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kso外骨骼幫助癱瘓軍人重新站起來(摘自2009年Nooijen等人研究)
還記得電影【鋼鐵人Iron man】鋼鐵人的軍人好友羅德斯上校嗎?當時因戰爭下半身完全癱瘓,之後依靠高科技的鋼鐵外衣重新站起來,電影這樣演,你以為只是編劇的想像嗎?其實早就有真實的醫療科技了呢!
機器人復健(robotic rehabilitation),是近二十年來,外國相關學者為了要克服傳統物理治療在治療神經損傷病人時,特別在行走功能上的限制而發展的系統。
機器人主要分成兩大系統;固定式系統(stationary)、穿戴移動式系統(overground)。目前有許多研究證實,機器人復健系統可以有效促進多數神經症狀患者的行走能力,像是脊髓損傷(SCI)、巴金森氏症(PD)、多發性硬化症(MS)、腦性麻痺(CP)、腦中風(stroke)等。
機器人復健系統適合的族群,是嚴重腦損傷而產生異常步態的病人,像是腦中風或是腦外傷等,而傳統治療這群病人行走功能的基本原則,分別是活化中樞神經和加強姿勢控制,而臨床執行方式則是藉由任務型導向訓練來促進大腦皮質活化表現,同時增加肌力與協調,最直接的介入方式就是走跑步機外加懸吊系統。
然而傳統物理治療訓練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兩點,費時費力和高成本。由於要維持訓練過程中,病人每一個跨步有理想的時間點、跨步大小、落點位置、以及對稱性,還要不斷重複幾乎和上次一樣的訓練強度,是相當耗費治療師的心力與時間,再加上若要維持這樣的品質,需要一對一的訓練方式外加訓練的器材是相當耗成本的。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類機器人產品就出現了!因為是機器人它可以減少治療師的勞力與時間,經由機器的設定也能確保給予病人每次訓練時相同劑量且精確的動作力學引導,也能夠不斷重複高強度的訓練,是一個符合時間與經濟效益的科技。
固定式外骨骼系統由三個部分組成
(1)下肢的動力外骨骼,主要控制髖膝關節
(2)上方懸吊系統,用來支撐體重
(3)腳下的跑步機
穿戴移動式外骨骼系統由兩個部分組成
(1)背包裡的電池和硬體設備
(2)穿戴於肢體的動力外骨骼
機器人的優點是能夠增加物理治療復健的強度,以及提升訓練的反覆次數,藉此也降低了治療師的工作壓力與醫療成本。
雖然有這些好處,機器人復健仍面臨三項挑戰,第一個是電子儀器本身的操作較困難,再來是軟體本身對於神經訊號的控制還有提取不容易,第三點是機器人到臨床復健廣泛的實際應用上仍有一段距離。
也因為還有這些阻礙,機器人的復健目前仍被視為是傳統物理治療輔助的工具,而不是一個足以替代物理治療的工具,而對於這些robotic rehabilitation的生物醫學工程日後還有許多發展研究的空間。
參考文獻
Robotic gait rehabilitation and substitution devices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 : where are we now?Neurological Science, 9 January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