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 卷七十五 【邪正在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
不思一物。即是本心。智者能知。更無別行。
— 祖師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 : 卷七十 . 七十一 . 七十二 . 七十三 . 七十四 . 七十五 . 七十六 . 七十七 . 七十八 . 七十九

raw-image

《宗鏡錄》卷七十五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夫總別二報障,於八識中定屬何識。
: 古釋云。總報唯屬第八識者,以第八最初生起。其前七色心等,皆依他第八方生。即第八,能通與前七色心等為所依,得名總報。別報唯在前六識。受報各別不同,名為別報。若總報定不通今世順現。受唯是順生來世受。若別報即不定。通今世來世,皆受不遮。

又問 : 第七識何不辯報障。
: 非是業招,故無報障。又若有報障而無業障,即第八識。若具有業報二障,即前六識。若業報二障俱無,即第七識。又若唯有別報障,無總報障者,即前六識。若唯有總報障,無別報障者,即第八識。

: 眾生造生死染淨二業。受苦樂兩報。皆從心起,則離心無體。於八識內,定是何心。
: 今古有二解。

一,古師解云。是第六識心。由識心分別,作業受報。報起由心。故知無有實眾生也。以心淨故眾生淨。無有別淨。心垢故眾生垢。無有別垢。以垢淨由心得。眾生但名耳。

二,神鍇和尚解云。心者是第八識。由其識內持染淨種子。種子遇緣,即能招苦樂兩果。果起由心。故知無眾生也。若古師取第六識為垢淨心。為此六識與善十一相應,能造人天善業。與根隨相應,能造三塗惡業。此總別業成,能招當來苦樂兩報。故言染淨由心也。此據造業者為心。神鍇和尚取第八識為心者,此是總報主,真異熟識。

識中能含藏善不善業種子。然識體,因中唯無覆無記性。為含藏染淨業種故。

又言持染淨種子者

三雜染種子。一,煩惱雜染。即是見修煩惱。二,業雜染。一切善不善總報業。三,果雜染。即三界總別報異熟果。淨亦三種。一,世間淨。即是伏惑道故。二,出世間淨。謂無漏。三,所斷果清淨。即所證理。

上來俱是第八含藏業也。古師約能熏能造業心名心。鍇師約所熏能持種名心。又古師約緣慮以解心。鍇師約集起以解心。

釋云。此之二解,各出一途。前以能熏能造為心。若無能熏。所熏無用。則唯真不立。單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是事。又若無能造。所造亦不成。因能立所,故經云。一切唯心造

後約所熏能持種子為心。所熏是本。若無所熏。能熏亦無用。又若無能熏種子。即善惡種子散壞。將何受未來苦樂果報。如有物無可盛故,即當散失。則後解為勝。以是諸識中根本故。前解亦不失。是枝末故。

今若雙取。正理方圓。本末相資。能所和合。非一非異。方立世間染淨之位。故知生死由識心,無眾生可得。昇降屬因緣,無實我可得。

: 總別二報之業,如何分別。
: 如持五戒,招得人身,是總報業。由於因中有瞋忍等,於人總報而有妍媸,名別報業。唯識亦名為引滿業。能招第八。引異熟果,故名引業。能招第六滿異熟果,名為滿業。

俱舍論

亦云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猶如繢像,先圖形狀,後填眾彩等。然其引業能造之思要,是第六意識所起。若其滿業能造之思,從五識起。然五識無執。不能發潤,故非迷理。無推度故,不能造業。雖造滿業,亦非自能。但由意引,方能作故。

所以海龍王經云。

爾時世尊,告海龍王。猗世間者,作若干緣。心行不同。罪福各異。以是之故,所生殊別。龍王。且觀眾會及大海,若干種形。顏貌不同。是諸形貌,皆心所畫。

又心無色而不可見。一切諸法,誑詐如是。因惑興相,都無有主。隨其所作,各自受之。譬如畫師,本無造像。諸法如是,而不可議。自然如幻化相,皆心所作。

溫室經云。佛言。觀彼三界天人品類,高下長短。福德多少。皆由先世用心不等。是以所受各異不同。

般若燈論云。

如阿毘曇中偈云。自護身口思。及彼攝他者。慈法為種子。能得現未果。所言思者,謂能自調伏,遠離非法,與此心相應思。故名為思。攝他者,謂布施愛語,救護怖畏者。以如是等,能攝他故。名為攝他。慈者,謂心。心即名法。亦是種子種子者,亦名因。為誰因耶。謂果之因。是何等果。謂是現在未來之果。云何名心為種子耶。謂能起身口業故,名為種子。

