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TI不是你想的那樣...

Reva
發佈於CF16
2021/06/0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是一個在做認知功能的團隊,用的是一個複雜但能夠多方面解釋、應用的理論。簡單來說從一百年前心理學家榮格提出的認知功能開始,經過了一些後繼者或延伸者的努力,慢慢形成了一套理論,比較粗淺的來說,你可能聽過這套理論的表面稱呼,叫做"MBTI"或"十六型人格"。
很多人對MBTI嗤之以鼻,覺得不過就一種沒有經過科學驗證的貼標籤,不負責任的把人類分類,就說某種類型一定會怎樣怎樣,或者不會怎樣怎樣。
我們的探討基本沒有參考任何台灣的網站,因為我們也找不到幾個不是複製貼上、有真正了解過背後理論架構的"專家"。如果有,歡迎交流,告訴我是哪個網站。
在國外,已經有人系統性地建立了架構,但是真正去了解背後理論的人也不太多,對於這麼一個複雜而龐大的系統,被人誤用或者亂引申的情況實在多的不勝枚舉。即便一位深入研究超過五年的人,也依舊看到他對某些自己不熟悉的功能產生誤解。
我們不敢說自己一定是對的,但至少我們知道什麼是錯的!
在台灣甚至華人界,我們想要好好推廣這套理論,因為我們在親身驗證的過程中,發現這套理論可以解釋的層面是在太多了,自我認識、自我發展、職涯探討、婚姻關係等等,這些在台灣教育中嚴重缺乏的一塊,如果能盡棉薄之力,讓更多人在人生過程中能夠順利些,就真的功德無量了!
一個人的認知功能主宰著他跟這個世界的接觸方式,四個認知功能會組成一組類型,兩個功能內傾、兩個功能外傾,所以不會有純然的"內傾者"或"外傾者",我們常常遇到有些人對內、外傾疑惑,內傾主導者覺得自己還是很想表達自己,只是不想用說的或者說多了很累;外傾主導者覺得自己需要一些安靜的時間,不想說話。這不代表你"不典型",而是內、外傾本來就不是只有一種樣子。
你在網路上做了測驗之後,其實還是有一定機率偏誤的,比如說:測驗當下的心情、外界期待你的樣子、你想成為的樣子、有意識操作等等因素,都可能影響結果。所以當初測驗的設計者提過,請在你測驗完,找對這個理論有研究的人討論,不是測完就當作絕對。
有人說自己前後幾年測驗的結果不一樣,那是測驗不準或者自己改變了?其實都不是,如果你不是上述的因素干擾,還有一個原因是功能發展成熟了,以前沒發展好的慢慢發展起來,當然你結果就不會相同。
測驗過也確認過的人,目前我們只看過因為腦部動過大型手術的人,才會出現跟原本類型完全相反的極端案例,目前知道有兩件。除了這種生理上的特殊情形,其他都不太可能發生,也就是說,在目前累積的經驗裡,你是什麼類型是定型的,差不多在你跟他人開始互動時就決定了。
最後想提,認知功能大概佔你人生的40-50%,其餘的部分還是由你生命的歷程決定,認知功能分析能夠幫助你的是對自己優、劣勢有較為清楚的認識及發展的可能性,人生還是要靠自己,但靠自己之前最好能知道自己、認識自己
希望每個人都能走在對的生命道路上!
我們的臉書是"HPL人格潛能發展實驗室"
我們的網站是"svenlee.com"
by Rev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4會員
14內容數
CF16為人格潛能發展實驗室使用的系統工具,一套「心理科技」,精準陳述人的認知功能,是如何與這個世界產生連結,又可以如何運用在生活層面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