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篇(ICU三)初次加護病房住院須知(未插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像無頭蒼蠅的我,開始將急診我們零散的物品拿上去加護病房(私人物品、病患病歷、平時服用藥物),正確來說是加護病房的門口,這時候會有一位護理師到外面和家屬告知要購買的物品,(請不要問他(她)病情,請等到進去之後,醫師自然會告訴我們)。
ICU大門進入流程圖


備註:加護病房為了要給病患更安全的治療空間,所以需要嚴格的感染控制,一般來說會有兩道門,第一道是區分最外面家屬等候區和中間第二道門的區域,在這門與門中間,是我們必須要配戴口罩、換上隔離衣、手部消毒才能進入第二道門的空間,因為每一床只能《限制兩位》探訪,不必要的私人物品可以請在外等候的家屬先保管。


由於護理人員會協助病人進行個人身體清潔等照護,一般來說會要我們準備的物品大約如下:

1.衛生紙(很常用到,擦口水、大便....甚至可以墊高局部患肢)
建議:抽取式*3
2.溼紙巾(擦拭屁屁、諸多清理用途)
建議:一串(*3)不使用酒精刺激性
3.尿布或看護墊(由於患者這時候無法自己下床大小便,會需要看護墊及尿布)
建議:尿布包大人黏貼式(勿買復健褲式)*1,離開加護病房後可以搭配小尿布(來復易)可以增加包大人使用次數。
4.臉盆、毛巾、牙膏、牙刷、中性沐浴乳、水杯、若中風患者請購買口腔海綿清潔棒
5.水性乳液(ICU冷氣較冷,若患者皮膚非常乾可建議使用舒特膚便宜大罐好用)、護唇膏、襪子(必要時穿上,切記不能太緊,以保暖為原則,若太緊中風患肢沒有知覺會因為血液不流通自己又無法表達而壞死)
6.若患者有信仰,可以準備一些例如平安符、聖經、信仰的師傅或神明照片、聖物,增加正向磁場以及安撫患者不安的情緒,也可以增加信心。
7.收音機(可刺激腦部,ICU 24小時只有機器運作聲音,患者會沒有時間觀念,人很容易混亂)請在護理師同意之下攜帶。
口腔海綿清潔棒
接下來住院醫師會開始告知我們患者狀況:
請記得(冷靜、冷靜、冷靜)!!!
大約會告訴您,目前堵塞的狀況,血壓、血氧、心電圖、呼吸、心跳、有無感染、CT(電腦斷層掃描)報告、X光報告、.....
若是因為中風收進ICU若沒有太大的問題,大部分生命徵象應該都應該已經穩定,
(除了某些特殊狀況,血栓太嚴重引起其他不良反應 例如:心肌梗塞、肺衰塞...)
這時候應該已經插上了導尿管和鼻胃管,(呼吸器我們會再單獨介紹)
鼻胃管---因為方便灌食,這時候的患者吞嚥功能應該已經有了問題,如果直接飲食可能會造成吸入性肺炎。
導尿管---大小便能力方面,剛中風的患者通常會尿滯留,也就是尿不出來,但大多數的病人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後,都可以正常排尿,這時候就會移除導尿管。至於大便的問題,在中風初期,會給予大便訓練的教導及藥物,加上足夠的水份及纖維素攝取,幫助病人養成定期解便的習慣。

請注意:由於病患需要充分休息以及良好的感染控制,加護病房探病時間一般都只有兩個時段或是三個時段,每間醫院不同,半小時到一小時都有,
例如:上午11:00 ~ 12:00、下午2:00 ~ 3:00、晚上7:30 ~ 8:30。
患者剛住院第一天,您一定身心俱疲,記得東西交給護理師後快點回去休息,
請記得手機保持有電收訊良好,醫院在需要或是患者病情有變化時會打電話給您,(當然最好不要打來^^)。
若有家人可以一同分擔的,請記得分配早、中、晚探訪時間,切記,主要照護者和可以做決定的家屬盡量早上前去探視,因為大部分主任巡房都在早上時間,您也可以和主任討論之後的復健、治療、用藥上的調整。