又如論偈言。如芽等相續。而從種子生。由是而生果。離種無相續。
釋曰。此謂從芽生莖。乃至枝葉華果等,各有其相。種子雖滅,由起相續展轉至果。若離種子,芽等相續則無流轉。以是故,其義云何。故論偈言。種子有相續。從相續有果。先種而後果。不斷亦不常。
釋曰。云何不斷。謂有種子相續住故。云何不常。謂芽起已種子壞故。內法亦爾。

如論偈云。如是從初心。心法相續起。從是而起果。離心無相續。
釋曰。此謂慈心不慈心,名為業。此心雖滅,而相續起。此相續果起者,謂愛非愛有受相故。若離心者,果則不起。今當說相續法,其義云何。

故論偈言。從心有相續。從相續有果。故業在果先。不斷亦不常。
釋曰。云何不斷。謂相續能起果故。云何不常。不至第二剎那住故。是知三業難防,應須密護。意為苦聚。口是禍胎。但閉門而守津,方斷相續。

如正法念處經云。

彼地獄地,見閻羅人。苦切以偈責言。心不可調御。甚於大猛火。速行不可調。牽人到地獄。心第一難調。此火甚於火。難調速疾行。地獄中地獄。若人心自在。則行於地獄。若人能制心。則不受苦惱。欲為第一火。癡為第一闇。瞋為第一怨。此三秉世間。汝前作惡時。自心思惟作。汝本癡心作。今受此惡報。心好偷他物。竊行他婦女。常殺害眾生。自心之所誑。如是業自在。將汝到此處。是汝本惡業。何故爾呻喚。

又偈云。作惡不失壞。一切惡有報。惡皆從作得。因心故有作。由心故作惡。由有心果報。一切皆心作。一切皆因心。心能誑眾生。將來向惡處。此地獄惡處。最是苦惡處。

如上經文。此是惡心招苦果。若善心招樂果者。

又云。復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鬘持天所住之處,乃至其地柔軟,猶若生酥。天人行時,隨足上下,如兜羅綿。一一住處,足躡隨平,亦如前說。一一寶樹,出妙色光。其光如日,光明悅樂。妙色金樹華葉常鮮,無有萎落。善業所生,不可喻說。戒力自在善業所得,如印印物。如是天子,遊戲園林蓮華浴池。自業受報,有上中下。受大戲樂,自業身相,光明可愛。色聲香味觸等,恣情悅樂。身無病惱,無有飢渴。常恣五欲,未曾厭足。多起愛欲,心不充滿。若天憶念,隨念所得,他不能破。自在無礙。心常歡喜。隨念能至。化身隨心。大小任意。廣大輕軟。一眴目頃,能行至於百千由旬,無少疲極。如風行空,無所障礙。天亦如是,無有疲極。天身威德。從心而生。輕淨無垢。一切行處,如意光色,天子天女歡喜遊戲。

釋曰。然雖善惡由心。苦樂不等。斯乃先明因果,知一念無差。若論至道之中,俱非解脫。如經云。迦留足天,乘閻浮檀金殿,入天戲林。其林柔軟,眾鳥音聲,和合美妙。天子入已,鳥名天音,天同業生。
天善業故,即說偈言。
若有人能作。愛樂之善業。彼人業果報。成就極端嚴。
既得受天樂。若不行放逸。從樂得樂處。彼必至涅槃。
一切樂無常。要必終歸盡。莫受此天樂。以為自歡娛。
此天樂無常。壽盡必退沒。既知此法已。常求涅槃道。
一切法皆盡。高者亦當墮。和合必有離。有命皆歸死。

又云。如是比丘,以聞慧觀天樂已,而說頌曰。
五根常愛樂。欲境所誑惑。欲火未曾有。須臾聞厭足。
一一諸境界。處處見天女。一切勝境界。欲火焰熾然。
若合若離散。或說或憶念。以天女因緣。火起燒天人。
火法和合有。不合則不生。若合若不合。欲火常熾然。
因緣不合故。火遠則不然。欲火無遠近。常燒愛眾生。
以意想薪力。邪憶念所使。愛油投欲火。焚燒愚癡人。
是以既知苦樂由心,事非究竟。
應當斷想薪。乾愛油。止念風。息欲火。
防制意地。恒順真如。圓滿菩提。常樂妙果。

