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把對方當成一個人,《成為一個新人》 /寓言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者:張子午 出版:衛城出版
英文有句諺語說:Step into someone’s shoes,有許多時候,關於同理心,往往發自我們能夠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見世界而產生的。
但我們站在對方角度所看見的世界,更多的時候會有程度的極限、會有經驗的限制,這讓我們對自己所不理解的人事物,有時產生困惑、有時產生了指責或怪罪。
我們往往都感冒過,或在哪兒受過傷,我們能輕易理解關於生理疾病上的不舒服。但對於精神疾病我們無法觸及、理解不能,因為對於那樣疾病的描述,我們半知半解,又大多太過籠統,終隔一層的結果,便是讓這樣的聲音,深深埋藏在眾人之中。如果沒有發生什麼事、也無人刻意挖掘,就如此被埋沒。但是看不見的,真的就不存在嗎?
  • 看待與理解世界的方式
2016年三月底發生的內湖女童名案引發社會極大的關注。但在社會中一片片人人喊殺的聲音中,女童小燈泡的媽媽反而展現出一種「非典型」的被害形象,比起「討一個公道」,女童媽媽反而直指問題核心:到底為什麼對方會這樣?這個人發生了什麼事?比起二元探討死刑和廢死,小燈泡的母親真正把王景玉當成一個人來看到,並認知到真正的防治之道或許才是社會中真正重要的問題。
「懷胎十月,母乳一年的我,都不能代表小燈泡了,我一直都只代表我自己。」小燈泡的母親將問題放回了自己的主體身上,讓我們反思,當我們只能囿於視角狹隘,而無法看見全貌時,真的要貿然妄下定論嗎?還是更應該退後一步,抱持疑惑,積極去練習看清全貌、還有理解世界的方式呢?
  • 許許多多的傷害,來自於不理解
我們想過與精神疾病共存的人生是如何的嗎?書中大量舉出台灣近幾年與精神疾病相關所串連起的一系列影響:因精神疾病而自殺、自殺者遺族、精神疾病殺人者、被害者家屬、精神疾病患者的家人⋯⋯這些人真正真實存在在社會中。而當我們都共處於同一塊土地上,我們不能為其貼上一個標籤就視而不見,面對這樣的問題,更不是「處理」問題,依舊要回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憂鬱症就要看開一點啊。」、「你要往好處想。」常常聽見這樣的話,其實不適合對憂鬱症的患者說出口,這往往都是一種二度傷害。而這樣的傷害其實就來自於我們無法同理。或許我們沒辦法真正站在誰的角度為誰發聲和思考,畢竟我們無法真的成為誰。但我們還是要試著盡一點努力,去看見理解的可能性,回到人與人之間,直面彼此的真誠。
  • 回到本質上
看不見的,不一定不存在;而我們看見的,也往往未必就是真實的。我們慣常以雙眼所見,輕易定義世界中正常與異常的界線,並用這樣異樣的眼光去看待或是嘲弄我們不認為常見的人事物。比方我們常說「神經病」,或罵人「你又忘了吃藥」等等。但到底是誰定義了正常與不正常?這樣無意識的言語,其實也加重了我們對於這樣疾病的歧視,營造一種集體的貶抑態度。而這樣的貶抑,也讓這樣的疾病變成一種不能說出口的禁忌。而我們也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不知不覺的推了一把,加強了這樣的歧視存在。更多時候,我們或許應該回到人的本質上,練習真正去看見一個「人」,反而更能擺脫更多不必要的枷鎖。
我喜歡作者在《成為一個新人》中以一種客觀又不失溫柔的角度,讓我們回顧了這一連串事件中,發生的脈絡。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在當中明瞭因果、沒辦法單透過哪些人的眼睛,來看見某些真相,但作者在書的尾聲提及,這是一個過程也是一段旅程,「透過精神疾病這條渠道,讓自我與他者、個人與社會、現場與歷史彼此交會。」只有不斷提醒自己回到本質上,我們才能清明看待。
感謝Readmoo閱讀最前線刊登
購書連結 :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0會員
28內容數
以各式各樣的經典文學書籍為主,包含台灣,古今中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寓言家閱讀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天橋上的魔術師全書在第一頁就引了馬奎斯的一句話:「我真正想當的是魔術師,但我變魔術的時候會很緊張,只好避難於文學的孤獨中。」
《倒數五秒月牙》的兩個主角原本是研究所的同學,出生台灣卻到日本工作的林妤梅,和出生日本卻到台灣工作的淺野實櫻——在跨越文化、空間、性別後——兩人之間,存在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距離?身為女性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國家,到底如何被看待,又是如何看待?
精神分析博士、婚姻及家庭治療師瑪蒂‧蘭妮所寫的內向心理學並不是我們傳統認為的害羞內向,而是一種氣質的典型。喜歡獨處,享受一個人的時光。為什麼在人群興奮交際的場合,我特別容易疲憊?為什麼當別人能夠侃侃而談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我總是得好好整理,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
天橋上的魔術師全書在第一頁就引了馬奎斯的一句話:「我真正想當的是魔術師,但我變魔術的時候會很緊張,只好避難於文學的孤獨中。」
《倒數五秒月牙》的兩個主角原本是研究所的同學,出生台灣卻到日本工作的林妤梅,和出生日本卻到台灣工作的淺野實櫻——在跨越文化、空間、性別後——兩人之間,存在的到底是什麼樣的距離?身為女性在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國家,到底如何被看待,又是如何看待?
