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識「轉識成智」及「發業與潤生」釋義

更新於 2021/06/09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言
台中普門學苑每月三次聚會研讀佛學的「佛學讀書會」,目前在導讀印順導師著作《成佛之道》。歲末最後一次上課,廖文章導讀老師,正導讀到第四章「三乘共法」,剖析四諦因果的頌文,在講「集諦」法義的頌文中,有一句「發業與潤生」的文句,不容易瞭解,有需要再探討一番。為了幫助學員加深法義的理解,當時我想到,若要讓學員更深刻的了解這句頌文的法義,從八識心法切入法義的分析,或許可以幫助學員更深刻的理解法義,所以當天下課前,留給我加強內容法義的時段,我就從八識心法」轉識成智講起,想要導入「發業與潤生」的法義。因為是臨時動念,理路沒有經過整理,而且我語言的組織能力笨拙,講得並不達意,加上學員對佛學名相還不熟悉,我知道他們一定聽得霧煞煞」!
因逢迎春節令,讀書會放寒假,加上配合防疫政令,普門慈幼慈善會歲未與新春的活動都取消了,我少了幾場活動的應對任務,有多餘的時間,就把八識心法」及「發業與潤生」的理路做一番整理,寫出這篇釋義,在收假的第一次聚會,依釋義的內容,為學員導讀一次,幫助學員對「發業與潤生」法義,能有更深刻的理解,並提供分享。
一、五蘊與八識的關係說明
五蘊的蘊,是梵語「塞犍陀」的意譯,舊譯譯作陰,又譯作眾,新譯翻譯為蘊。陰的字義,是積集的意思;眾的字義,是眾聚的意思;蘊的字義,是積聚、蓄藏的意思。舊譯「陰與眾」兩義,均通蘊義。
五蘊名相,包括「色、心」二法,「色蘊」總指色法,另外「受、想、行、識」四蘊,指的是心法。
五蘊,若以三界眾生的生活環境來分析「色、心」二法的法境:「欲界、色界」這二界眾生的生活環境,是經由五蘊的「色、心」二法所緣起而出生的法境。「無色界」眾生的生活環境,沒有「色法」的緣起因緣,僅經由「心法」的四蘊(受、想、行、識) 的緣起而出生的法境。
五蘊,若以一箇有情身體的身心來分析「色、心」二法的法境:身體是屬色法的法境,心理是屬心法的法境。
五蘊「色法」與「心法」的內涵分別說明於下:
色蘊的色法,包括「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色、聲、香、味、觸」等五塵,乃至總該「空、有」等「對待」緣生的一切現象。
「五蘊」的心法是指「受、想、行、識」四蘊,這四蘊即是指「八識」的八種心法。其中前三蘊(受、想、行) 各有一種特別的作用,名之為「心所有法」,這是說這三蘊的作用,是從「識蘊」自身所出生的「所有法」,簡稱「心所」或「心數」。最後的「識蘊」,才是心識的本尊,稱為「心王」。
有關五蘊心法與八識心法的關係與心理內涵說明於下:
1.受蘊:指的是八識中的「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的根識,合稱「前五識」。對境有「承受」事物的作用。
2.想蘊:指的是八識中的「第六意識」。對境上的事物有「想像」的作用。
3.行蘊,指的是八識中的「第七未那識」。對一切善惡境有貪瞋癡的愛染「我執」作用。因此「第七未那識」又稱為「我執識」。
4.識蘊:指的是八識中的阿賴耶識」。是心識的自身,稱為「心王」。會供應「含藏」在自身心識中的過去「心所」業行能量,「潤生」現行「心所」發業的業力(「能量」這個名詞,又喻稱為「種子」。因「種子」有生長的能力,故喻稱為「種子」。)同時也會再「含藏」現行「心所」的業行慣性能量。因「心王」對「心所」業行能量,如是來、如是「含藏」,也如是去、如是「潤生」,所以「識蘊」的「阿賴耶識」又稱為「如來藏」或「儲藏識」。
我將上述法義,做成下面簡表,可依照前面的說明,對照「說明表」,重覆瞭解法義,加深自己對法義的理解:
圖表一:五蘊與八識關係表
二、八識「轉識成智」返本還源路徑說明
「自性空」又稱「真如性」。「自性空」應緣能起四種心智的相用,這四種相用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
「自性空」四種心智的相用,是經由八種心識所緣起而出生現行相用的法境,這八種心識,指的是「前五識、第六意識、第七未那識、第八阿賴耶識」。所以「自性空」應緣當下,四種心智會出生下述情況:
1.本無生滅的「平等性智」,在「第七未那識心所」的緣起,會出生「生滅」作用的「發業」情境。
2.本無動搖的「妙觀察智」,在「第六意識心所」的緣起,會出生「動搖」作用的「發業」情境。
3.本自具足的「成所作智」,在「前五識」五個「心所」的緣起,會出生「對待」作用的「發業」情境。
4.能生萬法的「大圓鏡智」,在七個心所「發業」的緣起,會供應七個「心所」現行相用的能量,「潤生」心所的業行「業力」。
當「自性空」本體中的四種心智,經八識的緣起,出生現行相用法境的時候,三界萬法的「因緣有」幻境,歷歷在目,所以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當四種心智出生現行相用法境的時候,「第八識阿賴耶識心王」本尊,就會有「潤生因緣有」的作用,也會有「轉識成智返本還源」的作用。這裡先說明八識「轉識成智返本還源」路徑:
1.「第七未那識心所」於「因緣有」的幻境,若「不落」貪瞋癡的愛染「我執」,在幻境上無所滯留,就能「即相用、離相用」,轉第七未那識心所的「我執生滅情境」,呈現「平等性智」本來面目的「無生滅」法境。
2.「第六意識心所」因應第七未那識心所的「息緣」訊息,即轉第六意識心所的「想像動搖情境」,呈現「妙觀察智」本來面目的「無動搖」法境。
3.「前五識」的五個「心所」因應第六意識心所的「息緣」訊息,即轉前五識心所的「承受對待情境」,呈現「成所作智」本來面目的「本自具足」法境。
4.八識的七個「心所」在因地都息緣「轉識成智」後,「第八阿賴耶識心王」本身,就在果上轉為能生萬法的大圓鏡智,將「心所」現行相用出生的慣性,化為能量,含藏在自身的心識中,返本還源回歸「自性空」本體。
從上述八識「轉識成智返本還源」的路徑來看,可見「第七未那識心所」,猶如司令台上的「指揮官」,第六意識與前五識「六個心所」的行動,都是依「第七未那識指揮官」的傳令訊息,相繼「息緣」轉換情境路徑,回到各自法境上固守崗位。此時「心所」在「因地」現行相用情境中,所出生的「業行慣性」,即化為能量,回到心識本身,含藏在「心王」心識中,跟隨「心王」「轉識成智」,返本還源回歸「自性空」本體。
我將上述法義,做成下面簡表,可依照前面的說明,對照「說明表」,重覆瞭解法義,加深自己對法義的理解:
圖表二:八識「轉識成智返本還源」路徑表
三、八識「發業」與「潤生」招感「苦果」過程說明
當「自性空」本體中的四種心智,經八識的緣起,出生現行相用法境時,三界萬法的「因緣有」幻境,歷歷在目。在「因緣有」的幻境中,八識能「轉識成智」亦能「發業與潤生」,有關「轉識成智」的路徑,上面已經作過說明了,這裡要說明的是「發業與潤生」的法義。先談八識心所「發業」的關鍵點:
八識的「第七未那識心所」於「因緣有」的幻境上,若落入貪瞋癡的愛染,平等性智的「本無生滅法境」,經由「第七未那識心所」的「愛染我執」,就會在愛染幻境上滯留,出生貪瞋癡愛染煩惱「生滅的我執情境」。
「第六意識心所」在「第七未那識心所」滯留事物境上的時候,即依「第七未那識心所」的我執愛染訊息,執行所愛染的「我執想像」,這時妙觀察智的「本無動搖」的法境,經由「第六意識心所」的我執想像,就出生「動搖的我執情境」。
「前五識」的五個「心所」即依「第六意識心所」所緣境的想像訊息,執行我執的承受作用,這時「成所作智」本自具足的法境(「成所作」這個名詞,是指「自然造化」的現象。歷歷在目的「因緣有」幻境,若沒有心識的承受對待作用,歷歷在目的「因緣有」幻境,都是不增不減的「自然無為造化」現象),經由「前五識」的我執承受,就出生「對待的我執情境」。
心所「發業」出生惑業情境之後,心識本身的「阿賴耶識心王」,就依「心所」的我執善惡情境,供應含藏自身的能量,「潤生」心所現行惑業的「發業」業力。如此一波惑業的業行潤生之後,所產生的現行「善、惡、無記」惑業「慣性能量」,「阿賴耶識心王」又再照單回收,含藏在自身的心識中。
「第七未那識心所」不斷落入貪瞋癡的愛染我執,「發業」出生惑業情境;「阿賴耶識心王」也不斷的針對心所的我執,供應自身中含藏的業行能量,「潤生」心所造作現行惑業的業力。如此在「心所發業」與「心王潤生」的因緣聚會下,一波業浪捲過之後,又再潤生另一波業浪的來到,生而復滅、滅而復生,緣起苦海萬重波,招感出「沒了沒完」的生死輪迴苦果。