故經偈云。若正善心者。常順法觀察。不為過所使。如日光除暗。

又經云。寧作心師。不師於心。若師心,則隨六趣而不返。作心師,則冥一道而常歸。

如庚桑子云。

心平正,不為外所誘曰清。清而能久則明。明而能久則虛。虛則道全而居之

所以阿差末經云。常正其心。不尚餘學。夫心常正直。本自玄虛。道全是心。心全是道。以不達故,隨思慮心為外緣所拘。內結所亂。乃令志當歸一。不尚餘學。虛明自現,返本之稱也。如是開示,可謂把行人手,直至薩婆若海,保不孤然。若信受之人,可謂不動塵勞,頓成正覺。

: 識生於身。身依於識。諸根壞曰。識遷離時。捨此故身。別受餘質。去來之識。相狀如何。斯旨難明,舉世皆惑。如寶處藏,莫有知者。
: 此理綿密。約教可知。

顯識經云。

佛告賢護。識之運轉,遷滅往來。猶如風大,無色無形。不可顯現,而能發動萬物,示眾形狀。或搖振林木,摧折破裂,出大音聲。或為冷為熱,觸眾生身,作苦作樂。風無手足面目形容。亦無黑白黃赤諸色。賢護。識界亦爾。無色無形。無光明顯現。以因緣故,顯示種種功用殊異。當知受覺法界,亦復如是無色無形。以因緣故,顯發功用。

賢護。眾生死,此受覺法界,識界,皆捨離身。識運受覺法界,受餘身者。譬如風大,吹眾妙華。華住於此,香流至遠。風體不取妙華之香。香體風體及與身根,俱無形色。而非風力,香不遠至。

賢護。眾生身死,識持受覺法界,以至他生。因父母緣,而識託之。受覺法界能隨於識,亦復如是。如從華勝力,而鼻有嗅。從嗅勝力,而得香境。

又如從風身勝力,得風色觸。因風勝力,香得至遠。如是從識有受。從受有覺。從覺有法。遂能了知善與不善。乃至識之遷身。如面之像,現之於鏡。如印之文,顯之於泥。

譬如日出,光之所及。眾暗咸除。日沒光謝。暗便如故。暗無形質,非常無常,能得其處。識亦如是。無質無形,因受想顯。識在於身,如暗無體。視不可見。不可執持。如母懷子,不能自知是男是女,黑白黃色,根具不具。手足耳目類與不類。飲食熱糲,其子便動。覺知苦痛。眾生來去,屈申視眴,語笑談說,檐運負重。作諸事業。識相具顯,而不能知所在。止於身中,不知其狀。

賢護,識之自性,遍入諸處,不為諸處之所染污。六根六境,五煩惱陰,識遍止之不為其染。由此而顯識之事用。

賢護,如木機關,繫執一所,作種種業。或行走騰躍。或跳擲戲舞。於意云何。機關所作,是誰之力。賢護白佛言。智慧狹淺。非所能了。

佛告賢護。當知皆是作業之力。作業無形,但智運耳。如是身之機關,以識之力,作諸事業。仙通,乾闥婆,龍神,人,天,阿脩羅等。種種趣業,咸悉依之。識能生身,如工作機關。識無形質。普持法界。智力具足。乃至能知宿命之事。故知識性是一。無住無形。但隨智而彰。逐念而轉。此陰纔滅。彼陰便生。

如印文現之於泥。似面像臨之於鏡。至於入胎處卵。託質現生。來去無蹤。隱顯非礙。猶珠吐照。類日傳光。火出木中。種生地上。其體是一。用出千差。此一識門。亦復如是。因念力,分十二類種之差殊。隨業果,變無量生死之形質。

