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宮神社千年老店-あぶり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raw-image
京都最古老的茶屋,從平安時代起的「あぶり餅(烤麻糬)」,源自廣隆寺名物勝餅(おかちん),一条天皇為祈求疫病退散而在船岡山設置兩座神轎,並在紫野舉行御靈會,今宮神社的供品烤麻糬,人們在參拜後帶回家食用,作為除病消災的點心聞名。
raw-image
raw-image

創業千年的店舖全日本只有七間,其中一家就是今宮神社東門、面向參道左手邊「一和(一文字屋和助)」。

一和延續古老傳統代代由女性家主繼承,創業起只賣一種烤麻糬,據說千利休曾作為茶會點心的代用,另外還有應仁之亂時,分發麻糬給飽受飢餓所苦百姓充飢的佳話。

醉翁之意不在酒、資深吃貨不在餅,在後面那口洛中最古老的井,從平安時代至今泉湧如故,直通地下十五階螺旋狀梯像是蝸牛殼,又稱「まいまい井戸」,一和現在也是用清甜井水,加上丹後產糯米製成麻糬。

井壁可見斷層面的「まいまい井戸」,可參考隨心院小野小町的化妝井戶。

raw-image

竹籤至今使用今宮神社奉納的「斎串(いぐし)」,庇佑除病消災,手工作業將根根竹籤前端分叉,串起拇指大小的麻糬,客人點餐後開始上架炭烤。

raw-image

「串餅三年、烤餅十年」需要幾經熟練的技術,糬遇熱膨脹容易滾落,為固定竹籤尖端才會做成分叉,黃豆粉裹滿拇指大小的麻糬,在炭火上仔細翻滾烤到微焦酥脆,最後淋上秘傳白味噌醬汁,一盤上有奇數十三根竹籤,看似量多但都是一口一個能吃完的量。

raw-image

右手邊「かざりや」江戶時代創業至今四百年,也是相當有歷史,難得來一趟不少人會選擇都吃吃看比較一下。

剛出今宮神社,兩家店員阿姨婆婆,同時在左右精神抖擻熱情招呼,頭一次看到門前這樣沒人清閒,順勢先去了左邊的「かざりや」,眼見不忙便詢問是否能夠拍照,站在好位置、興致盎然觀察麻糬翻滾,另一位女士客人好奇問:「要烤好久呢!」

婆婆店員回答:「麻糬比較厚,要烤久些裡面才好吃。」大約烤上三四分鐘,忙碌時幾位店員會分別站在炭爐旁邊,各自拿串同時進行炭烤。

raw-image

兩家製法、送餐到口感大同小異,「かざりや」擺在圓盤上,並且和熱茶一同送上來,「一和」則是茶擺在席間,盛裝方型盤子送上。

不相上下甜甜鹹鹹好滋味,評價上有人說失望烤焦,其實是為了增加酥脆口感,裹滿黃豆粉烤焦也不會苦澀而有香氣、搭配甜味噌剛好,喜歡不走花俏路線的樸實麻糬,嘴饞能吃兩盤,邊吃又想起電影本能寺飯店中,女主和信長公並肩吃麻糬溫馨(?)的一幕。

另外無意看到網上的中文寫為祈求治癒皇子疾病,搜尋原文到處都找不到,也太神秘的說法,我只知道一条天皇為了祈求天下疫病息災,查了資料都沒找到什麼皇子。

順便看到日本人寫心得吐槽,「只知道烤麻糬不知道今宮神社歷史,簡直本末倒置!」結尾還怒寫句「平和ボケ」收尾,而默默覺得爆氣有趣,順應時代也沒什麼太多想法,為吃而來也很好,也許吃著吃著就對神社歷史感興趣。


相關延伸閱讀:

