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坐與生活(13):想修行悟道,一定要出家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這個問題好像有點尖銳,但也是我長久以來心中隱隱好奇的事情。

先簡單說明一下,我學習的是瑪赫西老師帶出來的「超覺靜坐」系統(TM),這套體系已傳有數千年歷史,以往都只在聖山中,由師父將一切知識與技術傳給弟子,目的是維持知識的完整與純淨性。就這樣一代代傳下去,直到瑪赫西老師拜入Guru Dev門下,獲得了完整的傳承及確立他的任務,之後在時機成熟時,將完整的知識與技術帶向世界。

整套傳承這樣一代代傳下來,其中有許多隱微的安排是我們難以從表面看清的,至少可以確定,出家不再是唯一選擇。但是,心中不免還是會想問:拋卻塵世那些紛擾,或是一切物質欲望,一心修行,到底會不會修得更實在?我沒有想後半生都斷絕塵緣,只是剛好我們的系統有提供一些選擇,讓想短暫體驗出世生活,或是真的想了緣的人可以處在相對單純、清靜的環境修行。

不過,最近看了下面這段瑪赫西老師訪談影片,才真正了解到為什麼在這個時代,出世、入世不再是修行的關鍵,本來想著往後可以短暫嘗試的心也跟著消下去。

事實就是,出世只是一種在外境上的選擇,這一世希望快速走上永恆解脫道路的人,或是看清外境非永恆不變事物的人,會藉此去除外境誘因,專心在個人修行上。不過,更深一層來看,只要我們還有這副肉身,我們就不可能完全「出世」。我們的感官和心智依然會不斷接收外在資訊,內心一樣會產生各式各樣的想法,甚至想起自己未出家時的情景。

據說,古時想出家修行時,較有規模的禪宗宗派收人前,會先安排人在山下外門獨自生活三年,若這三年間都沒有回歸俗世,就代表求道心性足夠堅定,可以正式收入門下。這也顯示了,出家只是一種磨練心性的方式,真正的考驗在於自己的心夠不夠堅定。

在現代這個環境,修行比以前容易許多,但也困難許多。現代生活的誘惑太多、亂度太高,但知識和技術已經完整流傳下來。每個人的機緣雖然不同,但只要有老師、有技術、有經典,加上自己心中有所志向,每天規律靜坐,入世修行悟道絕對不是問題。

