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院無法解決長期問題」專訪精神科病房住院者穩潔

更新於 2021/07/2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4歲的穩潔從國中便開始住院了,是我們目前遇到的,年紀最小的入院經驗。
當時的他因厭食症入住台大精神官能症病房。他說對於厭食症的治療就是逐漸地增加每餐的熱量攝取、每週量兩次的體重。他笑說,他有時量體重前會偷偷地灌水,兩公升的水就會讓他增加兩公斤。但後來被護理師發現了,就被關進保護室,以為這樣他就拿不到水了,但他偷偷的運了水瓶進去,當週量體重時依然用這招蒙混過關。
因為國中的這段經驗讓他立志從事護理工作。但在大三上的寒假被診斷為憂鬱症,住進松德急性病房。此後在病房度過無數光陰:他住了將近十次,每次都是因為自傷行為,每次都住大概兩三個禮拜。除了松德以外,他也住過新光、三總各一次:三總是因為離家近、後來沒有床位就去新光。
我好奇的問他,十年來,精神科病房有沒有什麼不同?他說十年前還沒有菸害防制法,所以病房是有獨立吸菸室的:就是一個小房間,但走過去還是會聞到菸味。不同的還有可以帶筆電跟手機,病房也有圍簾。
職能治療的部分,新光、三總、台大都在病房內,較靜態,一個時段只有一個活動;相較起來松德選擇多了不少,同個時段有不同的活動可以參加,例如讀報、英文課、手工藝、烹飪、看電影、卡拉OK等。但穩潔幾乎沒有參加,他覺得很無聊。大多時候他都在病房內走來走去,他會看書,也曾帶數獨進去玩。因為本身為飲食障礙的患者,如果遇到其他一樣的患者就會跟他們特別好;除此之外,他不會因為自己是護理專業而特別幫助其他患者。
穩潔曾經出入精神科加護病房三次。第一次是因為憂鬱造成的厭食導致血糖過低,插鼻胃管送進加護病房;第二次是他偷渡了美工刀進病房、且無法承諾不自傷;第三次則是上了約束帶*送進保護室,他把約束帶解開,勒住自己的脖子。他說,「自傷分三級,因為我做了這樣的事,就從一級變成三級了*」。說起精神科加護病房,他說,管制更嚴了,不可以帶任何東西,包含民生用品:洗髮精、沐浴乳等;喝水、上廁所都要跟護理站說。至於病房,每間都是保護室。穩潔覺得,
保護室保護別人的意義大於保護裡面的人:被關進去,人的主體性消失,因為一切都被掌握在別人手中,有些會被綁手綁腳、脫褲子包尿布。
穩潔在兩家醫院工作過,不過時間都不長。一次在工作一個多月後自傷入院了,出院自然就沒了工作。另一次在另家醫院的精神科病房工作三個多禮拜,有次與副主任談起為何選擇精神科病房,他說出了自己的經驗;沒想到因此被認為不適任,說他還在試用期內就把他解雇了。他現在從事行政工作,他說,未來有機會,還是會想要發揮所長。自身的疾病與住院經驗讓他偶爾會想站在病患那一邊,但心理師要他把角色分清楚。
穩潔說,住院最大的意義,就是「把命保住」;不論是國中時的飲食障礙、或是日後的情感疾患。大學時他的飲食障礙轉變為暴食:他不停的吃、然後催吐;住院對他而言,也是終結這樣的惡性循環。但飲食障礙,住院可以緩解,出院後又會開始那些循環。有時不想出院,不知道出院可以幹嘛。
我問穩潔,這麼多次的住院經驗,你對住院有什麼想法?他說,他已經麻木了。一開始住院時覺得是「對現實生活的斷裂」,因為住院環境很真空,抽掉所有壓力,出院後會很不適應。過渡期很不舒服。現在比較麻木,只當作是轉換環境,把它當成生命的停頓點。他覺得,
「住院只能解決短期衝突,無法解決長期問題。」
*名詞解釋
約束帶:防止病患自傷、傷人時使用,最常見的為棉質或是磁釦式。更多資訊請見https://goo.gl/3XLSPS
松德自殺防範措施:
住院個案若進行自殺防範措施(on suicide precaution)則依分級進行防範,定義為:
Grade I:疑具有自殺危險性。病人對於想死或想活呈矛盾、猶豫,但尚無明確的自殺計畫或自殺舉止,病人自覺對其思考內容與衝動控制能力感到擔憂。
Grade II:重度自殺危險性。病人已不再對於想死或想活感到矛盾,病人的行動直接傾向自我傷害,(如私存藥物、企圖藏危險物品,未能或拒絕歸還使用後之刀剪並且否認之)。
Grade III:極重度自殺危險性。病人的行為(包括語言與非語言)大部份顯示自我傷害傾向,或出現強烈固著之自殺意念或危險之自傷行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15內容數
患有精神疾病、沒有住過精神科病房的我,基於忿忿不平、基於好奇,某種程度也呼應了林奕含的〈你該去看精神科了〉,採訪了曾經處在精神科這個場域中的醫生、護理人員、患者,我想透過他們的眼睛,知道「精神科」是什麼樣的一個地方。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Sensen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即使身為一個精神病患,在住院之前,美月也對精神科病房一知半解。網路上的紀實只有寥寥幾篇,讓他對「精神科病房」有著不太真實的想像;直到入住之後,看到太多顛覆想像的東西,也看到很多結構問題。