又大乘同性經云。

毘毘沙那楞伽王言。世尊。眾生神識,為當幾大。為作何色。佛言。楞伽王。眾生神識無邊大,無色無相不可見,無礙無形無定處,不可說。
毘毘沙那白世尊。識相如此無有邊大,無色無相不可見,無礙無形無定處,不可說者。豈非斷絕。佛言。楞伽王。吾今問汝。隨汝意答。當為汝說。
楞伽王。譬如大王在宮殿中,或高樓上。婇女圍遶,安樂坐時。著種種衣,及諸瓔珞。時大園林,阿輸歌樹。種種雜華。莊嚴精麗。其園在處,有細軟風,或大駛風。吹彼園林,阿輸歌樹。眾華香氣,至王所者,王聞之不。毘毘沙那白言。世尊。我聞此香。佛言。楞伽王。汝聞此香,分別知不。王言。世尊。我能得知。
佛言。楞伽王。此華香氣,王言知者,見大小耶。定作何色。楞伽王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此香氣相,無色無現,無礙無相,無定處,不可說。是故不見大小形色。
佛言。楞伽王。於意云何。若不見彼香氣大小,非斷絕相耶。毘毘沙那言。不也,世尊。何以故。若此眾香是斷相者,無人得聞。佛言。如是如是。楞伽王。識相亦爾。應如是見。
楞伽王。若識斷相,則無生死而可得知。如是楞伽王。識相清淨。唯是無明貪愛習氣業等,諸客煩惱之所覆障。
楞伽王。譬如清淨虛空之界,唯有四種客塵污染。何等為四。所謂煙雲塵霧。楞伽王。識相如是本清淨故,無邊不可捉。無有色染。唯是諸客煩惱之所覆染。所以者何。
楞伽王。若正觀時,不得眾生。無我。無眾生。無壽命。無畜養。無人。無眾數。無知者。無見者。無覺者。無受者。無聽者。乃至無色受想行識等。

: 外之境色,因識分別,故名唯識。只如夢中無境唯識。云何夢中識見種種。
: 顯識經云。佛言賢護。色有二種。一內。二外。內謂眼識。眼則為外。乃至身識為內。身則為外。賢護。如生盲人,夢見美色。手足面目,形容姝麗。便於夢中,生大愛悅。及睡覺已,冥無所見。乃至此生盲人,未曾見物。云何夢中而能見色。賢護白佛言。唯願開示。
佛告賢護。夢見見者,名內眼所。是慧分別。非肉眼見。其肉眼所,以念力故,盲者夢中須臾而現。復以念力,覺而憶之。識之內色,亦復如是。故於所見唯識。聞嗅嘗觸亦然。見有境界,但是念慧分別。若離念慧分別,決定無有前塵毫末之相。

: 識性無形。至極微細。云何能任持大身,又持小質。
: 識性微妙,不可思議。以隨業故,則妍醜俄分。以無形故,則小大咸等。

顯識經云。佛言。大藥。如風大無質無形。止於幽谷,或竅隙中。其出暴猛,或摧倒須彌。碎為塵粉。風大微妙,無質無形。

識亦如是,妙無形色。大身小身,咸悉能持。或受蚊身。或受象身。乃至如尼瞿陀子。極微細種子。生樹婆娑廣大。枝條百千。於意云何。其子與樹,大小類不。大藥言。世尊。其子與樹,大小相懸。如藕絲孔,比虛空界。如是大藥。樹於子中,求不可得。若不因子。樹則不生。微細尼瞿陀子,能生大樹。微細之識,能生大身。識中求身,身不可得。若除於識,身則無有。

又毘耶娑問經云。

佛言。復次大仙。此識微細,無色無質。非是可見。識非有色非青等色,色中無根。識若離根,則無境界。若人心中驚動怖畏。若疑思量。如是一切,皆是識力。

: 六趣昇沉,皆唯是識。初生善惡之趣,其相如何。
: 隨福所資,果報不等。勝福資識則境大。劣福資識則相微。

顯識經云。大藥復白佛言。世尊。眾生捨身,云何生諸天中。乃至云何生於地獄等中。

佛言。大藥。眾生臨終之時,福業資者。棄本之視,得天妙視。以天妙視,見六欲天,爰及六趣。見身搖動。見天宮殿,及歡喜園雜華園等。乃至如睡不睡,安隱捨壽。將捨壽時,天父天母同止一坐。天母手中,自然華出。天母見華,顧謂天父。甚為福吉。希奇勝果。天今當知,慶子之歡,時將不久。天母遂以兩手搖弄其華。弄華之時,命便終盡。無相之識,棄捨諸根。持諸境業,棄捨諸界。持諸界事,遷變果報。

