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潼文學走讀」導覽系列「玉田弄獅」傳香火
方格精選

「李潼文學走讀」導覽系列「玉田弄獅」傳香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以「尚武」傳統為主題的小說《四海武館》

以「尚武」傳統為主題的小說《四海武館》

文|蘇麗春

礁溪玉田村「拳頭庄」的名聲遠揚,嗅覺敏感的李潼聞到了拳頭師們的汗水味,創作《四海武館》這本以「尚武」傳統為主題的小說。

李潼曾在序文中描述玉田村的景色:

「晚春的翠綠稻田間,散落著竹圍高聳的三合院老宅和別墅型的新農舍。從溫泉旅館林立的礁溪大街越鐵道過來,車行筆直平坦的農路,鄉野景觀豁然開朗。」

寒來暑往,經過二十多年,筆者近日走訪玉田村,看到此地依然是李潼筆下的鄉野風光,但當年轟動全國的「鋤頭、拳頭、獅頭」是否仍脈脈相傳呢?李潼透過《四海武館》這本小說為我們保留了原汁原味的「玉田弄獅」。李潼說:

「一直以來,我就覺得臺灣社會是非常尚武的,但是因為歷史上的原因,臺灣人把『武』弄得不是那麼直接,而是透過八家將、弄獅來傳承,既可營生又可娛樂,婚喪喜慶都可以用到,變成多功能的活動。

臺灣一直以來都是移墾社會,移墾社會就會有早住民跟晚住民,這之間就會有土地和利益的衝突。所以與其說是抵抗外侮,其實是保守利益的成分比較大。」

書中的人物性格非常有趣,張家昌、阿炮(陳明威、海明威)、陳木火、洪彩華,這些書中的人物是虛構的,還是有相對應的真實人物原型呢?李潼說:

「我去吃飯的時候印象滿深刻,所以書裡的角色在真實裡基本上都有,寫作的人,只要有兩三個訊息就可以讓人物活起來,像書中的少年主角『張家昌』就是真有其人,名字就叫『張家昌』。我看到有幾個女孩也在練武,很可愛,我就把她們塑造成書中女生的角色。『阿炮』的形象,是我在吃飯的時候,有一個人很熱情,一直跑來跟我敬酒,他聽說有一個作家來了,就很高興,他說他以前讀過我寫的《天鷹翱翔》,他們國中老師也介紹過我的書,他講得口沫橫飛,還很喜歡跟張家昌鬥嘴,我就把他寫進書裡。」

看了李潼的說明,對這本書的主題和人物有更深刻的了解。書中的「四海武館」和「青龍武館」,到底誰才是正統?張家昌和阿炮為此爭吵不休,李潼說:

「《四海武館》最早設定的主題是娛樂,把『武』的精神傳達出來:『讓人家淹水,可以淹過嘴,但是不可以淹過鼻子。』但是後來就帶到政治的隱射這個層面,其實我並沒有作太多解讀。而且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已經四十二、三歲了,這麼多年來的一些觀念、一些價值、一些堅持,都會寫進來,但是基本上還是很溫暖,心中總有『好風』,留下一個光明的尾巴。」

讀這本書還有一個令人會心一笑的梗,就是李潼把自己的書和書中的某些段落寫到小說裡,《少年龍船隊》、《少年噶瑪蘭》都入列,甚至描述「春天」(人名)和聽「琴聲」的段落也直接引用,可見李潼對自己文字的喜愛。

到玉田村拜訪,最引人注目的是慈天宮前廣大的廟埕,這是節日喜慶時打拳弄獅的場地,廟前左側有一座巨大的舞獅塑像,基座上半部是舞獅的獅頭,下半部則寫著「玉田弄獅」大大的金色字體。猜想,李潼當年就是在此廟埕看到武術表演而生發靈感。