說起來,這真的又是一篇寫來自我砥礪的文章。再次感謝上天的安排與機緣,以及傳下這些寶貴知識與技術的Guru Dev們,謝謝瑪赫西老師,謝謝我的老師,謝謝和我一起修行砥礪的朋友們......Jai Guru Dev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Teenia的沙龍
9會員
19內容數
踏上修行這條路後,我們身心靈各層面都會獲得滋養與提升,同時也會更清楚看見:外在永遠是持續變動的,內在則有一部分永遠是寧定的。這份筆記想記錄個人漸漸從外在的紛擾走向內在寧靜,再將這份寧靜帶到外在的歷程。
Teenia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21
這次台灣的疫情發展到現在也已經兩個多月,居家工作也持續好一陣子,趁著疫情較先前趨緩之際,稍稍分享自己這一陣子的生活。 這段時間以來,最大的變化是,和家人相處時間變長。畢竟和手足們從早到晚一起在房間裡工作,感覺就像以前求學的時候那樣,好久沒有這種親近感。
Thumbnail
2021/07/21
這次台灣的疫情發展到現在也已經兩個多月,居家工作也持續好一陣子,趁著疫情較先前趨緩之際,稍稍分享自己這一陣子的生活。 這段時間以來,最大的變化是,和家人相處時間變長。畢竟和手足們從早到晚一起在房間裡工作,感覺就像以前求學的時候那樣,好久沒有這種親近感。
Thumbnail
2021/05/20
好一陣子沒有發布新文章,這是因為我從上個月中開始進辦公室上班了,這顯然是一大挑戰,代表我每天又開始花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通勤。
Thumbnail
2021/05/20
好一陣子沒有發布新文章,這是因為我從上個月中開始進辦公室上班了,這顯然是一大挑戰,代表我每天又開始花兩個小時以上的時間通勤。
Thumbnail
2021/04/07
Ayurveda課程對我而言可以說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入門課程,因為你可以單純將它視為印度的生命與醫學保健知識,並藉由在生活中慢慢摸索,就能體驗更多。 在開始上這門課時,老師要我們在紙上回答兩個問題:生命是什麼?你想從這堂課中獲得什麼?
Thumbnail
2021/04/07
Ayurveda課程對我而言可以說是一個恰到好處的入門課程,因為你可以單純將它視為印度的生命與醫學保健知識,並藉由在生活中慢慢摸索,就能體驗更多。 在開始上這門課時,老師要我們在紙上回答兩個問題:生命是什麼?你想從這堂課中獲得什麼?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的直覺理解~ 「開悟」:是一種超越生死帷幕的境界,無念、無求,看透世間遊戲規則,回歸此生本源的初始!▎(游標閃爍符號) 大師、導師~ 沒有「開悟」(這件事)。只有找到回家的路! 你們都是來地球體驗,就像進入遊戲區。裡面有各種有趣、好玩的設施或關卡,當你闖關成功,會有喜悅、成就感! 太多人排隊的,你
Thumbnail
我的直覺理解~ 「開悟」:是一種超越生死帷幕的境界,無念、無求,看透世間遊戲規則,回歸此生本源的初始!▎(游標閃爍符號) 大師、導師~ 沒有「開悟」(這件事)。只有找到回家的路! 你們都是來地球體驗,就像進入遊戲區。裡面有各種有趣、好玩的設施或關卡,當你闖關成功,會有喜悅、成就感! 太多人排隊的,你
Thumbnail
古人說,「世間莫若修行好」。 這句話用白話來說,意思是,這世間絕頂聰明之人,此生會選擇修行,而非追求當官,經商賺錢,擁有權勢,甚至追求長生不老。 因為後者皆屬「無明」和「因緣生滅」法。 或許有人不認同這個說法,因為,他們大都只看見,這世間絕頂聰明之人,不是去當醫生,律師或科學家,就是成為企業家或政治
Thumbnail
古人說,「世間莫若修行好」。 這句話用白話來說,意思是,這世間絕頂聰明之人,此生會選擇修行,而非追求當官,經商賺錢,擁有權勢,甚至追求長生不老。 因為後者皆屬「無明」和「因緣生滅」法。 或許有人不認同這個說法,因為,他們大都只看見,這世間絕頂聰明之人,不是去當醫生,律師或科學家,就是成為企業家或政治
Thumbnail
當學生準備好了,大師就會出現。 對於許多尋求者,特別是那些追隨所謂「新時代」教義的人,他們普遍的觀點是:就算沒有真正的老師或指導,他們也能在神秘學中取得進展。 這種說法包含了部分事實,但不是完全正確的,也不適用於所有尋求者。當然,在神秘學研究中,自行取得大幅度進展及開悟是可能的。但對於這些學生來說.
Thumbnail
當學生準備好了,大師就會出現。 對於許多尋求者,特別是那些追隨所謂「新時代」教義的人,他們普遍的觀點是:就算沒有真正的老師或指導,他們也能在神秘學中取得進展。 這種說法包含了部分事實,但不是完全正確的,也不適用於所有尋求者。當然,在神秘學研究中,自行取得大幅度進展及開悟是可能的。但對於這些學生來說.
Thumbnail
上篇是早期的文章,對於無為有為,這次寫的這篇希望可以更清晰明瞭。 修行上,「無為」與「有為」應該更準確細分成「自修」與「應世」中的無為與有為。 自修也叫做出世修,應世也叫入世修。 自修就是隔開外在環境,往內做功課。從靜坐,內觀,養氣,自我分析等等往內的,我把這種往內修的叫做自修。 應世則是跟外在環境
Thumbnail
上篇是早期的文章,對於無為有為,這次寫的這篇希望可以更清晰明瞭。 修行上,「無為」與「有為」應該更準確細分成「自修」與「應世」中的無為與有為。 自修也叫做出世修,應世也叫入世修。 自修就是隔開外在環境,往內做功課。從靜坐,內觀,養氣,自我分析等等往內的,我把這種往內修的叫做自修。 應世則是跟外在環境
Thumbnail
有段時間,量子靜坐非常流行。本篇從修行與原初水晶的清靜本質的角度,來對量子靜坐進行分析,說明量子靜坐中屬於修行部分以及非修行的部分,以給予原初水晶使用者,對當代靜坐本質的認識與警惕。
Thumbnail
有段時間,量子靜坐非常流行。本篇從修行與原初水晶的清靜本質的角度,來對量子靜坐進行分析,說明量子靜坐中屬於修行部分以及非修行的部分,以給予原初水晶使用者,對當代靜坐本質的認識與警惕。
Thumbnail
講「同時存在」,是為了讓眾生比較容易了解,其實它沒有存在、不存在的問題。眾生在一個起點開始就有無量因緣,展現無量因緣都同時存在。 譬如,你在電視台上班,但你的因緣並不是只有這條路,而是有無量的路同時存在,只是你正好切入這個因緣而已。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Thumbnail
講「同時存在」,是為了讓眾生比較容易了解,其實它沒有存在、不存在的問題。眾生在一個起點開始就有無量因緣,展現無量因緣都同時存在。 譬如,你在電視台上班,但你的因緣並不是只有這條路,而是有無量的路同時存在,只是你正好切入這個因緣而已。 善性導師講述 我也想學佛乘大法 南無本師大自在王佛
Thumbnail
如果你是正在修習靈性,並是想透過提高靈性,遇見高我,並以此來覺醒或達到開悟為目的,剛看這本書絕對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因為作者正在摧毀你所有的價值觀,你建基的城堡。
Thumbnail
如果你是正在修習靈性,並是想透過提高靈性,遇見高我,並以此來覺醒或達到開悟為目的,剛看這本書絕對是一個很大的沖擊,因為作者正在摧毀你所有的價值觀,你建基的城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