今宮神社-不只保庇嫁入豪門,更是西陣染織業的守護神

【古今人物】母子共同改變世道,桂昌院及三代將軍德川綱吉

今宮神社千年老店-あぶり餅



*寺院神社莊嚴之地,務必遵守參拜禮儀,嚴禁喧嘩及飲食,卡位以及拉扯摘取花木*

*照片文章皆是筆者攝影、翻譯撰寫及統整所學,如要轉載請註明出處及連結*

【你們的支持鼓勵,是我前行的動力】https://liker.land/riverbankflo/civic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泉 燈行的書齋
86會員
395內容數
京都的底蘊不只是有文化美學,更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以文人視角走訪神社寺院,在歷史、文學、小說中與古都的靈魂問答。
泉 燈行的書齋的其他內容
2022/05/10
「路地(ろーじ))巷弄裡常常能發現在地職人的自營看板,現在不少改裝成咖啡或雜貨,「喫茶文六」就是這樣會被收在藏寶圖裡的小店。
Thumbnail
2022/05/10
「路地(ろーじ))巷弄裡常常能發現在地職人的自營看板,現在不少改裝成咖啡或雜貨,「喫茶文六」就是這樣會被收在藏寶圖裡的小店。
Thumbnail
2022/03/27
祇園深夜開店,傳說中的炭烤醬油糰子。 之前聽京都友人神秘地提過可遇不可求,「みよしや」營業時間也是很隨興寫晚上七點後。
Thumbnail
2022/03/27
祇園深夜開店,傳說中的炭烤醬油糰子。 之前聽京都友人神秘地提過可遇不可求,「みよしや」營業時間也是很隨興寫晚上七點後。
Thumbnail
2022/01/01
日本慶祝新年的和菓子,限定販賣到1月15日,起源追溯平安時期宮中祈願健康長壽「歯固めの儀式」強化牙齒的儀式,原本是在麻糬皮鋪上紅色菱餅,再盛放蘿蔔、鹽漬香魚、豬肉等等堅硬食材一起食用的習俗。
Thumbnail
2022/01/01
日本慶祝新年的和菓子,限定販賣到1月15日,起源追溯平安時期宮中祈願健康長壽「歯固めの儀式」強化牙齒的儀式,原本是在麻糬皮鋪上紅色菱餅,再盛放蘿蔔、鹽漬香魚、豬肉等等堅硬食材一起食用的習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到了嵯峨嵐山的賞楓賞櫻的遊玩方式 ( 請見 : 沉浸在群山與峽谷的自然美景 : 嵯峨嵐山兩天一夜的美感之旅 )。但這個地點既然可稱得上京都的觀光勝地。好吃的東西就一定是少不了的。 在嵯峨嵐山的天龍寺到渡月橋的區域,有很多好吃的茶點等待大家去挖掘。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介紹了到了嵯峨嵐山的賞楓賞櫻的遊玩方式 ( 請見 : 沉浸在群山與峽谷的自然美景 : 嵯峨嵐山兩天一夜的美感之旅 )。但這個地點既然可稱得上京都的觀光勝地。好吃的東西就一定是少不了的。 在嵯峨嵐山的天龍寺到渡月橋的區域,有很多好吃的茶點等待大家去挖掘。
Thumbnail
麻糬真的是隨處可見的伴手禮,這間阿桶嬤糬是以純米製作為特點。店面位於郵局旁的轉角處,不大的店面卻有著復古感的裝潢。除了店裡主打的麻糬和蕨餅,還有常見包餡麻糬、包仔粿、整團秤重麻糬。常見的花生麻糬、芝麻麻糬之外,還有很特別的烏龍茶、小山園抹茶口味。
Thumbnail
