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南聲讀後|《文藝春秋》黃崇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當我們談論瑞蒙.卡佛,我們談些什麼〉,談處在偏離非正統的身份視角如何關注這個世界,觀察這群因為「事件」擱置在歷史洪流中的個體。雖是《文藝春秋》第一篇短篇,「當我們談論⋯⋯我們談什麼⋯⋯」同時也概括整本書的書寫策略,亦或者,身為讀者的我等,一個複雜的總體群如何看待「文學」,看待我們或長或短的「歷史」。
我對黃崇凱的印象得從社群平台上讀到其他作者分享他的文章開始說起,對他的印象相當粗淺模糊,之後因公務出席盧建彰的座談活動,認識盧導的人都曉得他是名符其實的書蟲,言談間總能輕易列出一長串推薦書單,而《文藝春秋》亦是他大力推薦佳作,腦中便在無形間被偷渡了本書的好印象。
  閱讀亦即進行一場與作者密集相處的過程,欣賞《文藝春秋》也等於在認識黃崇凱是誰。書中諸多片段栽種著台南的生活光景,那對一名離鄉六年的青年來說,甚是感動。幽微距離感牽引出的街坊模樣,排除景點之外熟悉的在地路名,哪棟建築在哪座標的左前方,那是外者無法從google地圖得知的資訊,屬於與這座城市共存的居民回憶。在老台北氾濫的文學熱潮中,任何一名北部以外的讀者能從書中找回自己家鄉想必都會格外感動,我在《文藝春秋》找到了,它甚至為我打開另一扇建構台南的想像機會,在延續生命與死去的反覆交替與重疊間,正如文學脈搏始終在新血與前輩的繼承傳遞間不停跳動,黃崇凱選擇以偏離,富有玩味手法使「過去」復活:我認識的聶華苓在情報人員的監控下,擺脫才女之姿是漂泊的靈魂。二〇〇〇年炙手可熱的周杰倫、梁靜茹、蔡依林、王力宏、還沒崩壞的陶喆、光良彷彿在KTV的歌曲播放那瞬間,回歸表演初衷,集結時下流行元素,讓《葉惠美》感動再現,聽到〈落葉歸根〉會跟著哼唱幾句。《狄克森片語》、《漢聲小百科》不存在於我的童年,卻著實建構在多數台灣人記憶中,也都一併讓我從《文藝春秋》中拾起。
  當我們在談論這塊土地時,有多種方式,可以是影像,是連環漫畫,是某個空間一隅,是你我間談中共構的過去,《文藝春秋》展現了什麼是文字的靈活運用,參雜著排除矯揉造作的政治不正確,不管是村上迷或是五迷肯定會反問:為什麼把我的本命比喻成芭樂代表?喜惡赤裸展現在角色行為之上,省略被公開評論的經過,只因為終究架構於一個近乎現實的虛假世界裡。
  收錄的十一則短篇中我近乎瘋狂地喜歡〈宇宙連環圖〉,故事發生在一座存在於台南巷弄的小酒吧,老闆小賀做著不能賺錢小本生意,過著現下不需被拘束的愜意生活,有點悶有點偏離需要被計畫的未來,這樣的境遇真切地透露著任何一名年輕老闆的心境,過度真實,腦中順其自然地補上了具體畫面,那是在寧靜的巷弄中,沒有明顯招牌,窗戶透入的客人小貓兩三隻,老闆不忙,就這樣和客人瞎說聊天,時光流逝避開了室內,只讓夜更深,等待更多居民入夢。
  喜歡這本書很大成份出自於黃崇凱把台南生活經驗交織進每篇作品,再者為他提供另一種認識台灣文學、文化歷史的嶄新角度,不需要深厚的台文知識,卻可以從他的書寫中開啟對台文濃厚興趣。
  請容我用一千字左右的幅度限制我對《文藝春秋》的喜愛,再多,我可能就會瘋狂引述任何一段讓我足以證明喜愛它的文句。當我們談論文學時,你談論什麼?我談我自己,因為不足,需要更多載體去延長我的一生。
這是雙向的,一方面我保有了自我,一方面也受到了拘束。語言就是這樣的一種東西。而我以無垠、無繁衍、無互動的語言書寫,那也不過是我個人的事。正因為與他人無關,可讓我專注於語言的淬煉,進而在那語言占地一席,把握著只屬於我一人的語言。
〈遲到的青年〉
avatar-img
78會員
166內容數
一個分享讀後感的地方,沒有文青。文章可能暴雷忘記警示,自行斟酌閱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南聲生生難 的其他內容
《白色巨塔》實在要一口氣連續讀下去才過癮,特別是到續篇(下集)不論是審判或主角其一的人生劇變橋段,都讓人只想貪婪地讀完所有文字往下一頁翻。
就算只隔著台灣海峽,我對中國從不自認稱得上真正理解了什麼,論文化論政治論歷史,閱讀許多敘述中國的書籍,我漸漸開始懷疑,倘若書中內容為真,政府該做到怎麼樣的程度,去捏造一段粗糙的「官方歷史」,使人民願意繼續被蒙蔽真相,時至今日,政權絲毫未見被挑戰的可能?
