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不論甚麼年紀,都有權利作出自己的選擇

2021/05/19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今次筆者為大家介紹的作品是台灣本地創作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部作品改編自台灣作家吳曉樂同名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筆者接觸到這本書的原因是因在台灣一個大學生交流平台看見很多台灣人對一部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抱以好評,這部電視劇更被稱為台灣版的《黑鏡》。值得留意的是,電視劇內容原型雖為小說內容,但是兩者內容相差很大,若各位有看過小說的話,亦可欣賞電視劇版,一定為你帶來不一樣的感受!順帶一提,公視戲劇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開發為遊戲電玩遊戲《KIDZ 孩子》。《KIDZ 孩子》7月26日正式在遊戲平台Steam上架。以下筆者為你們介紹兩部作品的主要內容。
小說《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為台灣作家吳曉樂所寫,書中有九篇短文,分別為:人子與貓的孩子、他沒有家了、必須過動、私的迷思、一脈不相承、天賦、衣櫃中的小劇場、怪獸都聚在一起了、高材生的獨白。這部作品的書名出自紀伯倫的詩篇─《先知●論孩子》:
《論孩子》
一個懷裡抱著嬰兒的婦人說,跟我們說說「孩子」吧。
於是他說: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的房子可以供他們安身,但無法讓他們的靈魂安住,
因為他們的靈魂住在明日之屋,
那裡你去不了,哪怕是在夢中。
你可以勉強自己變得像他們,但不要想讓他們變得像你。
因為生命不會倒退,也不會駐足於昨日。
你好比一把弓,
孩子是從你身上射出的生命之箭。
弓箭手看見無窮路徑上的箭靶,
於是祂大力拉彎你這把弓,希望祂的箭能射得又快又遠。
欣然屈服在神的手中吧,
因為祂既愛那疾飛的箭,
也愛那穩定的弓。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本書,借紀伯倫的詩句,帶出作者亦是主角的曉樂當家庭教師中遇到的事情,他在當家教的過程中見過不同的學生和家長,很多時候他們都是互不了解,一些則是不懂得表達對彼此的愛。由於內容很多,所以筆者抽取其中一個故事─《必須過動》,著重介紹:
一天,曉樂去學生家中上堂,學生家長楊太在課程開始時,便說女兒若娃有著過動症。曉樂在上一段日子的課後,她並不認為若娃有病,於是她與楊太商量有關若娃的問題,但楊太反指曉樂有問題,指責她為何一直迫問若娃的事情。面對楊太的指責,她只好假裝不再過問,但她在一天上課時,問若娃是否認為自己有病,若娃向曉樂說她認為自己沒有,而醫生給的藥,她一顆都沒有吃。在這段與若娃相處期間,若娃更告訴曉樂,楊太會偷看她的手機。有一次,楊太看完後,告訴女兒不要跟她平日聯絡的壞朋友做朋友。後來曉樂透過若娃了解到楊太之前因意外失去過一個小朋友,所以她對若娃照顧得無微不至。雖然若娃的爸爸都反對楊太這樣的保護方式,不過他對若娃亦抱著嚴厲的態度。他之前一直十分不滿若娃的成績,但失望太多次後,如今爸爸都不在意若娃的成績了,更對若娃說只要打扮自己就可以找一個好的男人嫁出去,學歷並不重要。當曉樂問她這樣是否真的好的時候,若娃說不知道甚麼是對的,甚麼才是為她好。
小說故事最後的結局並沒交代若娃與曉樂一起備考後考上了甚麼學校,只是用簡單的一句說她考上了符合楊太的標準的學校。
在這篇短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家長在教育制度下的扭曲以及亞洲家長權威式的管教方式。在故事的後面,讀者們會發現楊太要若娃假裝患有過動症來換取學業上的好處,即較低的學業達標線。這是因為若娃的學習能力本身不高,即使她怎麼努力都沒辦法提升她的學業成績,所以楊太便以若娃有過動症為由,令她可以有較低的及格線。楊太不想相信實際上是女兒天資不足,便要若娃說自己有病,即管醫生亦說若娃沒有生病,但在楊太的堅持下,仍然開了藥品給若娃吃。另一方面,這個故事指出權威型管教方式的問題。不少人對著孩子都是抱著上對下的教育模式,認為這有助於親子關係的穩定。上對下的教育方式即是單方面以較高的地位灌輸知識予孩子,然而在這過程中只是單方面的交流,孩子並不能「以下犯上」。同時,家長錯誤地認為介入孩子的私領域也是保護孩子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楊太理所當然地查看若娃的手機,局限她的社交活動,這一切都是以「為了孩子好」為由所進行的親情勒索。
在分析完文本後,讓筆者為大家簡介電視劇版《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內容。《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有五集:貓的孩子(改編自《人子與貓的孩子》)、必須過動(改編自《必須過動》)、孔雀(改編自《私的迷思》)、茉莉的最後一天(改編自《一脈不相承》)、媽媽的遙控器(改編自《天賦》)。由於內容眾多,故筆者選取同一故事改編的電視劇版本加以說明。
