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制送醫經驗談:一位家暴社工的實務觀察(編輯轉載自PT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作者/ mkjay00000 (大隻的肥羊)

我是家暴中心的社工。

對於s9451002tim的遭遇,我只能說遇到精障真的就是這麼辛苦,這段路辛苦你了respect 。

最近業界如火如荼在討論要修精神衛生法,我原本想往這方面寫,但又覺得可能會跟業界大老、倡議目標有不同意見,變成引戰文。我還是來講講精神衛生法所謂「強制送醫」到底在幹嘛?社工到底在幹嘛?有相關問題的家屬可以參考。

第一階段:強制送醫

如果是在社區裡面撿拾回收物,或邊走邊自言自語痴笑,這都還算是穩定。我處理的是家暴,通常就是直接面對已經不穩定的那種,會跟人吵架的精障者。討論精神衛生法,最實際的就是「強制送醫」。你仔細看,「強制送醫」其實有兩個階段,涉及到數個專業人員的協助,民眾往往很難分辨每個階段的重點,甚至每個專業人員的重點。導致好不容易把人送去醫院,為什麼醫院又不收治的窘境。當然這又變成社工的工作要去安撫民眾的不爽QQ

「強制送醫」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做「強制送醫」 (正式名稱:緊急護送就醫) ,也就是大家偶耳熟能詳的需要符合:現在進行式「自我傷害」或者「傷害他人」,或者未來式「自我傷害之虞」或者「傷害他人之虞」的風險。你打110跟119時警察與消防隊就是在想這些。那到底定義怎麼抓?很多時候家屬報警,但病人一看到警消又變成正常,或者躲回房間不 開門。這時候真的就不符合,因為大家生活不可能整天頭頂一台gopro錄影,通常病人開始異常,是突然性的、緊急性的,根本來不及有證據。往往病人是一路瘋到警消到現場,開始用手敲自己的頭,或者自言自語你們都是魔鬼,講一些怪怪的話,警消目測病人怪異,然後再轉頭看家屬有沒有受傷(至少有個紅腫或破皮流血),才能符合。要件就是這麼嚴苛。沒有錯啦。絕對不是警消來到現場,父母跟姊姊同時說弟弟怪怪的,就能隨便押上車送醫。

上述提到的是「自我傷害」或者「傷害他人」當場發生的情況,更多時候家屬遇到的是「 已經打完架了」,發作完跑回房間了,這時候因為已經發生完,除非病人有明顯怪異,才能以未來式「自我傷害之虞」或者「傷害他人之虞」的風險去送。如果病人就是把自己反鎖死不出來,因為無法確認病人是否怪異,所以還是無法強制送醫。 要件就是這麼嚴苛。沒有錯啦。 所以實務上,真正的精神病人其實是思考與行為很固著的,家屬折騰數年心裡大概有個底哪些話題會激怒病人,聰明的家屬發展出在警消面前衝突。符合傷害他人強送。 (社工基於倫理,不會跟家屬講這個) 另有一些家屬發展出衝突當下,用手機錄影,至少警消來時有個證據給警消證明有發生吵架,且病人語無倫次,這跟一般的家庭鬥毆不同。才可能強制送醫。 (社工建議)

我幫這些第一線的同仁講幾句話,社工、警察、護理師、消防隊,大家跟你不熟,很多前輩們的血汗經驗是姊姊想要強送弟弟就醫,真的強送了,爸媽跳出來告警消,妨礙自由、 侵犯人權。在資源不多又非常忙碌的第一線,你們家庭的無共識就是會搞死我們第一線。 我們想來幫你,但你們內部亂成一團,也不知道是真病人還是假病人,還是財產糾紛故意以精神疾病亂通報。真的害死大家。

還沒完,文章才到一半。強制就醫是一門學問。接下來講所謂:未來式「自我傷害之虞」或者「傷害他人之虞」的風險。

這並不是說社區的人看怪阿伯不爽,大家投票強送,警消就要強送。精神衛生法之所以嚴苛,就是避免成 為民眾懲罰異己的工具。所謂「之虞」意思是有發生的可能性,但這不是家屬的感覺就能夠符合,而是要有證據能夠證明的,「之虞」就是這麼嚴苛,有時社工也很難拿捏到底有沒有達到,我通常都說可能有達到可以試試看。例如:病人隨身帶刀出門(程度還不夠)。病人短時間大量購買刀械,且碎念要殺人(程度有達到)。例如:病人嚷嚷想死(有意念還不夠)。病人嚷嚷想死,買木炭,或走去頂樓(有計畫或有 行動,程度可能有達到)。如果有符合上述的程度,警消就開始強制送醫,這時候也會鼓勵病人自願上車,會跟病人斡旋建立關係,畢竟配合的病人,總比掙扎的病人上車還要好。而且因為醫療的決策,當病人是混亂的,一定會要搭配一個家屬一起上車,這樣到醫院時才有人可以簽名。別忘了,我們這些第一線的人不是只處理你們家這一案件,我們每個人手上都還有其他案正在進行中。