即使讀到最後一刻,我還是並不能清楚地解讀「鱷魚的黃眼睛」想帶給我怎樣的訊息。這點必須撇除文筆、故事情節這種能夠受到客觀評判的指標去做討論。在《鱷魚的黃眼睛》裡,每個角色既是平凡,又充滿魅力,可小說不就如此?
這麼好看是可以的嗎!!! 這無疑是我為什麼會這麼喜歡閱讀的原因其一:我們永遠不能保證,手邊這本書會用什麼方法使你為之動容。
「只要色情,就是不行!」這個想法到底行不行?就算是套用在現今已經更為開放的台灣社會,面對家裡有未成年孩童的成人來說,依然是必須遵守的戒律。
《白色巨塔》實在要一口氣連續讀下去才過癮,特別是到續篇(下集)不論是審判或主角其一的人生劇變橋段,都讓人只想貪婪地讀完所有文字往下一頁翻。
就算只隔著台灣海峽,我對中國從不自認稱得上真正理解了什麼,論文化論政治論歷史,閱讀許多敘述中國的書籍,我漸漸開始懷疑,倘若書中內容為真,政府該做到怎麼樣的程度,去捏造一段粗糙的「官方歷史」,使人民願意繼續被蒙蔽真相,時至今日,政權絲毫未見被挑戰的可能?
即使讀到最後一刻,我還是並不能清楚地解讀「鱷魚的黃眼睛」想帶給我怎樣的訊息。這點必須撇除文筆、故事情節這種能夠受到客觀評判的指標去做討論。在《鱷魚的黃眼睛》裡,每個角色既是平凡,又充滿魅力,可小說不就如此?
這麼好看是可以的嗎!!! 這無疑是我為什麼會這麼喜歡閱讀的原因其一:我們永遠不能保證,手邊這本書會用什麼方法使你為之動容。
「只要色情,就是不行!」這個想法到底行不行?就算是套用在現今已經更為開放的台灣社會,面對家裡有未成年孩童的成人來說,依然是必須遵守的戒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Thumbnail
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 活在哪個時態,是自己的決定 By 游朝凱   沒想到第一本讀的游朝凱的書不是<內景唐人街> 而是這本<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讀之前就聽說過 讀者對他的書評價大多很兩極 讀完就可以理解了 這不是很典型的閱讀性、娛樂性高的科幻小說 而是更抽象的、曲線感的科幻小說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透過閱讀優秀的地誌小說、散文、新詩,介紹了地誌文學的魅力與特色。激發學生對於家鄉的新觀感與聯想,豐富了他們對於高雄的認知,於是學生們也寫出自己的精采地方書寫。
Thumbnail
2024台北國際書展結束,大家是否見到了久仰大名的作者、還是聽了講座如沐春風呢?不論大家的心願與期許為何,相信最後都「書圖同歸」。      選中《守護書的貓》原因很單純,因為有書、有貓、又是全新愛藏版,三位一體,能獲得出版社及讀者的青睞豈有放過的道理。
Thumbnail
(一)真誠而不媚俗  曾經是七○年代臺灣鄉土文學旗手的小說家黃春明(1939-),自一九八三年發表小說〈大餅〉之後,其創作量銳減,直到一九九九年,十六年間只發表了十一篇小說,黃春明選其中以老年人為主角的作品十篇,合為《放生》(臺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九年十月初版),與久違了的讀者見面,不敢去想自己已
Thumbnail
初次在台中市立圖書館體驗電子書,手機頁面跳出這本書,好奇心接受天意安排,點選借閱,現場閱讀近10頁。看到文字的優美,不帶激情的壯遊,令我愛不釋手。回家後,七個晚上與她約讀並細細品味,我的心情如同「五月天」阿信的感受: 「好喜歡你的文字,請你一定要繼續多寫喔。」 當年,我是在某BBS站上這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結合華文、日文與台文的短篇小說集。小說情節涉及台灣的鄉土與人情世故,描繪小鄉的遲緩日常,與庶民的生活小景。九篇故事就像是自家與鄰居的生活縮影:村里長競選、漁民日常、返鄉回老家的那些未婚與離婚的中年人。一小片,再接著一小片,彷彿是曾經口耳相傳過的隻字片語,散落在晚飯的閒談間。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台灣討論「現代詩」,討論的往往是「華文現代詩」,從而忽略了許多優秀的本土語言詩學實踐。閱讀黃明峯的《所在》,彷彿在聽作者娓娓道來一則則故事,同時領會許多具有新意的語言和形式;而閱讀杜信龍的《苦慼》,則像是遍覽作者內心對於不同人物和事件的感受,情感的展現非常豐沛,承接了以往台文詩的美學特質。
