しば漬(紫葉漬、柴漬)與
酸莖與
千枚漬並稱做「京都三大漬物」。柴漬原本是茄子為主的紫色發酵漬物,而現今使用調味液調味處理並使用黃瓜與茄子為主的「調味柴漬」為主流。原本使用傳統製法的しば漬被另稱作「生柴漬」,本篇就介紹傳統的生柴漬。
柴漬是京都北方的大原地區自古以來的傳統發酵食物。柴漬的由來有諸說,較為人所知為如下。平清盛之女-平德子在源平合戰後,成為唯一的倖存者的平德子之後遁入佛門,院號-建禮門院。在大原地區的村人為了慰問她,獻上使用紫蘇葉醃漬的野菜,因此被給予しば漬(紫葉漬)的名稱。
柴漬的製作是將茄子薄切後,加入鹽與紫蘇葉等一起放入漬物桶中,最後放上重石進行發酵。與一般常見的發酵不同,柴漬發酵是使用夏天的氣溫進行發酵。最後完成之柴漬,具有紫紅色色澤、乳酸發酵的漬物。
柴漬發酵過程中,酸鹼值在發酵二十天左右明顯下降,並產生大量乳酸。在發酵初期,發酵作用的乳酸菌有兩種,同質性發酵(只產生乳酸)與異質性發酵(產生乳酸與酒精)並各佔一半。隨著發酵持續進行,同質性發酵增加,而異質性發酵減少。從乳酸菌群來看,發酵初期以腸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短乳酸菌(Lactobacillus brevis)等乳酸菌為主,之後已胚芽乳酸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為主。柴漬發酵中,如乳酸菌扮演重要腳色,若是發酵失敗的柴漬,造成乳酸下降並產生丙酸、丁酸、戊酸,使得產生不爽快的臭味。
柴漬紫紅色的原因是花青素所造成的。花青素在強酸下是紅色,弱酸或中性是紫色,鹼性下為藍色。柴漬紫紅色主要來自茄子中的茄黃酮苷(94%)所造成的,但茄黃酮苷相較於其他來自花果的花青素,對熱與紫外線穩定性較差。因此,作為茄黃酮苷穩定作用除了乳酸外,食鹽的添加以及紫蘇的添加也很重要。紫蘇中的花青素可穩定茄黃酮結構,不加入紫蘇一起發酵的しば漬無法形成漂亮的紫紅色。
參考資料
1. 平井達雄 「京都の漬物 」 調理科学(1981),14巻2号,103-105
2. 品川弘子, 西山隆造, 岡田早苗「しば漬の熟成に関与している乳酸菌の役割」 日本食品科学工学会誌(1996),43巻5号,582-585
3. 津久井亜紀夫「食品中のアントシアニン色素について」日本食生活学会誌(1998-1999),9巻1号,9-14
4. 品川弘子「「しば漬」の色調とアントシアニン色素」日本調理科学会誌(1999),32巻4 号,367-373
5. Hiroko SHINAGAWA, Ryuzo NISHIYAMA, Shigeo MIYAO, Michio KOZAKI. Organic Acid Composition and Quality of Japanese “Shibazuke” Pickles.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national(Tokyo).1997, 3,2, 170-172
6. Shinagawa, Hiroko et al. “Change in Anthocyanin Pigments during the Maturation of “Shibazuke” Japanese Pickles.” Journal of home economics 48 (1997): 1071-1076.
10. 本当のしば漬けを知っていますか? 伝統の味、生しば漬け-https://agri.mynavi.jp/2017_09_28_6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