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和他的夜空|談「源氏物語」背後的日本平安時代的宮廷文化

2021/05/17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源氏物語」在世界藝文史上被許多人評為世界第一部傑出長篇作品,自然成為許多藝文愛好者想要慕名一窺堂奧的作品。不過,就如寫於大清乾隆年間的紅樓夢一般,這部寫於日本平安時代的物語究竟要如何解讀,其實不必侷限在鴛鴦蝴蝶派的觀點。小説中的情感糾結固然吸引許多心思纖細的文學讀者,但是歷史推理派也可以從中讀到到許多日本社會文化的變遷與形成。
拋開「源氏物語」創造出的日式美感,相信大多讀者多會同意這本書的主角雖然是男性,但這本書的基調是陰柔善感的,吸引的也多是偏愛柔苦情調的讀者。日本第一位諾貝爾文學奬得主川端康成就曾在其獲獎演講中盛讚「源氏物語」的文學成就,但川端康成不但作品如源氏物語般情調淒美,本身也在得到諾貝爾奬四年後以自殺結束生命,因此這本書對讀者的情感影響確實是有爭議的。
不過,如果跳脫作者紫式部藉由優美的語言創造所創造出的感情世界,理性分析「源氏物語」中所埋藏的日本歷史文化密碼,其實對理解日本社會與歷史有相當助益,只是要先參考一點現代知識界整理出的日本古代歷史,才比較容易入門。
首先,日本列島本身的文字紀錄出現很晚,所以關於島上情況,多是通過中國典籍所得知。就中國的正史來說,關於日本列島上的情形,<漢書>中所描述的「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云」當是最早的紀錄之一,到了三世紀後半的陳壽所寫的<魏志>更在「倭人條」中詳細了描述三十國共立的女王卑彌呼和其「邪馬台國」的情形。西元五世紀左右的(南朝)<宋史>則有提到倭國有五個國王「贊、珍、濟、興、武」與劉宋王朝往來。
至此,我們可以推論在南朝時,日本列島諸國尚未有「共主」,彼此間對外時仍是「各自努力」的狀態。
至於「大和民族」的出現則應是「日本書紀」產生的影響。這本書是由日本第四十代天武天皇在第七世紀下令由皇子舍人親王和當時的巨室藤原氏共同邊撰而成。根據<日本書紀>第三卷的記載,日本第一代神武天皇是在四十五歲開始東征、橫渡瀨戶內海,最後平定各方勢力,從此建立大和王權。
雖然後代學者依<日本書紀>的記載推算第一代神武天皇的年代大約是中國的春秋時代,但是因為<日本書紀>的第一、二卷都是神話,加上中國的文書紀錄多認為「大和王權」應該是在西元五世紀左右才逐步完成兼併的。(而此時的中國北方大約處於北朝時代,在文學上以「北朝民歌」為主,相關文章見風吹草低見紅顏
天武天皇除了下令編撰<日本書紀>,並下令編修<飛鳥淨御原令>,將國號改為「日本」,並開始有「天皇」稱謂。所以,「大和民族」的觀念今天能為普遍日本所接受,天武天皇成功的「大內宣」當居首功。
既然「大和王權」統一天下的正當性獲得認可,天武天皇的先輩們也就順利成章地成為「萬世一系」的歷代「天皇們」了。
至於「天武天皇」之前的「天皇們」究竟是以什麼方式取得「領導地位」的呢?
在「天皇」稱謂出現前,就有「大君」的稱號,負責祭祀鬼神,地位崇高但不插手日常事務,真正掌握行政大權的是「大臣」,還有一位專門負責打仗的叫「大連」。「大連」和「大臣」的地位都在「大君」之下,但都是「世襲」的,而且在第三十二代的大君在位時,大臣鬥垮了大連,從此大君的朝廷只有大臣,沒有大連。
只是,雖然因為海的阻隔,減少了外來勢力對日本諸島上的政治干擾,當中國逐漸從分裂走向統一時,日本諸島的政治也因為大唐的影響出現了新的局面。西元645年,第三十六代大君(孝德天皇)即位,年號「大化」,開始仿效唐朝制度,開始一連串中央及地方制度的改革,旨在進一步削弱原有的部落豪強,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在這過程中,主導改革的其實是中大兄皇子,和以前的大君不同,他決定要建立一個朝廷,而且要像隋唐的皇帝一樣,不僅要擔任戰爭領袖,而且要成為整個文化的代表,一如星夜中為世人指引方向的北極星。這位中大兄皇子的「北極星企圖」應是來自<論語>為政篇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可見漢學在此時已在一些日本貴族間心中生根。
中大兄皇子後來繼任為第三十八代天智天皇,努力使自己成為日本文化的校準點,並創辦了一所太學,帶著群臣閱讀中國經典。當然,這些都是「精神」上的文化改造,要讓日本走向中央集權制,自然還需要軍事和行政手段,而中大兄皇子在為孝德天皇攝政時,有一位長期的盟友中臣鎌足,兩人共同為「大和皇權」打下了初步的根基。因此天智天皇在即位後,賜予這位盟友一個新的姓氏「藤原」,使其成為一個新家族的創始人。