精神分析博士、婚姻及家庭治療師瑪蒂‧蘭妮所寫的內向心理學並不是我們傳統認為的害羞內向,而是一種氣質的典型。喜歡獨處,享受一個人的時光。為什麼在人群興奮交際的場合,我特別容易疲憊?為什麼當別人能夠侃侃而談自己的想法的時候,我總是得好好整理,才能說出自己的想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和身份認同是許多人面臨的重要問題。小曉,一位年輕活潑的女孩,也不例外。然而,她的心靈旅程卻受到了一次意外的心理學者的認定的影響,從而開啟了一段對自我的迷失與尋找的旅程。小曉的生活原本充滿了活力和夢想。她對未來充滿期待,對生活充滿熱情。然而,一次心理咨詢的結果改變了一切。一位專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只有苦才能慰苦,只有愛才能超越愛。一個失去兒子的媽媽走不出失去的痛苦,精神耗弱,一段時間過去,儘管已經走出家門、走入人群,心中的苦依然不時隱隱作痛、日夜折磨一個為人母的心。有一天,這位失去兒子的媽媽遇到一位失去醫生女兒的痛苦,卻能勇敢化小愛為大愛,領受女兒的遺願隨義診團隊上山下海,走入苦難,為其拔苦
Thumbnail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姊姊一家人與妹妹本預計 7 月去日本旅遊。在搭飛機當天,姊姊在桃園機場大門外被地面反光突起物絆倒。她手上拖著行李反應不及,臉部撞上了人行道的檻,傷得很重。
Thumbnail
《流浪的月》主要描寫的是被社會視為誘拐犯的十九歲大學生「文」,和被誘拐走的九歲少女「更紗」,在「文」被警察抓走,而「更紗」則被強迫住到育幼院,兩人在十五年後意外重新相遇的故事。 各自被社會認為有缺陷的加害者與被害者,卻只有彼此能夠互相理解。
Thumbnail
“世上所有是非對錯、煩惱都是自己創造的,人幾乎能渡己…往往無法渡人” 改變一個人,這是癡心妄想!其實對方比較需要的是「聆聽」 —來自宇牛發佈於進擊的宇牛你會安慰人嗎? 會寫這篇‘’緣‘’自內心真心有感,也覺得這個~你會安慰人。亦也是我們人生中會碰到的一件事。 我除了擁抱,我最常說的話就是“
Thumbnail
那月的陰晴圓缺,因光的反射從各角度看來都有所差異,明明是個圓形球體,卻總無法看見完整的它,即便是在完美無缺的滿月背後,同時仍會有一半的黑暗面存在。那正如《流浪之月》中的每個人,我們都想活的像是個正常人,那背後難以明說的傷口,卻始終讓我們無法成為一個社會眼中「正常」的人,因此我們只能隱藏,只能流浪。
Thumbnail
一名思覺失調症患者在面臨壓力和挑戰時,重新思考人生,並透過同儕支持和復元課程,找到了改善心情和情緒的方法,並希望社會能多給予更多理解和接受。
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和身份認同是許多人面臨的重要問題。小曉,一位年輕活潑的女孩,也不例外。然而,她的心靈旅程卻受到了一次意外的心理學者的認定的影響,從而開啟了一段對自我的迷失與尋找的旅程。小曉的生活原本充滿了活力和夢想。她對未來充滿期待,對生活充滿熱情。然而,一次心理咨詢的結果改變了一切。一位專
Thumbnail
常人不能理解,什麼是憂鬱症患者。大多數人習慣以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對他人的人生指手畫腳,顯得自己多麼優越。 我知道心理生病不能只靠醫生,不能只靠吃藥,我運動,我喝亞麻仁油,我買了好幾本心理學的書。 我竭盡所能地,讓自己成為一個他人眼中正常的人, 有正常的心靈與軀殼,從來都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Thumbnail
只有苦才能慰苦,只有愛才能超越愛。一個失去兒子的媽媽走不出失去的痛苦,精神耗弱,一段時間過去,儘管已經走出家門、走入人群,心中的苦依然不時隱隱作痛、日夜折磨一個為人母的心。有一天,這位失去兒子的媽媽遇到一位失去醫生女兒的痛苦,卻能勇敢化小愛為大愛,領受女兒的遺願隨義診團隊上山下海,走入苦難,為其拔苦
Thumbnail
精神病並不等同於無能或不值得尊重。 他生病了,但他也是別人的孩子,或者也可能是誰的父母親,或者是誰的家人,或者也是正在為社會貢獻的小螺絲釘。 我認識的他們,雖然生病了,他們還是期待自己能夠靠自己養活自己,能夠抬起頭,他們是一個跟我們一樣都活在這世界上,並想要有小確幸的人,他是社會的一份子。
Thumbnail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