與小說版本不同,編劇在若娃的故事上加上有趣的故事背景。這是一個與現今不一樣的世界觀,社會以成績把人們分為不同階級,學生需要定期參加一個評分試來評定他們的等級。等級愈高的人能享受愈好的生活配套設施和服務,反之亦然。因此整個社會都是圍繞人們的成績而定。在這個反烏托邦設定下,孩子都是人工受孕的,媽媽接受懷孕後會根據孩子的成績來決定她在社會的地位和可享受的福利。一旦孩子在評分試的成績不如理想,孩子就會被政府「優化」,當然這個「優化」不會是好結果。如果孩子因故死亡,媽媽們可以再次申請胚胎手術,生下另一個孩子。但若是因為孩子成績不理想而被送到政府部門「優化」,媽媽們這一輩子都不可以再領另一個胚胎,這代表著她們這一輩子成為社會上的最低端人口。
故事以若娃成績優異的哥哥意外身亡為始,由於哥哥「意外」身亡,若娃媽便把希望寄託在若娃身上。因為哥哥死去後,她現在享有的所有福利都會被收回,除非若娃的成績跟哥哥一樣出色。但事實是若娃對讀書毫無興趣,準確的說,若娃的學習能力跟她哥哥差得遠。由於媽媽不想被遷出現在生活的優質社區,所以她一直激勵若娃要努力學習,若娃的壓力逐漸增加。然而若娃在鑒定考試的成績並沒有因努力而提升,沒辦法之下,媽媽給予若娃一個任務 ── 假裝患有過動症,來逃避鑒定考試試。若娃因想成為媽媽心中的乖女兒,於是配合媽媽的計劃,在學校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成功讓人們都以為她有過動症。 一段時間後,若娃不想再假裝有過動症,希望做回自己。媽媽一開始並不同意,但她後來想到兒子的事情後,便答應若娃的請求,但媽媽要求若成績在鑒定考試前六個月沒有提升,那便要繼續假裝有過動症。
一次,若娃遇到在電視上標籤為「反政府分子」的教授。教授告知若娃的哥哥並不是因車禍身亡,而是受不了媽媽給予的壓力而自殺。同時教授告訴若娃,患有過動症是瑕疵胚胎的一種,一經確診,則被送去「優化」,所謂的「優化」亦即是銷毀的意思。若娃不願相信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都被政府送去銷毀,於是她便去找被送去「優化」的同學的媽媽。而這位同學的媽媽則帶若娃到達一個人間樂土。那裡的人都不追求成績,只追求自己的興趣。每個人都有著天賦,讀書並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有趣的是部分前四集受教育迫害的主角們都在這裡再一次出現。﹞在這時,若娃才知道事情的真相 ──媽媽叫她裝過動症,是希望她會被評鑑為瑕疵胚胎而被銷毀。若娃的內心在這刻徹底崩塌,她知道媽媽並不愛她,而是只愛著自己。若娃在浴室哭暈了,被送到醫院。在接受治療期間,母親稱若娃有過動症,而若娃反擊指是媽媽希望自己被評鑑為瑕疵胚胎,被送去銷毀,為母親再一次取得接受胚胎手術的機會。故事的最後,若娃被診斷為瑕疵胚胎,人間樂土最後亦被政府消滅。
短短一個單元,但相信不少觀眾都能看出這個單元想表達的眾多元素。編劇不單是批判現今家長為孩子帶來的學習壓力,而且亦為現今知識型和精英化的社會提出一個疑問。到底我們應該怎樣去評鑑「成功」?是否只有學術成績優異才能得到社會的肯定呢?在思考這個問題的同時,這個單元亦帶出現今女性仍不能拋開的刻板觀念 ── 相夫教子。現在社會雖然開明,但人們對於男女的工作分配的想法依舊一樣,男主外,女主內。女性應該在家教育、督促孩子學習,若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更多的責任應歸於女性,而非男性。此時此刻,女性依然受傳統觀念所擠壓。而父母以愛孩子為由,進行一系列的親情綁架。他們對孩子的冀望是自私的,只是把自己對於孩子的幻想投射在子女身上,他們以為孩子的順服是應該的,因為他們是孩子的父母,卻不知孩子的順服不只是出於對父母的尊敬,更多是出於他們對父母的愛。那些把自己的理想強硬放在孩子身上的父母,他們並不愛孩子,他們愛的是自己,因那些人希望孩子能讓自己的人生過得完滿。他們打著「為孩子好」的名號,讓孩子順著自己提供的選項選擇。所以,不要利用孩子對父母的愛來控制孩子,即使未來孩子面對很多困難,也不要試圖以「讓孩子少走一些冤枉路」為由來控制孩子。正如紀伯倫的詩中提到: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女,是生命自身的渴望。
他們經你而生,但非出自於你,
他們雖然和你在一起,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也給他們,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紀伯倫說出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這是因為他們有著自己的未來,而這未來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思想,而這思想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欲望,而這欲望不屬於你的;他們有著自己的人生,而這人生不屬於你的。所以別把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欲望、未達到的未來都放在孩子身上,這不但是束縛了孩子的自由,亦是一種親情綁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這個專題主要分享我對於不同類型的作品的所思所想,以及個人的情緒抒發。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