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介意的話,我是走路的演員河正宇。
來數一下我看過幾部河正宇主演的電影:「與神同行」、「1987:黎明到來的那一天」、「下女的誘惑」、「失控隧道」、「暗殺」、「恐怖攻擊直播」。
「演員河正宇」強悍粗獷的演員形象深植人心,讀完這本書我著實有些驚訝,因為「作家河正宇」其實是個細膩溫和且想法很有深度的人,喜歡作畫、喜歡寫作、喜歡自己動手做料理,然後是本書的重點,超喜歡走路!
走路的魅力之一,在於能以肌膚實際感受天候與季節的變化。我們大部分人都在室內度過了多數時間,偶爾忙得暈頭轉向的日子,甚至連今天天氣是陰是晴也記不得。不過,人是生命體,以身體接觸溫度與濕度、陽光與風,是相當重要的事。藉此切實感覺自己活著,進而更加珍惜自己的身體。懂得春天與秋天的陽光不同,嗅聞樹木在夏天與冬天各自發出的獨特氣味,是雙腳真正踏著地球生活的樂趣。
「如果得獎的話,我會帶著這個獎座展開國土大長征。」
在2011年百想藝術大賞的頒獎典禮上一語成讖,河正宇帶著「男子最優秀演技獎」,召集一群朋友,開始了從首爾到海南共577公里的國土大長征(並拍成紀錄片「577 Project」),同時也開啟了演員河正宇的走路人生。
我很喜歡河正宇把走路比喻成人生,他說:「不少人都期待著能在路的終點引來某樣了不起的東西」,但實際上終點往往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東西,只有汗味、疲倦、疼痛、傷口、厭煩跟空虛感而已。
「然而,這些微不足道的剎那與回憶,最終卻也成就了我們。」
休息,不是靜靜躺著
有時我也試過在極度投入工作後,休假期間不做任何計畫、不做任何努力,僅僅是把自己丟著不管般度日。一心認為放任辛勞、疲憊的自己,就是一種休息。然而,這種「棄置」,終究不是休息,大多數只是將累積的疲勞暫時卸在房內,時間過了又得再揹起它們出發。
我似乎常常掉入這種「棄置」自己的循環。每到了休假日就不想出門不想動(雖然現在因為疫情真的不能出門),覺得睡到自然醒、整天看劇耍廢,就是一種休息。但長期下來,工作與人生的壓力並無稍減,對於未來仍然茫然而毫無進展,於是某種程度上變得更加封閉而憂鬱,然後更想什麼都不做地只是休息,變成永無止盡的惡性循環。
這時候,套句河正宇說的話:「好累,該走路了。」
日行十萬步
河正宇跟「走路會」的朋友在夏威夷挑戰一日十萬步,從凌晨五點出發走到半夜十二點。前半段大家還有說有笑、興致高昂,但「即使每個人的關卡找上門的時間點存在些許差異,一過五萬步,危機卻精準地現身了。」後半段的路程變得艱辛而漫長,身體跟情緒都變得敏感,幾度想要放棄。
到了夏威夷後,不是大家一起訂好要挑戰日行十萬步的目標嗎?可是為什麼走到一半,突然開始在尋找所謂「意義」的過程中,產生放棄的想法呢?或許,佇立於痛苦正中心的當時,我們徬徨尋覓的並非「這段路的意義」,而是「可以放棄的理由」吧?
讀到這裡我寒毛直豎,我是不是其實正在以思考「這段路的意義」為藉口,尋求「可以放棄的理由」呢?
努力的密度
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
不要因為當下承受著痛苦,便錯覺自己正在努力。務必隨時看看四周,想想自己會不會在根本不是公車站的地方,等著永遠不會來的公車。
不否認尋找意義的過程勢必也要面臨許多抉擇與放棄,一味地堅持也不代表就能走到自己想去的終點。但是這段話提醒我,在痛苦的當下不等同於正在努力,要靠自覺與行動,才能真正把自己從痛苦中解救出來。
為走路的人祈禱
當朋友們已經紛紛找到熱愛的事,並朝著遠處前行時,自己卻因為走在一條緩慢、艱辛的路上而跌跌撞撞,當下難免會為了不知該如何是好而焦躁不安。
河正宇的演員之路也非一帆風順,如同每個磕磕碰碰的人生,如同用雙腳走長長的路。曾經熱情滿溢,也曾經疲憊煎熬,偶爾會有想放棄的時候,也有雨過天晴的豁然開朗。
你是否也曾感受到:「迷失在如此遙遠的路途,作為引路燈塔的初衷與決心,逐漸不再能作為前進的憑藉,便驟然停下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