猶如乘馬,棄一乘一。如日愛引光。如木生火。又如月影現澄清水。識資善業,遷變天報。如脈風移,速託華內。天父天母,同坐視之。甘露欲風,吹華七日。寶璫嚴身,耀動炫煥。天童朗潔。現天母手。大藥白佛言。世尊。無形之識,云何假因緣力,而生有形。云何有形,止因緣內。

佛言。大藥。如木和合,相觸生火。此火,木中不可得。若除於木。亦不得火。因緣和合而生。因緣不具,火即不生。木等之中,尋火色相,覺不可見。然咸見火從木出。如是大藥。識假父母因緣和合,生有形身。有形身中,求識不得。離有形身,亦無有識。

大藥。如火未出。火相不現。亦無煖觸。諸相皆無。如是大藥。若未有身識。受想行皆悉不現。大藥。如見日輪光明照曜。而諸凡夫不見日體。是黑是白,黃白黃赤,皆不能知。但以照熱光明,出沒環運,諸作用事,而知有日。識亦如是。以諸作用,而知有識。

大藥白佛言。云何為識作用。佛言。大藥。受覺想行,思憂苦惱,此為識之作用。復有善不善業,熏習為種,作用顯識。

大藥白佛言。云何識離於身。便速受身。識捨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佛言。大藥。如有丈夫,長臂勇健,著堅甲冑。馬疾如風,乘以入陣。干戈既交,心亂墜馬。武藝勁捷,還即跳上。識棄於身,速即受身。亦復如是。又如怯人,見敵怖懼,乘馬退走。識資善業,見天父母同座而坐,速託生彼,亦復如是。

大藥。如汝所問。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當爾之時。識作何相。大藥。譬如人影現於水中,無質可取。手足面目,及諸形狀,與人不異。體質事業,影中皆無。無冷無熱,及與諸觸。亦無疲乏,肉段諸大。無言音聲,苦樂之聲。識棄故身新身未受相。亦復如是。大藥。是資善果生諸天者。

大藥白佛言。云何識生地獄。佛言。大藥。行惡業者。入於地獄,汝當諦聽。大藥。此中眾生,積不善根。命終之時,作如是念。我今此身死,棄捨父母親知所愛,甚大憂苦。見諸地獄,及見己身應合入者,見足在上。頭倒向下。又見一處地純血。見此血已,心有味著。緣味著心,便生地獄。腐敗惡水臭穢因力,識託其中。譬如糞穢臭處臭酪臭酒諸臭因力,蟲生其中。入地獄者。託臭物生,亦復如是。

般若燈論云。言從死有,相續至生有時。如授經。如傳燈。如行印。如鏡像現。如空聲響。如水中日月影。如種子生芽。如人見酸。口中生涎。如是後陰相續起時,無有中陰往來,傳此向彼。是故智者,應如是解。

故知識託業現。境逐心生。刃利刀山。誰人鍛鍊。華含德水。非彼開敷。辯果知因。見末識本。

故云心能作佛。

心作眾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三毒縈纏。心聖則六通自在。心空則一道清淨。心有則萬境縱橫。

如谷應聲,語雄而響厲。似鏡鑒像,形曲而影凹。以知萬行由心。一切在我。內虛外終不實。外細內終不麁。善因終值善緣。惡行難逃惡境。蹈雲霞而飲甘露,非他所授。臥煙焰而噉膿血,皆自能為。非天之所生。非地之所出。只在最初一念,致此昇沉

欲外安和。但內寧靜。心虛境寂。念起法生。水濁波昏。潭清月朗。修行之要。靡出於斯。可謂眾妙之門。群靈之府。昇降之本。禍福之原。但正自心。何疑別境。是以離眾生罪行福行不動行。終無三界苦樂果報。若離眾生見聞覺知。豈有陰處界等境界。

如大般若經云。佛言。若夢若覺,要於見聞覺知法中,有覺慧轉。由斯起染,或復起淨。若無見聞覺知法,無覺慧轉。亦無染淨。故知夢覺唯識。染淨由心。前賢後學之所宗。千經萬論之同指。

如楞伽經偈云。眾生及瓶等。種種諸形相。內外雖不同。一切從心起。但一念不生。諸緣自斷

故云一念心不生。六根總無過。又云。一心不生。萬法無咎。

如今厭生患老。隨思隨造。捨妄除身。業果恒新。若能了生無生。知妄無妄。一念心寂。萬慮俱消

如云畏影畏跡。逾走逾極。端坐樹陰。跡滅影沉。是知悟心即休。更無異術。

如祖師云。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智者能知。更無別行。所以本師云,此事唯我能知。