備註:腦中風之後的病人,就像是一個大嬰兒一樣,要重新學習翻身、坐立、走路、日常生活動作及說話與吞嚥。在加護病房的時間,若病患生命徵象穩定,其實是家屬比較能夠好好休息的時候,趁這時候好好休息,讓大腦冷靜思考,有專業護理師的照護,會讓您比較放心,因為隔天起來您會有很多需要煩惱的事情,因為事情已經發生了,急患者也不會立刻好,請記得冷靜,讓自己好好休息才能繼續照顧另一個人。
下一篇文章我會分享您在加護病房一定要看懂的幾個數據。
祝各位平安順利
ED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9會員
14內容數
拳擊運動在近幾年開始興盛,愈來愈多人開始轉換跑道一起來投入拳擊運動, 這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20年前我們推廣社會拳擊時幾乎沒有人要學習, 我將會把新手教練會碰到的問題,以及如何教會學生動作的方法在文章中分享給大家, 當然如果您已經是名拳擊教練,也歡迎分享您的教學心得,讓我們一起為社會拳擊盡一份心力, 謝謝,祝大家平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oach.ED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我接收到阿嬤之後行動可能會有問題的資訊後,立刻致電給我的母親和繼父,他們也在一小時內趕到了醫院,當然,在這之前我已經簽了很多的切結書,包括是不是要急救??插管??不插管??藥物急救??電不電擊??..... 各家醫院版本不同,此為行政院衛生署範本 雖然我知道這都是對醫病雙方之間的一個保障 (因為
於13年前時夏天的某一天,在我工作突然回家時,發現我的外婆躺在地上,不能夠移動.......,頓時間錯愕了一下,這時候我先確認了呼吸、脈搏都是正常,喊叫後有反應,這時候大概確定生命徵象暫時無誤,當下採復甦姿勢後立刻撥電話打了119。 *(現在CPR流程已改為”叫叫CABD”叫-確定病患有無意識 叫-
當我接收到阿嬤之後行動可能會有問題的資訊後,立刻致電給我的母親和繼父,他們也在一小時內趕到了醫院,當然,在這之前我已經簽了很多的切結書,包括是不是要急救??插管??不插管??藥物急救??電不電擊??..... 各家醫院版本不同,此為行政院衛生署範本 雖然我知道這都是對醫病雙方之間的一個保障 (因為
於13年前時夏天的某一天,在我工作突然回家時,發現我的外婆躺在地上,不能夠移動.......,頓時間錯愕了一下,這時候我先確認了呼吸、脈搏都是正常,喊叫後有反應,這時候大概確定生命徵象暫時無誤,當下採復甦姿勢後立刻撥電話打了119。 *(現在CPR流程已改為”叫叫CABD”叫-確定病患有無意識 叫-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川普2.0的關稅與貿易政策,表面看似反覆無常,實則圍繞著幾個核心目標:扭轉貿易不公、推動美國再工業化、確保戰略自主,以及貫徹「美國優先」原則。本文深入剖析其背後的一致性邏輯、長期戰略意義,以及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並探討不同產業的贏家與輸家。
Thumbnail
精神專科病房不同於普通科病房,除了室內設計盡量讓病人感到有在家的感覺之外,醫護也不用穿傳統的制服上班,希望帶給病人有更多的親切感。 為了安全保障,男醫護不能打領帶,女醫護若是長頭髮的,一定要紥起來並盤成髮髻,並禁止穿戴有吊墮的耳環和頸鍊⋯⋯
Thumbnail
新加坡的加護病房護理嚴格要求,護理人員需經過培訓和考核。病房以顏色劃分病人照顧程度,從白色到藍色再到黃色代表不同訓練程度,並需要具備照顧能力。在這裡工作會面臨各種挑戰,但也抱有對病人的照顧和服務的滿足感。
Thumbnail
每次被指派接新病人的時候,心總是慌亂的。 腦中不斷盤算著待會病人上來的時候,需要做些什麼事?要怎麼聽交班、抓重點?需要先備幾瓶點滴?需要加壓袋嗎?用氧氣面罩或是要找RT (呼吸治療師) 調呼吸器?新病人的單張準備好了嗎?床鋪好了嗎?
