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西拉雅母親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獻給西拉雅母親,獻給台灣母親
John Tomson(約翰湯姆生,1871)於內門木柵,濕版立體相機
這張照片誕生到今天已經150歲了
其實當初還在寫計畫階段,有兩張照片是在我心中一直輪播,一張是MATA的老少獵人像,一張是就是西拉雅的母親揹嬰照,(心想不要吧,要去弄個小baby,獵人至少男生比較熟悉吧,後來證明搞死製片了),但是,最後還是這勝出的還是這張母子像,因它台灣母親的形象實在太動人了。
這張照片誕生於1871年,當初John Tomson 來台拍攝了一系列的人物和風景照片。這批成品素質整齊的照片成功地傳回西方。一直以來口中、筆下繪聲繪影的福爾摩沙透過攝影機精確地被顯影,加強了這塊美麗之島在西方的印象。而在此地,後來的我們呢,也只有透過外來機器看到當時這土地與先人。
當時,我這麼模擬影中人的語氣寫下口白:「今天我已經142歲了。」試著透過這些玻璃相版的靈光來重塑、探問「台灣」是什麼?「我們」又如何形成?,然後,她一佰五十啦(是說這塊玻璃版)。
母親節限定,24小時後隱藏
《尋找木柵女》劇照
avatar-img
20會員
87內容數
921大地震後,災區展開了重建,我先是到了東勢、然後日月潭遇見邵族,是這二十年間陸續寫成的文章。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鄭立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康士坦丁‧洛普沙斯基《寫給天國的信》 《寫給天國的信》(A Letter from Dead Man) 這部科幻電影剛好誕生於1986,那一年蘇聯的車諾堡核能電廠發生核能外洩的事故,除了土地上受害的居民之外,飄散到天空的核子塵引起了大半個地球的恐慌。現實世界中的厄運幾乎與這部電影中上演受核爆災變
以影像釀蜜、以現實螫人─維克多‧艾里斯 Víctor Erice,維克多‧艾里斯十年才寫一首詩,對詩人來說,算不上是一件值得讚許的事情。不過對以電影來寫詩的電影導演來說,這種情形卻司空見慣。這位從1973年之後幾乎十年才有一部作品,產量甚少的西班牙導演,卻以他獨特的影像敘事魅力令電影愛好者驚鴻一瞥
畢卡索威震現代派藝術之顛的「格爾尼卡」,就曾誓言佛朗哥不垮台,此畫絕不回西班牙。這位佛朗哥將軍,在獨裁了西班牙從1940-1975的政局。聲蜚國際的卡洛斯‧索拉,就崛起於這個時期,他的作品是電影對抗獨裁的代表。 「飼養烏鴉」是西班牙諺語,意思是:「養大以後反來啄你眼睛的」,這句話有點像是,台語的「飼
  一直逃避布烈松。  一直對一些所謂超越主義、崇高精神云云之類的,避之唯恐不及,到了幾近於潔癖的地步。  越來越不得不承認看電影真累,尤其當個電影後輩真累。  當個後進者所僅有還可以引以為傲的特權是:反叛。  「反叛」這份極端的情緒源始的狀態更接近於一種抗議;抗議大部分的電影在抵達我們的眼睛之前已
上了戲的演員就進入了走鋼索的被催眠狀態,此時隨便喊卡,打斷他們的狀態,就可能會讓他們(尤其是舞者、動作演員)從半空墜下受傷。要細心觀察,順其身體呼吸狀態,然後,自然落地。 2020/10
2014,28m Synopsis In 1871, John Thompson the Scottish photographer came to Formosa, and shot a series of images, which became the first, widely publis
──康士坦丁‧洛普沙斯基《寫給天國的信》 《寫給天國的信》(A Letter from Dead Man) 這部科幻電影剛好誕生於1986,那一年蘇聯的車諾堡核能電廠發生核能外洩的事故,除了土地上受害的居民之外,飄散到天空的核子塵引起了大半個地球的恐慌。現實世界中的厄運幾乎與這部電影中上演受核爆災變
以影像釀蜜、以現實螫人─維克多‧艾里斯 Víctor Erice,維克多‧艾里斯十年才寫一首詩,對詩人來說,算不上是一件值得讚許的事情。不過對以電影來寫詩的電影導演來說,這種情形卻司空見慣。這位從1973年之後幾乎十年才有一部作品,產量甚少的西班牙導演,卻以他獨特的影像敘事魅力令電影愛好者驚鴻一瞥
畢卡索威震現代派藝術之顛的「格爾尼卡」,就曾誓言佛朗哥不垮台,此畫絕不回西班牙。這位佛朗哥將軍,在獨裁了西班牙從1940-1975的政局。聲蜚國際的卡洛斯‧索拉,就崛起於這個時期,他的作品是電影對抗獨裁的代表。 「飼養烏鴉」是西班牙諺語,意思是:「養大以後反來啄你眼睛的」,這句話有點像是,台語的「飼
  一直逃避布烈松。  一直對一些所謂超越主義、崇高精神云云之類的,避之唯恐不及,到了幾近於潔癖的地步。  越來越不得不承認看電影真累,尤其當個電影後輩真累。  當個後進者所僅有還可以引以為傲的特權是:反叛。  「反叛」這份極端的情緒源始的狀態更接近於一種抗議;抗議大部分的電影在抵達我們的眼睛之前已
上了戲的演員就進入了走鋼索的被催眠狀態,此時隨便喊卡,打斷他們的狀態,就可能會讓他們(尤其是舞者、動作演員)從半空墜下受傷。要細心觀察,順其身體呼吸狀態,然後,自然落地。 2020/10
2014,28m Synopsis In 1871, John Thompson the Scottish photographer came to Formosa, and shot a series of images, which became the first, widely publis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珍一直為她社區中那豐富多彩的人生故事所吸引。作為一名歷史學家,她致力於保存老年人的生活和遺產,這些智慧和經驗構成了社會的基石。她最珍視的相遇之一是與一位名叫托馬斯的老年人。托馬斯,帶著灰白的頭髮和溫和的笑容,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變遷。
Thumbnail
▍脫離母體 人第一次脫離母體是子宮中跟著胎盤來到這個世界。第五天,慢慢理解到怎麼拿現在的眼光責備活在過去框架的媽媽,寄生在身上關於母親種種恩怨情仇.......