位在慈天宮入口處的玉田弄獅

位在慈天宮入口處的玉田弄獅

小說情節是虛構的,但《四海武館》裡描述打拳弄獅的招式卻都是真功夫。儘管時過境遷,「玉田弄獅」不若當年盛況,但當地的武術館、廟宇、學校及熱心的村民,仍勤習武術,代代傳承著玉田村「拳頭庄」的香火。

【走讀台灣—李潼的宜蘭書寫】

※路徑三│蘭陽的歷史與風土

‧走讀路徑:宜蘭後火車站-頭城李榮春文學館-礁溪淇武蘭+洲仔尾(淇武蘭遺址、二龍競渡龍船厝)(宜蘭縣定民俗「二龍競渡」)-礁溪玉田慈天宮(玉田弄獅)-員山結頭份大樹公(歌仔戲原鄉、宜蘭縣文化景觀)-五結季新加禮宛(噶瑪蘭舊社地)-大眾廟(加禮宛大眾廟)—加禮宛開山廟

活動報名: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102010236429287400940


avatar-img
旅人書店的沙龍
72會員
109內容數
"世界是一本書,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 用宜蘭的故事串編成旅行美好的風景與回憶,2014年成立的旅人書店致力於地方文化的發掘與分享,至今已執行策劃超過30條、數百場深度體驗路線,讓旅人們帶來更有深度與溫度的宜蘭體驗。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旅人書店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那一年,李潼應邀到羅東國小演講,小朋友問他最喜歡自己的哪一本書? 李潼面有難色,在台上愣了一下,說:「我寫的每一本書都很喜歡,如果一定要選一本的話,那就是《少年噶瑪蘭》。」 《少年噶瑪蘭》是李潼「噶瑪蘭三部曲」的首部曲,出版以來廣受好評,曾譯成日文版,並拍成動畫影片。
往事如煙,轉眼間,李潼離開我們已經17年,就連李鏡明醫師也上天堂了。 前不久,路過羅東街上李醫師的診所,看到鐵門上掛著招租,憶起多年前撰寫論文《李潼小說中的鄉土情懷》時,曾走訪李鏡明醫師,探索他的伯公李榮春的寫作人生。 李潼的少年小說《頭城狂人》,現改名為《老作家消失之謎》
文|蘇麗春 以礁溪為主要場景的《少年龍船隊》,是李潼參加第一屆現代兒童文學獎,從124篇少年小說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一名的作品。這本書以礁溪二龍村的「龍舟競渡」為背景,結合龍舟賽的儀式、淇武蘭、洲仔尾,俗稱頂莊和下莊間的恩怨情仇,加上少年的好奇、仗義,將龍舟賽「君子之爭」的精神表達得十分淋漓。
那一年,李潼應邀到羅東國小演講,小朋友問他最喜歡自己的哪一本書? 李潼面有難色,在台上愣了一下,說:「我寫的每一本書都很喜歡,如果一定要選一本的話,那就是《少年噶瑪蘭》。」 《少年噶瑪蘭》是李潼「噶瑪蘭三部曲」的首部曲,出版以來廣受好評,曾譯成日文版,並拍成動畫影片。
往事如煙,轉眼間,李潼離開我們已經17年,就連李鏡明醫師也上天堂了。 前不久,路過羅東街上李醫師的診所,看到鐵門上掛著招租,憶起多年前撰寫論文《李潼小說中的鄉土情懷》時,曾走訪李鏡明醫師,探索他的伯公李榮春的寫作人生。 李潼的少年小說《頭城狂人》,現改名為《老作家消失之謎》
文|蘇麗春 以礁溪為主要場景的《少年龍船隊》,是李潼參加第一屆現代兒童文學獎,從124篇少年小說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一名的作品。這本書以礁溪二龍村的「龍舟競渡」為背景,結合龍舟賽的儀式、淇武蘭、洲仔尾,俗稱頂莊和下莊間的恩怨情仇,加上少年的好奇、仗義,將龍舟賽「君子之爭」的精神表達得十分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