Thumbnail
看來是年紀有到了,慢慢開始會遇到,家人因為健康需要動手術的情況了,在陪同住院的這幾天,想到一些可以記錄自己在住院前準備了什麼,幫助需要去住院的夥伴提供準備項目以及我自己在這段時間體悟的人生感受。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病患在醫院遇到各種測試和掙扎的故事,從失去社會角色到對加護病房的害怕以及面對不斷的測試。作者分享了他在病房裡的種種心得與感受。
這是兩則很有味道故事, 急診室之廁所小故事 我去如廁,都有個習慣先敲門,遇到了位阿嬤沒鎖門, 我注意到不是沒鎖門問題,而是阿嬤的拐杖_一把雨傘,放在洗手台,於是我說 我:「阿嬤,你要小心,那廁所有臺階,上完去洗手要注意內」 阿嬤:「小姑娘,別怕,我都95歲,我會很小心的!」 如廁完洗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住進病房的過程,受疾病影響,有許多錯覺,也有因疫情的預防措施,影響太太看護的安排等。整篇文章描述混淆,且許多錯覺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穗波心理師在加護病房期間的種種經歷和感受,包括他的聽覺體驗、對護理人員們的感受以及一些想法和心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
跑醫院這麼多次,還是有一些新知。這是第一次爸爸在急診室待了五天之久。 急診室,就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地方。諸多限制例如陪病者限一人兩人、疫情時只開放大門,到院內便利商店要從院外繞一大圈,設備簡約克難又找不到人問或幫忙等等,多次經驗使得我在急診室都很自在,自己到處去找椅子、找被子,問護理師,有什麼就拿來用
Thumbnail
川普2.0的關稅與貿易政策,表面看似反覆無常,實則圍繞著幾個核心目標:扭轉貿易不公、推動美國再工業化、確保戰略自主,以及貫徹「美國優先」原則。本文深入剖析其背後的一致性邏輯、長期戰略意義,以及對全球產業鏈的影響,並探討不同產業的贏家與輸家。
Thumbnail
精神專科病房不同於普通科病房,除了室內設計盡量讓病人感到有在家的感覺之外,醫護也不用穿傳統的制服上班,希望帶給病人有更多的親切感。 為了安全保障,男醫護不能打領帶,女醫護若是長頭髮的,一定要紥起來並盤成髮髻,並禁止穿戴有吊墮的耳環和頸鍊⋯⋯
Thumbnail
新加坡的加護病房護理嚴格要求,護理人員需經過培訓和考核。病房以顏色劃分病人照顧程度,從白色到藍色再到黃色代表不同訓練程度,並需要具備照顧能力。在這裡工作會面臨各種挑戰,但也抱有對病人的照顧和服務的滿足感。
Thumbnail
每次被指派接新病人的時候,心總是慌亂的。 腦中不斷盤算著待會病人上來的時候,需要做些什麼事?要怎麼聽交班、抓重點?需要先備幾瓶點滴?需要加壓袋嗎?用氧氣面罩或是要找RT (呼吸治療師) 調呼吸器?新病人的單張準備好了嗎?床鋪好了嗎?
Thumbnail
看來是年紀有到了,慢慢開始會遇到,家人因為健康需要動手術的情況了,在陪同住院的這幾天,想到一些可以記錄自己在住院前準備了什麼,幫助需要去住院的夥伴提供準備項目以及我自己在這段時間體悟的人生感受。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病患在醫院遇到各種測試和掙扎的故事,從失去社會角色到對加護病房的害怕以及面對不斷的測試。作者分享了他在病房裡的種種心得與感受。
這是兩則很有味道故事, 急診室之廁所小故事 我去如廁,都有個習慣先敲門,遇到了位阿嬤沒鎖門, 我注意到不是沒鎖門問題,而是阿嬤的拐杖_一把雨傘,放在洗手台,於是我說 我:「阿嬤,你要小心,那廁所有臺階,上完去洗手要注意內」 阿嬤:「小姑娘,別怕,我都95歲,我會很小心的!」 如廁完洗
Thumbnail
文章描述作者住進病房的過程,受疾病影響,有許多錯覺,也有因疫情的預防措施,影響太太看護的安排等。整篇文章描述混淆,且許多錯覺感。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穗波心理師在加護病房期間的種種經歷和感受,包括他的聽覺體驗、對護理人員們的感受以及一些想法和心情。
Thumbnail
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自己在加護病房的睡眠困難、對中藥的需求等內容,對加護病房的醫護人員有所期待與建議。
跑醫院這麼多次,還是有一些新知。這是第一次爸爸在急診室待了五天之久。 急診室,就是一個兵荒馬亂的地方。諸多限制例如陪病者限一人兩人、疫情時只開放大門,到院內便利商店要從院外繞一大圈,設備簡約克難又找不到人問或幫忙等等,多次經驗使得我在急診室都很自在,自己到處去找椅子、找被子,問護理師,有什麼就拿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