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樂不是唯一選擇: 音樂治療師使用的音樂種類與服務對象有關

2021/03/14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今年開始希望自己能更深入的思考"音樂聆聽",所以開始每天以日耕方式在個人網頁寫下{音樂遇見心情},目前也進行二個星期多了!!
音樂聆聽,慣性認知是{聽音樂},而{聽音樂]場域可能會出現在休閒、工作、餐廳、百貨公司,及自己獨處的時候...等等。聽音樂常連結的題目可能是紓壓、放鬆、胎教、生理調節…等等,也有些人為了隔絕外界吵鬧聲音而聽音樂,就如同白噪音一般。然而,音樂聆聽僅能如此,也思考{聽音樂舒壓與放鬆}是否真能從中獲得,還是只是暫時的脫離壓力來源呢?
音樂聆聽又要聽甚麼音樂比較好呢? 我想目前普遍對音樂治療的認知多會直覺與音樂聆聽畫上等號,而音樂治療中的音樂聆聽又常被冠上{古典音樂}畫上等號,分享之前寫在個人網頁的這篇文章。
就以最近這一陣子為例,古典音樂的使用比例上並不高~

音樂治療情境中只能用古典音樂嗎?音樂治療師只能運用古典音樂協助服務對象嗎?音樂治療中的音樂選擇權在於服務對象、音樂治療師,或二者都可以呢?音樂治療中的音樂又應該要如何選擇呢?是否有一定性的答案呢?
如果現在有人問「你喜歡聽甚麼音樂?」「你平常都聽甚麼歌?」…
  1. 我都聽國語的
  2. 我愛聽流行歌
  3. 我喜歡有節奏感的
  4. 我喜歡聽OOO唱的
  5. 我比較喜歡不要有歌詞的
  6. 我都聽慢慢的,不喜歡太快的
  7. 小孩聽甚麼,我都和他們一起聽
你會怎麼回答呢?你會以哪一種方式(語言、曲風、樂器或…..)來回應呢?
談到音樂的種類,大眾會想到有流行樂、古典樂、小曲、台語歌或國語歌等等,以上面的回答方式,我們可會發現音樂的種類是多樣化,無法簡單地被劃分。下列是音樂類別的可能方式:
  1. 語言
  2. 曲風
  3. 世代
  4. 樂器
  5. 文化
  6. 個人嗜好
  7. 音樂結構的強度
若以KKBOX畫面做範例說明(圖一),我們能看到有情境、語言、風格,在我們按下想要的類別後,又可以看到其他再細分的選擇。所以,音樂的種類是多元,選擇相對也多元。也因為如此,所以音樂治療師在蒐集服務對象資料時,不只蒐集服務對象的個人史,也會把音樂相關問題納入會談的範圍。

音樂治療情境中只能用古典音樂嗎?音樂治療師只能運用古典音樂協助服務對象嗎?音樂治療中的音樂選擇權在於服務對象、音樂治療師,或二者都可以呢?音樂治療中的音樂又應該要如何選擇呢?是否有一定性的答案呢?
如果現在有人問「你喜歡聽甚麼音樂?」「你平常都聽甚麼歌?」…
  1. 我都聽國語的
  2. 我愛聽流行歌
  3. 我喜歡有節奏感的
  4. 我喜歡聽OOO唱的
  5. 我比較喜歡不要有歌詞的
  6. 我都聽慢慢的,不喜歡太快的
  7. 小孩聽甚麼,我都和他們一起聽
你會怎麼回答呢?你會以哪一種方式(語言、曲風、樂器或…..)來回應呢?
談到音樂的種類,大眾會想到有流行樂、古典樂、小曲、台語歌或國語歌等等,以上面的回答方式,我們可會發現音樂的種類是多樣化,無法簡單地被劃分。下列是音樂類別的可能方式:
  1. 語言
  2. 曲風
  3. 世代
  4. 樂器
  5. 文化
  6. 個人嗜好
  7. 音樂結構的強度
若以KKBOX畫面做範例說明(圖一),我們能看到有情境、語言、風格,在我們按下想要的類別後,又可以看到其他再細分的選擇。所以,音樂的種類是多元,選擇相對也多元。也因為如此,所以音樂治療師在蒐集服務對象資料時,不只蒐集服務對象的個人史,也會把音樂相關問題納入會談的範圍。
因為音樂種類劃分方式的角度多元性,所以音樂治療師需要蒐集服務對象資料,譬如,服務對象在家使用的主要語言、家中有無聽音樂的習慣、聽音樂有無特別的偏好….等等,才能在設計活動時,運用適切的音樂在情境中。若以在音樂治療師的角度,因為臺灣是個多元文化與多語言的社會,服務對象的不同,所運用的音樂與設計的音樂活動就會有有所不同。相對地,音樂治療師會需要深入了解服務對象本身,例如: 服務對象的成長背景(如:語言)、居住地區、家庭/環境文化…。
若是以文化為出發點來思考音樂種類,粗略劃分的話:
  1. 以年齡文化面:學前、學齡、青少年、大學生、中年人與長者等等
  2. 以家庭文化面:多代同堂或隔代(像小孩聽阿嬤喜歡的)、大人沒有聽音樂的習慣
  3. 以族群文化面:閩南、客家、原住民、新住民(後兩者也是另一種多元性需要更細的被劃分)
音樂治療重視以服務對象所喜愛的音樂為出發點。當患有失智症的長者從不知道韓流音樂,也不懂韓文,要引起共鳴或協助他們透過韓流音樂回溯過去,與過去經驗產生連結,會有其困難度。再則,如果長者是接受日本教育,成長背景是日本文化背景下的音樂,如果音樂治療師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安排其他音樂,想要與服務對象透過音樂有更深的討論與分享,協助服務對象的記憶、聆聽與口語表達能力等等,也會讓服務對象難以和自己的生命經驗有所連結。
又假設,今天的服務對象是大學生,而大學生喜歡的是韓流團體,較不涉獵本土流行樂,音樂治療師卻堅持輔導過程中要用本土音樂與大學生互動,與大學生討論本土音樂,卻沒有先了解大學生所聽的音樂種類。音樂治療師沒有深究箇中原因,只是以自己的想法設計活動,這樣難以與大學生有交集外,也難以與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與信任感。
諸如以上的例子可瞭解音樂治療師不是播放音樂,不是彈奏音樂,不是隨意選擇自己偏好的音樂。事實上,音樂治療師會用不同方式蒐集資料,協助服務對象。因此,瞭解服務對象對音樂的偏好,對音樂治療師而言,是重要與必要的。
如果服務對象沒有音樂偏好,也沒有音樂經驗,這可以做為目標,是音樂治療師能協助建立,發掘屬於服務對象本身的喜好。
#瞭解服務對象喜歡的音樂種類很重要
#瞭解服務對象對音樂喜是重要的
#是為了協助服務對象而不是服務對象遷就協助者的選擇
#音樂治療師發展主題,經由主題討論一起選擇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蕭瑞玲音樂治療隨想
蕭瑞玲音樂治療隨想
一位工作多年的小小音樂治療師,走過醫療,教育與社福不同系統。因為走過與觀察到不同層面的狀況下,一直想要把音樂與樂器活動更多元的融入不同理論構思目標性音樂活動,在互動過程中能有不同角度觀察、評估與蒐集資料,協助動作、認知、社會互動、情緒與行為、感官與感覺處理及溝通等領域目標。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