麻糬真的是隨處可見的伴手禮,這間阿桶嬤糬是以純米製作為特點。店面位於郵局旁的轉角處,不大的店面卻有著復古感的裝潢。除了店裡主打的麻糬和蕨餅,還有常見包餡麻糬、包仔粿、整團秤重麻糬。常見的花生麻糬、芝麻麻糬之外,還有很特別的烏龍茶、小山園抹茶口味。
Thumbnail
在吉野山停泊的第二天,我們來到金峯山寺仁王門前的百年團子屋「萬松堂」,品嚐連天皇也愛的草餅,還有各式特色傳統甜品!
Thumbnail
在吉野山停泊的第二天,我們來到金峯山寺仁王門前的百年團子屋「萬松堂」,品嚐連天皇也愛的草餅,還有各式特色傳統甜品!
Thumbnail
每一尊神明都有各自喜愛的供品,可說是神明界里長伯的土地公,據傳喜歡吃甜食(跟我一樣)。一般主要推薦的是花生、麻糬跟酒,花生來自於台語俚語-呷土豆呷到老,代表可以健康吃到老。麻糬其獨特具有的黏性,代表能夠幫我們把錢黏進口袋。最後是酒,代表的含意就是長長久久。
Thumbnail
每一尊神明都有各自喜愛的供品,可說是神明界里長伯的土地公,據傳喜歡吃甜食(跟我一樣)。一般主要推薦的是花生、麻糬跟酒,花生來自於台語俚語-呷土豆呷到老,代表可以健康吃到老。麻糬其獨特具有的黏性,代表能夠幫我們把錢黏進口袋。最後是酒,代表的含意就是長長久久。
Thumbnail
循著早晨的人潮行走,人來人往的民生市場裡,坐落著一間專賣傳統米食的攤販。商品最早是由阿嬤「阿桶」所創立,經姑姑傳承手藝之後,由孫女「麻糬」返鄉承接並創立品牌,一步步打造出「阿桶嬤糬」。
Thumbnail
循著早晨的人潮行走,人來人往的民生市場裡,坐落著一間專賣傳統米食的攤販。商品最早是由阿嬤「阿桶」所創立,經姑姑傳承手藝之後,由孫女「麻糬」返鄉承接並創立品牌,一步步打造出「阿桶嬤糬」。
Thumbnail
「老街裡的日本味-米弎豆お茶処 MISATO」 隱藏在鹿港老街熱鬧的中段之中,在假日壅擠的人潮中略顯狹窄的鹿港老街上,有一間內凹進路旁的小店,店面是米白色調底色,屋頂傳統風格的瓦片帶著木製底層,雖是路邊新設的小攤卻非常融入於老街之中,攤內還掛著碩大的日式燈籠、穿著整齊制服的店員雙手在烤盤上忙碌,攤子
Thumbnail
「老街裡的日本味-米弎豆お茶処 MISATO」 隱藏在鹿港老街熱鬧的中段之中,在假日壅擠的人潮中略顯狹窄的鹿港老街上,有一間內凹進路旁的小店,店面是米白色調底色,屋頂傳統風格的瓦片帶著木製底層,雖是路邊新設的小攤卻非常融入於老街之中,攤內還掛著碩大的日式燈籠、穿著整齊制服的店員雙手在烤盤上忙碌,攤子
Thumbnail
日本慶祝新年的和菓子,限定販賣到1月15日,起源追溯平安時期宮中祈願健康長壽「歯固めの儀式」強化牙齒的儀式,原本是在麻糬皮鋪上紅色菱餅,再盛放蘿蔔、鹽漬香魚、豬肉等等堅硬食材一起食用的習俗。
Thumbnail
日本慶祝新年的和菓子,限定販賣到1月15日,起源追溯平安時期宮中祈願健康長壽「歯固めの儀式」強化牙齒的儀式,原本是在麻糬皮鋪上紅色菱餅,再盛放蘿蔔、鹽漬香魚、豬肉等等堅硬食材一起食用的習俗。
Thumbnail
創業千年的店舖全日本只有七間,其中一家就是今宮神社參道上的「一和(一文字屋和助)」延續古老傳統代代由女性家主繼承,創業至今只賣一種烤麻糬,應仁之亂時,分發麻糬給百姓充飢的佳話。
Thumbnail
創業千年的店舖全日本只有七間,其中一家就是今宮神社參道上的「一和(一文字屋和助)」延續古老傳統代代由女性家主繼承,創業至今只賣一種烤麻糬,應仁之亂時,分發麻糬給百姓充飢的佳話。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