「第八阿賴耶識心王」本身,在潤生與回收能量的過程中,供應心所「發業」的「潤生能量」,是最先到位的;回收現行惑業「慣性能量」,是七個心所都出離惑業情境之後,最後才回收現行惑業「慣性能量」,含藏於自身的心識中,出離惑業情境。「第八阿賴耶識心王」本身,出離惑業情境的這一刻,是關鍵點的時刻,此刻若沒有「轉識成智」返本還源回歸「自性空」本體,就是在惑業道上「潤生」下一波惑業情境的浪濤。若以人身的一期「生死」現象來說明:投胎時,八識中最生到位的是「第八阿賴耶識心王」本尊,其他心王的「七個心所」才隨後相繼到位;生命終極時,八識中最先相繼出離色身的是「七個心所」,最後「第八阿賴耶識心王」本尊,才帶著一期生命的業行「慣性能量」,出離色身。所以法相宗唯識學,有一句術語說:「心王」行蹤「來先、去後」作主翁。
我將上述法義,做成下面簡表,可以前面的說明,對照「說明表」,重覆瞭解法義,加深自己對法義的理解:
圖表三:八識「發業」與「潤生」招感「苦果」過程說明
結語
《觀佛三昧經》有提到一個法喻故事,內容大意是說:帝釋天王娶了美貌心狠的阿修羅女舍脂作他的妃子。但阿修羅與帝釋卻常常為了統一政權交戰,最後阿修羅戰敗逃遁無蹤了,但這一戰只能切斷藕身,阿修羅與帝釋的仇怨卻藏在藕絲孔中,因為帝釋的妃子舍脂,心地狠毒,猶如藕身上的藕絲孔,還有牽連著阿修羅與帝釋仇怨的藕絲存在,難以切斷。
這個故事是在比喻:粗相的見解,只要理路疏通了,就能瞭解法義,如同斷「藕身」一般的容易,但要斷心中的煩惱,就如同「藕絲」一般的牽連,因為微細的煩惱動力,仍然還藏在根本煩惱的藕絲孔中,還會有藕絲煩惱的牽連。
所以研究佛學法義,只要理路疏通了,就能瞭解法義,但是要打倒「末那識心所」的我執煩惱,就有「藕斷、絲連」的牽絆,因為我執煩惱習性,還藏在根本煩惱的藕絲孔中,難以切斷。聽經聞法要真正的得到佛法的受益,在瞭解法義之後,還得使上「漸修」的工夫,才能打倒我執煩惱。當你發現心中的「我執煩惱」在擾亂你的心境時,馬上就要設法淡化自己的「我執」,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已與周遭的人事物,越來越融洽,這就是你已經有降伏「我執煩惱」的成績,領沾到走向解脫道法益的消息了。
聞法如果只當是「學術研究」,不作「降伏我執」的「漸修」行持,就算他學富五車、對解脫身心的苦惱全無幫助!因為他自身心中的煩惱,剪不斷理還亂,被煩惱綑綁到透不過氣時,往往就會以墮落或自殺的方式求解脫。所以聞法後,必須落實「漸修」行持,才能打倒我執煩惱,改善心境獲得法益,進入「順解脫分」的自在安樂生活領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上次我跟大家略述「漢傳佛教禪修法門」,提出「瑜伽禪止觀」、「如來禪止觀」、「祖師禪頓悟」三種禪修法門的禪觀修行概要,我知道大家聽過後,僅能獲得一知半解的收穫,為了幫助各位再加深對禪修內涵的認識,我想再將這三種禪修法門的禪觀方法,作提要的說明。因為「瑜伽禪」與「如來禪」這二種禪觀,牽涉到的相
    ●前言 上次《成佛之道》頌文,廖老師導讀到三學的「戒學」,我預計今天會進入導讀「定學」的頌文,所以我打算今天從漢傳佛教禪修法門的禪觀修行方法,幫助各位加深對禪修內涵的認識,因為牽涉到不少名相,我的腦力已經跟著年齡老化,衰退到快要失憶了,要記這些名相有困難,而且我語言的組織能力笨拙,臨場拚湊語詞一定無
      上次我跟大家略述「漢傳佛教禪修法門」,提出「瑜伽禪止觀」、「如來禪止觀」、「祖師禪頓悟」三種禪修法門的禪觀修行概要,我知道大家聽過後,僅能獲得一知半解的收穫,為了幫助各位再加深對禪修內涵的認識,我想再將這三種禪修法門的禪觀方法,作提要的說明。因為「瑜伽禪」與「如來禪」這二種禪觀,牽涉到的相
    ●前言 上次《成佛之道》頌文,廖老師導讀到三學的「戒學」,我預計今天會進入導讀「定學」的頌文,所以我打算今天從漢傳佛教禪修法門的禪觀修行方法,幫助各位加深對禪修內涵的認識,因為牽涉到不少名相,我的腦力已經跟著年齡老化,衰退到快要失憶了,要記這些名相有困難,而且我語言的組織能力笨拙,臨場拚湊語詞一定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業思想概說—業報因果與地獄見聞/慧淨師、佛可師/編輯—象山慶略註(24.6.19) 一、業力不思議 《華嚴經》、龍樹菩薩的《智度論》及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等經論都有「五不思議」的說法。 一者,眾生多少不思議。宇宙中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不增不減,此為不思議。 二者,業力不思議。烏不染而黑,鷺不