Thumbnail
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 活在哪個時態,是自己的決定 By 游朝凱   沒想到第一本讀的游朝凱的書不是<內景唐人街> 而是這本<時光機修復師的生存對策> 讀之前就聽說過 讀者對他的書評價大多很兩極 讀完就可以理解了 這不是很典型的閱讀性、娛樂性高的科幻小說 而是更抽象的、曲線感的科幻小說
Thumbnail
如果回到二十世紀初,想幫文青規劃一日小旅行 可能是這樣: 第一日:喫茶店的咖啡早餐、到知名書店逛逛買書、到酒樓吃台灣料理、到大稻埕逛街買藥、晚上再到戲館看戲、北投泡溫泉、新旅館呼呼大睡。 根據多位學者觀察,台灣史研究近年來有明顯的文化轉向,新文化史關注的議題,包含帝國與展示、空間與大眾文化、城
Thumbnail
透過閱讀優秀的地誌小說、散文、新詩,介紹了地誌文學的魅力與特色。激發學生對於家鄉的新觀感與聯想,豐富了他們對於高雄的認知,於是學生們也寫出自己的精采地方書寫。
Thumbnail
2024台北國際書展結束,大家是否見到了久仰大名的作者、還是聽了講座如沐春風呢?不論大家的心願與期許為何,相信最後都「書圖同歸」。      選中《守護書的貓》原因很單純,因為有書、有貓、又是全新愛藏版,三位一體,能獲得出版社及讀者的青睞豈有放過的道理。
Thumbnail
(一)真誠而不媚俗  曾經是七○年代臺灣鄉土文學旗手的小說家黃春明(1939-),自一九八三年發表小說〈大餅〉之後,其創作量銳減,直到一九九九年,十六年間只發表了十一篇小說,黃春明選其中以老年人為主角的作品十篇,合為《放生》(臺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九年十月初版),與久違了的讀者見面,不敢去想自己已
Thumbnail
初次在台中市立圖書館體驗電子書,手機頁面跳出這本書,好奇心接受天意安排,點選借閱,現場閱讀近10頁。看到文字的優美,不帶激情的壯遊,令我愛不釋手。回家後,七個晚上與她約讀並細細品味,我的心情如同「五月天」阿信的感受: 「好喜歡你的文字,請你一定要繼續多寫喔。」 當年,我是在某BBS站上這
Thumbnail
我很喜歡寫作,尤其現代詩的創作,從年輕一直持續到中年四十時光,對我來講,創作現代詩,並不是很容易的一件事,這部份的想法偏向創作理論的想法° 我是在新竹讀國中,接觸新竹青年月刊,裡面有不少詩作供人欣賞閱讀° 印象是一篇行道樹的詩作,題材來自張曉風的行道樹散文,這不算
Thumbnail
結合華文、日文與台文的短篇小說集。小說情節涉及台灣的鄉土與人情世故,描繪小鄉的遲緩日常,與庶民的生活小景。九篇故事就像是自家與鄰居的生活縮影:村里長競選、漁民日常、返鄉回老家的那些未婚與離婚的中年人。一小片,再接著一小片,彷彿是曾經口耳相傳過的隻字片語,散落在晚飯的閒談間。
《文藝春秋》引起共鳴與同感並不意外。而且這種共鳴,所招喚起的情懷,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同代人」。就算不是標準文青——其中作者展現出一種承襲前代的廢材氣息(例如駱以軍?),卻也正是是這種「廢材」與「偏差」散出的寂寞氣息,形塑起這一代,甚至前溯與後推鄰近世代文青臉譜——,在接觸「漢聲小百科」、「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