第二階段:強制住院

經過上述的第一階段「強制送醫」。終於家屬與病人邁入醫院急診室,開始進入第二階段 「強制住院」的流程。因為醫院醫護人力吃緊,病人一到醫院通常就是先到急診室留觀,先處理身上傷口,醫護判斷是否有家暴、自殺......等法定通報義務(忘記通報會被罰錢)。等待專科醫生來看診 。這時又一個煎熬開始,病人可能被拘束在病床上,躁動、想尿尿、不耐煩、想掙脫、謾罵 家屬在害人,各種家庭生活的糾紛,或家屬的不是,全部嘴砲脫口而出,家屬外人面前煎熬,敖醫院的流程,敖主治醫生來看診。可能要數小時,因為醫院就是這麼忙。終於等到主治醫生來了,醫生在想的是「是否有精神症狀?」「是否精神症狀已經影響到 無法自理生活?」如果符合這些狀況,才能發動「強制住院」。直接跳過病人意願,強制住院用藥。

大家可以發現第一階段「強制送醫」是比較寬鬆的,因為是警消來判斷,第二階段「強制住院」是嚴苛的,因為專科醫生來了,只有他有資格判斷這個人是否為病人。到底什麼是「精神症狀已經影響到無法自理生活」?這很抽象,醫生看的是精神症狀對於病人生活的影響,例如:病人妄想,覺得自己是國安局特工要幫蔡英文打俄羅斯;或者朱立倫沒當選是因為要來幫助病人。這可以看到有妄想 。但是妄想是否已經不能自理生活?這之間的關聯程度就是醫生的專業判斷。也有看過滿腦子妄想神鬼要害人的病人,平常待在家足不出戶,仰賴家人提供三餐,因為 一些很小的衝突被強制送醫,但醫生認為病人就是穩定發病,也不會傷人,家屬也能因應,真的就是不符合「強制住院」。只能問病人想不想自願住院,病人不要,這就只能讓他離院。

老實講,醫生跟你家不熟。我常跟家屬說,你跟你弟相處30多年,有時候你都很難講清楚弟弟在想什麼了,面對只有30分鐘跟你弟弟一面之緣的醫生,是家屬要提供資訊協助醫生 ,而不是雙手一攤等醫生接手爛攤子。實務上,有家屬將好幾次的衝突過程,直接儲存在平板,直接撥放給醫生看家庭生活。這是很好的方法。因為醫生不能單憑自己的感覺去決定要不要收治病人,不然他就等著被告到脫褲子,所以 到頭來還是要符合精神衛生法,而不是找遠房親戚給醫生關說。

所以收治住院就結束了?不好意思文章還沒結束。

強制住院的掙扎——住多久?該相信誰?

在病人終於住院,通常這時候家屬也大概在醫院熬了6個小時以上,基本的文件簽名結束 ,返家之後就是睡覺喘口氣,安心好眠一晚上。我們接著看要幹嘛: 因為病人住院之後,原則上僅能住一個月,除非醫生認為有繼續治療的必要,最多可以到二個月,就一定要放人出來。精神衛生法就是這樣寫的。通常住院一二個月用藥之後,病情就會穩定許多,所以把病人送醫這是治療的手段,這不是變相懲罰與監禁的手段。這時候家屬除了送衣物去給病人,病人打電話回家哭訴,旁邊都是病人,自己沒有生病; 或者跟家屬道歉說自己會乖乖的不再鬧事,對於家屬來說是否提早出院?是否再相信一次病人?還是要相信見面30分鐘的醫生?又是心底的拔河。

家屬也要配合醫療討論或社工的討論,因為大家都知道住院是暫時的,賦歸返家,返回社區才是經常性的,護理師與社工先做衛教,例如:295思覺失調;296躁鬱症;失智症,這 些病程與因應方式都是完全不同的。試探性地詢問家屬對於精神疾病的想像,再給予澄清 。叮嚀穩定服藥,不要自己當醫生亂調藥。第一線人員知道短時間塞這麼多資訊給家屬一定會忘記,但我就是秉持著我跟你講100趴 ,你記得20趴,我下次再講一次,你記得30趴,這就是進步。所以才有出院後社區追蹤,衛生所護理師、衛生局社工、衛生局關懷訪視員、社會局家暴中心社工在追蹤,我們不是吃飽太閒在擾民,而是出院後一個月是否穩定服藥是判斷是否再次發病的重要關鍵。病人剛出院是最正常的時候,很多家屬到這時候鬆懈,病人說不想吃,或者看到病人吃藥 之後腦袋空空流口水,或者要改服中藥,要用意志力戰勝過去的自己,我社工就是澄清與陪伴。這部分的資訊,因為我這篇文章就是專門談如何強制送醫、如何住院的操作,我就不再贅述。

感謝您把文章看完。做個結尾。當精神疾病找上你家人,家屬無奈,病人無奈,大家都被折騰影響到原本的生活,生活開始圍繞疾病與疾病搞事,很多人的生活被精神疾病搞得亂七八糟的真的辛苦了 。

