咳」。

不管是ka, khak8, khenn3/khennh8,khuh/khuh8 都是「」,近代字用用「咳」字!

台語的 khuh-khuh/khuh8-khuh8 嗽,可以寫成「咳咳嗽」寫「喀喀嗽」也是可以!教育部採用「呿呿嗽」也不是不行! 就是不能用「酷酷臊」!

avatar-img
somnobite的沙龍
63會員
967內容數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閩客粵雖偏居海隅,但漢文化淵源流長,始於中原黃河流域,語音雖異,但文字千年傳承不變,想聽保有完整平上去入的詩詞吟唱嗎?想知道閩語漢字書寫嗎?不妨入內一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omnobit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錯念,念錯! 「自怨自艾」!「艾」本字是「乂」,為除草的剪刀,象形字,後又與「艾草」的「艾」字相混淆,又再與「芟ㄕㄢ 」字相混淆,又與「疫」的音相混用!結果,大陸念「自怨自ㄧˋ」,我們這邊念「自怨自ㄞˋ」,實在有意思! 乂:粵ngaai6 (閩gue7/gai7) 艾: ngaai6(gai7/g
比較閩粵語的押韻韻母:在各自保留的語音字中,藉由詩詞的韻腳,都可以互相參照,以求古音如何押韻!有些看似不押韻的字,藉由其他方音,反而押韻! 魏晉 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san(saan)。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lian5(nin4)。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台語俗諺:「老的老步定,少年的較懂嚇。」 突然想到「懂嚇」是不是跟「忐忑」有關連!? 「忐忑」一看就是後造會意字,應該是方言音,《聊齋志異·卷二·巧娘》:「聽松聲謖謖,宵蟲哀奏,中心忐忑,悔至如燒。」作者的年代是清朝,應該是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後,牙牙學語後的音變字! 「懂赫」是不是「搖擺不定」的
台語俗諺[:大碗復koh滿墘!] 又講[財子壽三字全tsng5!  值此歲末年終,家家圍爐團圓,祝福各位朋友,事事順遂,圓滿如意! 「墘」ginn5, 閩方言用字,邊緣,水邊。 其實對應中文就是[垠]字! gin5 音,白讀音加重鼻音變成ginn5。 垠: 界限、邊際。 如:「一望無垠」。
台灣有句很粗俗的俗諺,所謂[話粗理不粗],有時才是最質樸的語言! 漚婊若有情,公媽就無靈! 說起來政客也像婊子,只要你的選票,票拿到手,就翻臉無情! 這字[漚]本是動詞,浸泡義,如漚肥,漚麻等,台語將它拿來作[腐爛]義的au3字,其實也有點道理,只不過還可以商榷,推敲。 台日典收錄:au3有四義,
賞梅有感: 詠梅詩(南北朝·蕭繹) 梅含今春樹,還臨先日池ti5。 人懷前歲憶,花發故年枝ki。 新新舊舊,來來去去,前前後後,歲歲年年!
錯念,念錯! 「自怨自艾」!「艾」本字是「乂」,為除草的剪刀,象形字,後又與「艾草」的「艾」字相混淆,又再與「芟ㄕㄢ 」字相混淆,又與「疫」的音相混用!結果,大陸念「自怨自ㄧˋ」,我們這邊念「自怨自ㄞˋ」,實在有意思! 乂:粵ngaai6 (閩gue7/gai7) 艾: ngaai6(gai7/g
比較閩粵語的押韻韻母:在各自保留的語音字中,藉由詩詞的韻腳,都可以互相參照,以求古音如何押韻!有些看似不押韻的字,藉由其他方音,反而押韻! 魏晉 陶淵明 《歸園田居·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san(saan)。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lian5(nin4)。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台語俗諺:「老的老步定,少年的較懂嚇。」 突然想到「懂嚇」是不是跟「忐忑」有關連!? 「忐忑」一看就是後造會意字,應該是方言音,《聊齋志異·卷二·巧娘》:「聽松聲謖謖,宵蟲哀奏,中心忐忑,悔至如燒。」作者的年代是清朝,應該是北方民族進入中原後,牙牙學語後的音變字! 「懂赫」是不是「搖擺不定」的
台語俗諺[:大碗復koh滿墘!] 又講[財子壽三字全tsng5!  值此歲末年終,家家圍爐團圓,祝福各位朋友,事事順遂,圓滿如意! 「墘」ginn5, 閩方言用字,邊緣,水邊。 其實對應中文就是[垠]字! gin5 音,白讀音加重鼻音變成ginn5。 垠: 界限、邊際。 如:「一望無垠」。
台灣有句很粗俗的俗諺,所謂[話粗理不粗],有時才是最質樸的語言! 漚婊若有情,公媽就無靈! 說起來政客也像婊子,只要你的選票,票拿到手,就翻臉無情! 這字[漚]本是動詞,浸泡義,如漚肥,漚麻等,台語將它拿來作[腐爛]義的au3字,其實也有點道理,只不過還可以商榷,推敲。 台日典收錄:au3有四義,
賞梅有感: 詠梅詩(南北朝·蕭繹) 梅含今春樹,還臨先日池ti5。 人懷前歲憶,花發故年枝ki。 新新舊舊,來來去去,前前後後,歲歲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