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種多多益善

品種多多益善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品種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穿雜各種自然與人為力量的展現,究竟何者才是最優良的成果,實在值得思考。

品種經過千百年的演變,穿雜各種自然與人為力量的展現,究竟何者才是最優良的成果,實在值得思考。

品種改良與研發是一條漫長的道路。這並不只是因為培育新品種困難,從早期的野生茶到後來逐漸廣為人知、普遍栽種的青心烏龍、金萱、四季春,甚至近年較知名的紅玉紅茶,都有其發展的歷史脈絡。品種與環境的適應性、製程的適製性、產量與市場價格,都是對於一個品種在推廣發展過程的考驗。新栽的茶樹需要三年的生長才有採收的價值,15-20年有可能因為樹齡老化的產量減收,即便在同一個茶園採取扦插苗的做法,也可能出現因為連年栽種導致品質下降的連作障礙[1]。換言之,茶樹的黃金採摘時期大概12年左右。如果茶園沒有適當的規劃管理,對自己的收入也會有很大的影響。

早期的品種改良希望可以找出比青心烏龍更好照顧又具特色的品種,到後來希望兼顧產業發展特色,所以推廣獨特的紅玉紅茶。但目前為止,似乎尚未開發出足以取代青心烏龍的品種,茶業改良場也似乎將新品種的發表當作政績發表,近年幾乎每年都有新品種發表。可是沒有規劃耕種的地點,在製程上也很難有新的突破。當新品種發表卻沒有相呼應的產品,就很難感受到它獨特的魅力,也很難成為消費者記憶,以至於學術和市場的距離開始越來越遠。而且有些推廣的過程也會發生糾紛,例如石門的茶農就曾抱怨農會為了推廣新品種,將原本的硬枝紅心翻耕為新品種,抹煞了原本引以為傲的鐵觀音。當然有可能是基於樹欉老化產量減少或當地人口外移等因素的考量,但茶農或製茶師對於傳統的情感,若沒有充分的溝通就容易造成傷害。

我認為品種應該與比賽結合,打造地方特色,這當然也是一個不容易的大工程,需要政府與茶農之間的溝通配合。但是以現在品種數量過多、製作方式有限的情況下,與其舉辦過多重複性質的比賽,目的只是為了切割經常得獎的常勝軍,不如透過比賽的方式獎勵茶農將新品種與製程的結合,打造地方特色,新品種的優勢才能發揮。這樣一來,可以杜絕外來茶混充的可能性,提升比賽的公信力,而新品種做出的商品也能夠作為台灣茶的亮點,成為產業外銷的生力軍。


[1] 關於茶園老化問題可參見茶改場網站:https://www.coa.gov.tw/ws.php?id=7440&print=Y

avatar-img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39會員
143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茶葉的乾燥/烘焙是自古相傳的古老技藝,隨著工具的改善不斷演進。同時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流派、說法。唯一共同的追求是:讓茶變得更好喝、更耐保存。 圖為模擬古代焙籠原理的桌上型小焙籠
"美味"是如何描述的?能不能構細分成各種元素;諸如:香氣、味道,再細分成香草香、水果香、野薑花香,然後再轉化為數字化的評量,成為群體之間共同的認識呢?這中間肯定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但也可能是評價茶葉價值的一個新方向。 (當然,我還是比較主張樂在享受那邊的^^)
台灣每年各茶區大大小小的比賽甚多,春、冬、夏要比,地方全國也比,每一種獎都是一種肯定,卻也不免令人眼花撩亂:究竟比賽證明的是價格還價值? 照片取自網路https://life.tw/?app=view&no=701226
茶葉可利用資源多,又可耐久保存,不論經濟價值或健康價值都優點甚多。然而,綠色革命也帶來其不得不面對的必要之惡-農藥殘留,各國的農藥標準又是怎樣訂出來的?如何看懂農藥報告中各項數值所代表的意義呢?
茶葉有各種不同的造型、等級,是它迷人之處,也可能是令消費者感到卻步之所在。 基本上所有的飲食都有拚配的工法,獨門秘方的老滷汁搭配新食材是一種拚配,威士忌酒桶中的年份與實際出廠的成品也是透過拚配才能穩定出貨的品質。透過調和的方式讓味道更為醇厚、具有層次感,可說是數千年來飲食文化的精華,更是職人
從古至今,秤有各種。當我們追求更精密的方式沖泡茶葉,秤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工具有不同單位的精細程度、茶葉有大小不同的顆粒,真的能夠像工業化產品一般地要求嗎?
茶葉的乾燥/烘焙是自古相傳的古老技藝,隨著工具的改善不斷演進。同時衍生出各種不同的流派、說法。唯一共同的追求是:讓茶變得更好喝、更耐保存。 圖為模擬古代焙籠原理的桌上型小焙籠
"美味"是如何描述的?能不能構細分成各種元素;諸如:香氣、味道,再細分成香草香、水果香、野薑花香,然後再轉化為數字化的評量,成為群體之間共同的認識呢?這中間肯定有很多困難需要克服,但也可能是評價茶葉價值的一個新方向。 (當然,我還是比較主張樂在享受那邊的^^)
台灣每年各茶區大大小小的比賽甚多,春、冬、夏要比,地方全國也比,每一種獎都是一種肯定,卻也不免令人眼花撩亂:究竟比賽證明的是價格還價值? 照片取自網路https://life.tw/?app=view&no=701226
茶葉可利用資源多,又可耐久保存,不論經濟價值或健康價值都優點甚多。然而,綠色革命也帶來其不得不面對的必要之惡-農藥殘留,各國的農藥標準又是怎樣訂出來的?如何看懂農藥報告中各項數值所代表的意義呢?
茶葉有各種不同的造型、等級,是它迷人之處,也可能是令消費者感到卻步之所在。 基本上所有的飲食都有拚配的工法,獨門秘方的老滷汁搭配新食材是一種拚配,威士忌酒桶中的年份與實際出廠的成品也是透過拚配才能穩定出貨的品質。透過調和的方式讓味道更為醇厚、具有層次感,可說是數千年來飲食文化的精華,更是職人
從古至今,秤有各種。當我們追求更精密的方式沖泡茶葉,秤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工具有不同單位的精細程度、茶葉有大小不同的顆粒,真的能夠像工業化產品一般地要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