    六波羅蜜為: 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又名六度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菩提心不離開六度。 六度前面說布施,布施就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個腳步,千經萬論,佛陀不是對我們說過,要啟發慈悲心嗎?所以生在人間,人人都要求福,我們能讓大家幸福,我們就快樂,這叫做「與樂」。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施寄青與紫靈破解現代奇案 施寄青著 2014 群星文化 ❍ ❍ ❍ ❍ ❍❍ ❍ ❍ ❍ ❍❍ ❍ 佛法說:「萬法唯心造。」我們累世的遭遇不過是自己心識的投射,而神識(心識)是不滅的。無怪乎「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所謂「因」即人的「念」,一念不放,便因執念而在六道輾轉輪迴。 這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在學生時期讀書都會選修課程學習,增加自我的知識學識,在佛教裡也有必須修學的五類學術。 何謂五明 印順法師在《佛在人間》中說:「從前彌勒菩薩,曾總括應該修學的說:『菩薩求法,應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大乘佛弟子應該修學的五類學術。 一、聲明:是語言文字學,包括有語言、訓詁學、文法、音韻(也通於音
    業思想概說—業報因果與地獄見聞/慧淨師、佛可師/編輯—象山慶略註(24.6.19) 一、業力不思議 《華嚴經》、龍樹菩薩的《智度論》及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等經論都有「五不思議」的說法。 一者,眾生多少不思議。宇宙中一切眾生無量無邊,不增不減,此為不思議。 二者,業力不思議。烏不染而黑,鷺不
    六波羅蜜為: 布施、持戒、忍辱 精進、禪定、智慧 又名六度 我們前面已經說過,菩提心不離開六度。 六度前面說布施,布施就是我們學佛的第一個腳步,千經萬論,佛陀不是對我們說過,要啟發慈悲心嗎?所以生在人間,人人都要求福,我們能讓大家幸福,我們就快樂,這叫做「與樂」。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六祖壇經.疑問品第三》云:「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如來有肉眼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施寄青與紫靈破解現代奇案 施寄青著 2014 群星文化 ❍ ❍ ❍ ❍ ❍❍ ❍ ❍ ❍ ❍❍ ❍ 佛法說:「萬法唯心造。」我們累世的遭遇不過是自己心識的投射,而神識(心識)是不滅的。無怪乎「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所謂「因」即人的「念」,一念不放,便因執念而在六道輾轉輪迴。 這
    Thumbnail
    二諦指的是世俗諦(俗諦),以及勝義諦(真諦、第一義諦)。諦是道理的意思。  世俗諦是凡夫見,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認識世界萬事萬物的現象以及原理,是「有」見。有是如幻假有,因緣生法,因緣和合而生,緣散而滅,無一真實,非恆常不變,是「緣生」、「緣起」的概念,說的是「事」法。   勝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