即使身為一個精神病患,在住院之前,美月也對精神科病房一知半解。網路上的紀實只有寥寥幾篇,讓他對「精神科病房」有著不太真實的想像;直到入住之後,看到太多顛覆想像的東西,也看到很多結構問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回想六年前的農曆七月,突然發作故事,我扯著嗓子大吼大叫、劈頭撒髮,開始不認識家庭成員,見人就咬就打,家中所有銳器皆被藏起來,於是,喜得急性精神病房四人歡樂房!喔YA!展開本人逆轉人生!    剛清醒時,整個人被綠色布條綁緊(約束帶),在一間充滿軟墊房內,怎麼用頭撞或嘶吼,甚至大小便失禁也不
Thumbnail
在加護病房,病人常面臨嚴格的床上限制,這樣的措施雖然出於安全考量,但卻常使病人感到失去尊嚴。本文描繪了一位病人因意識不清而在夜間逃離病床的事件,護理人員如何協作將他安全送回床邊,以及在特定情況下,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病人短暫下床,維護其尊嚴。這些故事引發我們對病房管理與病人權益的思考。
Thumbnail
小蓮下個月便將完成在 D 病房的實習,實習……但她萬萬沒想到今天發生的事,除了把過去多月來建立的自信心徹底瓦解之外,還惹來差點被襲擊的意外 「我們這裡的措施不能接收危險*心理病態的患者。」⋯⋯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在安寧緩和療護病房的工作者分享每日的服務經歷,以及對於安寧護理的信念與價值,並推薦愛瑞克的「內在成就」。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對於譫妄,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失智的前兆,有人說是電解質不平衡,有人說是麻醉藥未退。以老爸的年紀與狀況,什麼都可能,什麼都佔有百分比。
    回想六年前的農曆七月,突然發作故事,我扯著嗓子大吼大叫、劈頭撒髮,開始不認識家庭成員,見人就咬就打,家中所有銳器皆被藏起來,於是,喜得急性精神病房四人歡樂房!喔YA!展開本人逆轉人生!    剛清醒時,整個人被綠色布條綁緊(約束帶),在一間充滿軟墊房內,怎麼用頭撞或嘶吼,甚至大小便失禁也不
Thumbnail
在加護病房,病人常面臨嚴格的床上限制,這樣的措施雖然出於安全考量,但卻常使病人感到失去尊嚴。本文描繪了一位病人因意識不清而在夜間逃離病床的事件,護理人員如何協作將他安全送回床邊,以及在特定情況下,如何在安全的前提下允許病人短暫下床,維護其尊嚴。這些故事引發我們對病房管理與病人權益的思考。
Thumbnail
小蓮下個月便將完成在 D 病房的實習,實習……但她萬萬沒想到今天發生的事,除了把過去多月來建立的自信心徹底瓦解之外,還惹來差點被襲擊的意外 「我們這裡的措施不能接收危險*心理病態的患者。」⋯⋯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講述了一位曾患有重度憂鬱症,後被診斷患有躁鬱症、PTSD的患者,以及漸漸好轉與復發的過程,在經歷自殺未遂後,開始就診並接受身心科治療的過程,並提及了與諮商師的配對、不同醫生之間的轉換和其工作環境、生活壓力對其康復的影響。最後,文章還描述了患者重新診斷的病情和康復之路的挑戰。
Thumbnail
雖有「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利法」(簡稱病主法)兩個善終法,但更重要的是生命活著的意義,瞭解何時應該放手。透過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簽署預立醫療決定(AD),讓醫護人員與家人清楚患者對自己生命末期的決定,把握最後時光,與家人好好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留遺憾的人生四道備忘錄)。
前言 長期照顧失智、失能長者,會讓照顧者備感壓力—不管是精力上、財力上,勞務上—,近期傳出有些照顧者希望能循「斷食善終」方式,替家中無意識的失智、失能長者進行「斷食」,期能讓他們「善終」—及早脫離苦痛。   斷食善終是目前較為人道的做法 在無法「安樂死」,也沒有財力去國外進行「安樂死」—
前言 今天(113.3.10)聯合報頭版新聞的標題是《斷食善終抓越界爭議:「斷食」替照顧壓力解套,卻引發疑似「被善終」亂象》。內文大意是:長照悲歌不斷,而在高齡化社會中此現象無法斷絕,只會惡化;又因無法「安樂死」,因此有位醫生(畢柳鶯)在母親要求下,替身罹小腦萎縮症,且已高齡83歲,且已開始出現嚴
Thumbnail
本文介紹畢柳鶯醫師的斷食善終觀念,重新思考死亡不應視為失敗,並反思生死決策的複雜性。藉由個人故事,強調家人在斷食善終決策上的情感掙扎,以及與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最後,呼籲尊重患者意願,強調共識、信任、尊重的重要性。整體內容涵蓋斷食善終、生死觀、家庭關係,是探討現代生死觀及醫病關係的深刻思考。
在安寧緩和療護病房的工作者分享每日的服務經歷,以及對於安寧護理的信念與價值,並推薦愛瑞克的「內在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