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麗春
走到員山鄉結頭份的大樹下,好像進入李潼小說《火金姑來照路》的現場,樹下的「大樹公廟」、樹下的空地,大樹公隔馬路對面的「讚化宮」,就是書中的三山國王廟,也就是演歌仔戲的地點。
大樹公下,據說是宜蘭歌仔戲的發源地,李潼描述大樹公:
「巨大的茄苳樹,像個過度肥壯的侏儒,樹高只有一樓,樹身卻五、六人環抱不起,茄苳樹皮老皺,但頂上又長了茂密的嫰葉,長成很好笑的樣子。樹的腰身環綁一條紅帶,盤根間擺置個小香爐,一大把香炷還裊裊生煙,似乎剛有人拜過。」
春天時節,透過大樹的枝葉間,看到書中所描述的「茂密的嫰葉」,映著陽光,閃閃發亮。
《火金姑來照路》是李潼以歌仔戲為主題所寫的少年小說,書中藉由「催眠」的方式,讓幾位主角進入「前世」,轉述歌仔戲在宜蘭傳承的情景。
書中描述日治時期,政府禁鼓樂,先民為了傳承歌仔戲,跟政府妥協去做一些苦工,以換取可以唱歌仔戲的自由,他們傳承的用心,李潼用火金姑(螢火蟲)來比喻,他說:
「我聽說以前鄉下演歌仔戲,是在稻埕點火把照明,你想像以前蘭陽平原,忽然有三兩個竹圍,裡面點著火把,在作秘密的儀式或者是娛樂,為什麼娛樂是這麼微弱的燈光呢,雖然被壓制,但是我還是要唱,這樣小小的燈火居然就延續下來了。」
歌仔戲最早的形式是「本地歌仔」,又叫「落地掃」,表演者沒有特別的化妝、服裝、道具,甚至沒有舞台,只要把四根竹竿放在地上擺成四方形,框框內就是表演的空間。李潼在書中借阿鏗這個角色,說出對本地歌仔的讚賞:
「我想在戲中表現一些老歌仔落地掃的形式,讓老輩人回味,讓新一代的人見識一下,那種草根性十足、樸拙得那樣可愛的戲劇表演,就像青菜、豆腐這種最平常的食物,但是爽口、營養,讓人永遠懷念啊!」
《火金姑來照路》以歌仔戲在宜蘭的傳承為小說背景,具有濃厚的文化、藝術和鄉土色彩,但是李潼卻說:「我倒是沒有從這個角度去想。最早的意念是從『逗鬧熱』來的。宜蘭人很喜歡『逗鬧熱』,自娛娛人。剛來羅東工作時,假日都會去中山公園走走看看,看到很多人在那邊唱歌仔戲。」
李潼認為歌仔戲有很強的生命力,在吵嚷中仍可照演,他說:
「西方的歌劇,聽的時候都不敢隨便咳嗽,連隨便鼓掌都不可以,但是臺灣的歌仔戲有好大的生命力,我們可以一邊看演戲,一邊有人在叫賣『李仔串、李仔串……』,還有賣烤番薯的,邊買邊吃邊看,舞臺上還是鑼鼓喧天照演。我媽媽追著要打我,我就繞著場子跑給她追,媽媽知道一般人慣性都是繞著圓圈跑,她就倒轉過來,一下子就抓到我,但是臺上還是照樣在演戲,這就是臺灣,粗壯而且充滿生命力。」
在結頭份社區還看到了當地居民,為了傳承「本地歌仔」,成立歌仔戲班,每星期三晚上團練,團員有二、三十位,而且透過與學校合作,十多年來,培育了不少的新秀,使歌仔戲可以生生不息。
《火金姑來照路》這本書,以趣味的故事情節,讓我們認識歌仔戲、了解歌仔戲在宜蘭的發展過程,帶領讀者一起為歌仔戲尋根。
【走讀台灣—李潼的宜蘭書寫】
※路徑三│蘭陽的歷史與風土
‧走讀路徑:宜蘭後火車站-頭城李榮春文學館-礁溪淇武蘭+洲仔尾(淇武蘭遺址、二龍競渡龍船厝)(宜蘭縣定民俗「二龍競渡」)-礁溪玉田慈天宮(玉田弄獅)-員山結頭份大樹公(歌仔戲原鄉、宜蘭縣文化景觀)-五結季新加禮宛(噶瑪蘭舊社地)-大眾廟(加禮宛大眾廟)—加禮宛開山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