藤原家族從此在日本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權勢逐漸擴大,到了第五十九代宇多天皇即位後,更是成為天皇家族的唯一親家,在其之後約一百七十多年間的日本天皇都是立藤原家的女兒為皇后。而<源氏物語>正是藤原氏透過與天皇聯姻,掌控朝政的時代。
<源氏物語>的作者雖不詳(<紫式部>只是代稱),但一般都認為其與「藤原」家族頗有淵源,漢學根底深厚,加以與某些皇室成員交往密切,因此能夠生動描繪出日本當時的宮廷生活。
所以,如果我們以中大皇子兄攝政算起,到源氏物語成書時,日本宮廷接受儒家教化的時間應該有三百多年的時間,在段期間,日人的宮廷究竟形成了什麼樣的文化風氣?對歷史推理派的閱讀者而言,<源氏物語>就提供了很豐富的素材。
首先,我們可以理解的是,在這三百多年的時間中,藤原氏的勢力越來越大,在其與天皇家族聯姻後,更經常形成了「舅舅」大臣主導政局的狀況。這在中原儒教國家看來一般會叫「外戚」干政,難免會引起朝臣的議論甚至反對,卻似乎是大和民族可以接受的權力模式,這恐怕與兩地的文化風俗不同有關。
中原國家因為很早就在周朝形成以男性成員為主的封建制,所以後來漢族女子普遍是在出嫁後才因「男主外、女主內」的慣例在夫家取得管理權力與經濟地位。但是,日本在部落時期,女子就在「奉祀鬼神」一事上扮演重要角色;在日本逐步建立「北極星式朝廷」前後,女子是常常被扶為大君,主持祀奉事宜的,所以日本女子在接受儒家教化之前與之初,女子的社會地位應當是不低的。
然而,在接受儒家教化三百多年後,在「源氏物語」中,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女子的精神基本上是愁苦的,這樣的境遇是否應該歸咎於儒教中隱含的父系社會觀?
也許是的。但如果將十一世紀的李清照的作品與<源氏物語>相較,我們可以發現,李清照的文學情感較紫式部又多了一份自信與底氣,所以,若要仔細分析十一世紀日本宮廷女子的挫折感,其實應與「藤原舅舅」想要「獨攬大權」脫不了關係。藤原家族雖與天皇家族聯姻,卻不讓自家姐妹循往例當天皇,雖然有其說詞,當然也有其操控(外甥)天皇的盤算。
中原國家的皇后可以因為皇子而取得權力,日本天皇的皇后卻因自家的「藤原兄弟」而無法掌權。
當然,這也與日本古老的婚俗習慣有關。
<源氏物語>的時代,男性貴族們雖已相當熟悉唐朝文化,但從書中「光源氏」與女子之間的交往,可見當時的男性貴族似乎已有部分接受漢族「嫁娶」的觀念,所以有光源氏與紫姬的姻緣。在小說中,源氏第一眼看到稚氣未脫的(十歲)若紫,就打算扶養她,他不斷遭到拒絕,卻也更加鍥而不捨,最後他將若紫綁架到自己的宅第,親自教育她。
當然,書中對這段情節的描寫很刺激也令有些人不安,但如果我們繼續看光源氏與其他女人的戀情,就可以發現當時的許多女性(貴族),即使已婚,仍在自家生活,丈夫則是到妻子家中相聚,短則翌日清晨離開,長則在妻子家逗留多天,然後回到自己的家,子女也多是和母親生活。而從「光源氏」的戀情來看,已婚女子在這種情形下與夫婿的其他男子發生婚外情大概也是常有的事。
(下圖是晚「源氏物語」一百多年出版的「源氏物語繪卷」。)
源氏物語繪卷
這與很在乎孩子與自己血緣關係的漢族男子形成強烈對比,大概也因為如此,日本皇宮因此從未出現「太監」這種職位。
當然,後來,父系血緣的關係還是在許多日本男性之間流傳開來,日本十六世紀的戰國名將豐臣秀吉就因為曾想要男嗣而與許多女人發生關係,雖然後來也如願得到兒子,但許多人也懷疑秀吉其實不孕,兒子的生父另有其人。
再將目光轉到中國的「紅樓夢」—— 雖然<源氏物語>的男主角光源氏常被比為<紅樓夢>的賈寶玉,但賈寶玉的姐妹們其實都住在賈府中,嫁了人後也就離開賈府,可見家庭社會文化之不同。
中國小說中另一個情史可以與光源氏形成有趣對比的是鹿鼎記中的韋小寶。不過,韋小寶出身市井,他與情人間的關係也很世俗,可見得在金庸先生眼中中國式家庭制走到清朝,已經形成「經濟」優先,「感情」次之的狀況。
至於,「北極星」式的「君臣」教誨,金庸先生在其小說<射雕英雄傳>似乎也以「江南七怪」與「洪七公」等角色提出了他的看法,但那就需要另文分析了。
(下面影片介紹北極星和北斗七星)
蓮子水共同體
蓮子水共同體
點一盞理學的燈,觀世界。 開一扇歷史的窗,品人生。 點一道文學的餐,嚐百味。 合作請電 [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