Thumbnail
若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會毫不猶豫地大聲地說:「福爾摩沙」「台灣」。
Thumbnail
我母親成長於50年代的臺灣金門,雖未接受教育,卻以堅毅與勇敢面對人生。她的故事教導我們如何做人、關懷他人,還有堅持不懈的高情商。她是我一生中最愛,也最敬佩的母親。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我總纏著阿媽講她未出嫁前、做閨女時的故事,那時還是日據時代,一般人家若送小孩讀書上學,都只能學日文,而我阿媽卻受了正統的漢文教育。
Thumbnail
塔莎‧杜朵在我眼中是個很傳奇的女性,忘了是從哪知道她的,好像在書店有看過介紹吧?後來在YouTube上有看到關於她的影片,這張畫,就是從上面截圖下來的。 活到九十幾歲高齡,從五十幾歲開始獨居,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可以靠畫繪本謀生賺錢(好羨慕),養牲畜,種花種菜,自己裁布縫衣,製作的還是十九世紀的樣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
Thumbnail
珍一直為她社區中那豐富多彩的人生故事所吸引。作為一名歷史學家,她致力於保存老年人的生活和遺產,這些智慧和經驗構成了社會的基石。她最珍視的相遇之一是與一位名叫托馬斯的老年人。托馬斯,帶著灰白的頭髮和溫和的笑容,經歷了一個世紀的變遷。
Thumbnail
▍脫離母體 人第一次脫離母體是子宮中跟著胎盤來到這個世界。第五天,慢慢理解到怎麼拿現在的眼光責備活在過去框架的媽媽,寄生在身上關於母親種種恩怨情仇.......
Thumbnail
若有人問我從哪裡來,我會毫不猶豫地大聲地說:「福爾摩沙」「台灣」。
Thumbnail
我母親成長於50年代的臺灣金門,雖未接受教育,卻以堅毅與勇敢面對人生。她的故事教導我們如何做人、關懷他人,還有堅持不懈的高情商。她是我一生中最愛,也最敬佩的母親。
Thumbnail
這是記憶與記載的時差。因為這些時差,讓我們迂迴於現在、過去與未來。 時間既不是直線也不是迴旋,而是在那裡兀自擺盪。一不小心,兩條時間就連在一起,假裝成脈絡相連的回憶;一不小心,一條時間就斷成兩半,各自尋找記憶的歸位。 這是我老爸的故事。故事是我的想像,也是存在。
Thumbnail
作者李雅容,也就是李應鏜的女兒,在自序裡提及自己兒時在家中從旁觀察的時刻,那些來訪的客人和父親、母親的交談,總是用著一口道地的臺語,對許多人而言,生活於1930-1950年代的臺灣地方仕紳,總好像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而對於她而言,卻是一段真實的童年。
Thumbnail
我總纏著阿媽講她未出嫁前、做閨女時的故事,那時還是日據時代,一般人家若送小孩讀書上學,都只能學日文,而我阿媽卻受了正統的漢文教育。
Thumbnail
塔莎‧杜朵在我眼中是個很傳奇的女性,忘了是從哪知道她的,好像在書店有看過介紹吧?後來在YouTube上有看到關於她的影片,這張畫,就是從上面截圖下來的。 活到九十幾歲高齡,從五十幾歲開始獨居,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可以靠畫繪本謀生賺錢(好羨慕),養牲畜,種花種菜,自己裁布縫衣,製作的還是十九世紀的樣
Thumbnail
2023年12月10日,我到桃園中壢的馬祖新村欣賞李啟睿老師的作品《桃園母女圖鑑》。第一次欣賞老師的作品,也是第一次觀看「沉浸式劇場」作品是在「台灣當代表演藝術課」上老師播放的《李太太與他的四個女兒》。記得當時老師提及演出前可以和劇中人物在同一場地近距離看他們的日常生活就覺得很有趣,沒想到很快就有機
Thumbnail
黃土水〈出生於台灣〉:「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一土地便愛此一土地,這是人之常情。⋯⋯由於我們的台灣是美麗之島,特別令人懷念。」 台灣歷史總有它迷人的地方,就由我這個不專業美術生來用一點零碎的時間認識這本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