我沒有什麼好的建議,目前也沒有藥到病除的方法,我就跟你一樣,大家都是平凡人只能負重前行。

※本文經作者同意,編輯轉載自PTT,Re: [問卦] 思覺失調症病患直接處死很難嗎,2022/3/30,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48576294.A.E4A.html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108會員
203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1/10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Thumbnail
2025/01/10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2022/12/2 主編:邊圓人 副編:王咻咻 【新書推薦】 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 「《在奇幻地》是一位詮釋人類學家,以臨床心理師身分在精神病院工作的民族誌紀錄作為人類學田野場域,精神病院確實相對「封閉」——這種封閉性讓臨床機構的社會科學研究往往受限於現實條件,但也開展了人類學全貌觀點介
Thumbnail
2022/12/2 主編:邊圓人 副編:王咻咻 【新書推薦】 在奇幻地:精神病院裡的臨床民族誌 「《在奇幻地》是一位詮釋人類學家,以臨床心理師身分在精神病院工作的民族誌紀錄作為人類學田野場域,精神病院確實相對「封閉」——這種封閉性讓臨床機構的社會科學研究往往受限於現實條件,但也開展了人類學全貌觀點介
Thumbnail
5月2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初審《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近日在立法院進行黨團協商。這份由行政院提出的修正案,為加強對於病患的人權保護,加入了「社區支持」的相關內容。不過,民間團體卻認為行政院版本仍以強制醫療為導向,對於社區支持的內容空泛、缺少法治上的實質支持......
Thumbnail
5月2日,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初審《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近日在立法院進行黨團協商。這份由行政院提出的修正案,為加強對於病患的人權保護,加入了「社區支持」的相關內容。不過,民間團體卻認為行政院版本仍以強制醫療為導向,對於社區支持的內容空泛、缺少法治上的實質支持......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活泉福利服務中心的社工麗芬,提筆記錄三位精來電者的心聲——會員A、X小姐,以及N小姐的母親——這三位當事人,都是在獨自奮力應對現實狀況後,在精疲力竭時打這可能是最後的一通電話,希望這通電話為他們帶來一絲絲的光線,好讓他們對這個社會還保有一點點信心 ---- 還有人願意聆聽他們的處境,感到他們的感受。
Thumbnail
「強制送醫」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做「強制送醫」 (正式名稱:緊急護送就醫) ,也就是大家偶耳熟能詳的需要符合:現在進行式「自我傷害」或者「傷害他人」,或者未來式「自我傷害之虞」或者「傷害他人之虞」的風險。經過上述的第一階段「強制送醫」。終於家屬與病人邁入醫院急診室,開始進入第二階段 「強制住院」。
Thumbnail
「強制送醫」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做「強制送醫」 (正式名稱:緊急護送就醫) ,也就是大家偶耳熟能詳的需要符合:現在進行式「自我傷害」或者「傷害他人」,或者未來式「自我傷害之虞」或者「傷害他人之虞」的風險。經過上述的第一階段「強制送醫」。終於家屬與病人邁入醫院急診室,開始進入第二階段 「強制住院」。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2021年9月26日,屏東發生一起襲擊案,一位超商店員在勸導消費者戴口罩時,遭到臉部襲擊、雙眼受傷,而隨後報導揭露加害人有精神病史,並曾有過往傷人事件。消息一出,使得部分民眾感到恐慌,針對精神疾病當事人的不信任感提升。
Thumbnail
2021年9月26日,屏東發生一起襲擊案,一位超商店員在勸導消費者戴口罩時,遭到臉部襲擊、雙眼受傷,而隨後報導揭露加害人有精神病史,並曾有過往傷人事件。消息一出,使得部分民眾感到恐慌,針對精神疾病當事人的不信任感提升。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為鞏固社會安全網並保障精神疾病者人權,行政院今年初通過《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重點在於強化跨部門轉銜機制,完善從醫療到社區的支持與復健體系,現已進入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審查中......
Thumbnail
為鞏固社會安全網並保障精神疾病者人權,行政院今年初通過《精神衛生法》修正草案,重點在於強化跨部門轉銜機制,完善從醫療到社區的支持與復健體系,現已進入立法院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審查中......
Thumbnail
身心障礙者找工作的時候,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困難,但其中,精障個案比起其他障別來說,求職的時候特別容易遇到社會大眾「汙名化」的挑戰。而這樣的挑戰,其實連我們專業人員間的溝通都會遇到,像我自己曾在精神醫學部待過,對精障個案會出現的狀況很清楚,也知道穩定的個案其實不需要太擔心。
Thumbnail
身心障礙者找工作的時候,有許多需要克服的困難,但其中,精障個案比起其他障別來說,求職的時候特別容易遇到社會大眾「汙名化」的挑戰。而這樣的挑戰,其實連我們專業人員間的溝通都會遇到,像我自己曾在精神醫學部待過,對精障個案會出現的狀況很清楚,也知道穩定的個案其實不需要太擔心。
Thumbnail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開播後,精神疾病成了大眾延伸討論劇情的熱門話題。劇中在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病患者,各有其悲傷的背景,也各有可愛之處。
Thumbnail
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開播後,精神疾病成了大眾延伸討論劇情的熱門話題。劇中在精神病院裡的精神病患者,各有其悲傷的背景,也各有可愛之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