《宗鏡錄》 卷七十五完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9會員
421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一念相應一念佛的其他內容
2024/11/20
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後廣說欣厭,毀責貪瞋,讚歎勤苦調身調息入道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或秖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故毀禪門即心是佛。或秖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悟清淨性淨解脫。漸修令得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擁滯。
Thumbnail
2024/11/20
又以修習之門,人多放逸。故後廣說欣厭,毀責貪瞋,讚歎勤苦調身調息入道次第。後人聞此,又迷本覺之用便一向執相滯教違宗。又學淺之人,或秖知離垢清淨,離障解脫故毀禪門即心是佛。或秖知自性清淨性淨解脫。故輕於教相,持律坐禪調伏等行。不知必須頓悟自悟清淨性淨解脫。漸修令得圓滿清淨究竟解脫。若身若心無所擁滯。
Thumbnail
2024/11/18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Thumbnail
2024/11/18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信能增長智功德。信能必到如來地。信令諸根淨明利。信力堅固無能壞。信能永滅煩惱本。信能專向佛功德。信為功德不壞種。信能生長菩提樹。信能增益最勝智。信能示現一切佛。
Thumbnail
2024/11/16
華嚴經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Thumbnail
2024/11/16
華嚴經云。欲見十方一切佛。欲施無盡功德藏。欲滅眾生諸苦惱。宜應速發菩提心。又云。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菩提心者猶如大風。普於世間無所閡故菩提心者猶如盛火。能燒一切諸見薪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沙龍一直是創作與交流的重要空間,這次 vocus 全面改版了沙龍介面,就是為了讓好內容被好好看見! 你可以自由編排你的沙龍首頁版位,新版手機介面也讓每位訪客都能更快找到感興趣的內容、成為你的支持者。 改版完成後可以在社群媒體分享新版面,並標記 @vocus.official⁠ ♥️ ⁠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每年4月、5月都是最多稅要繳的月份,當然大部份的人都是有機會繳到「綜合所得稅」,只是相當相當多人還不知道,原來繳給政府的稅!可以透過一些有活動的銀行信用卡或電子支付來繳,從繳費中賺一點點小確幸!就是賺個1%~2%大家也是很開心的,因為你們把沒回饋變成有回饋,就是用卡的最高境界 所得稅線上申報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全球科技產業的焦點,AKA 全村的希望 NVIDIA,於五月底正式發布了他們在今年 2025 第一季的財報 (輝達內部財務年度為 2026 Q1,實際日曆期間為今年二到四月),交出了打敗了市場預期的成績單。然而,在銷售持續高速成長的同時,川普政府加大對於中國的晶片管制......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重點摘要: 6 月繼續維持基準利率不變,強調維持高利率主因為關稅 點陣圖表現略為鷹派,收斂 2026、2027 年降息預期 SEP 連續 2 季下修 GDP、上修通膨預測值 --- 1.繼續維持利率不變,強調需要維持高利率是因為關稅: 聯準會 (Fed) 召開 6 月利率會議
Thumbnail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第五祖弘忍大師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Thumbnail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唯智能知。更無別行。」—第五祖弘忍大師云. 欲知法要。心是十二部經之根本。唯有一乘法。一乘者,一心是。但守一心,即心真如門。一切法行不出自心。唯心自知。心無形色。諸祖只是以心傳心。達者印可更無別法。傳法偈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既無種,無性亦無生。
Thumbnail
「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 金剛三昧經云 一心者,即諸法實相也。亦諸法實性也。然諸法即實相。實相即諸法。從心所現。性相全同。依本垂迹。理事非異。如群波動而水體常露。以水奪波。波無不盡。雖眾法似起,而心性恒現。以心收法。法無不空。大品經云。不見一法出法性外。
Thumbnail
「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 金剛三昧經云 一心者,即諸法實相也。亦諸法實性也。然諸法即實相。實相即諸法。從心所現。性相全同。依本垂迹。理事非異。如群波動而水體常露。以水奪波。波無不盡。雖眾法似起,而心性恒現。以心收法。法無不空。大品經云。不見一法出法性外。
Thumbnail
「事上無事,本全是心。念起塵生。念寂塵滅。」— 傳奧法師云 如經云。佛言。隨有是經之處,則為有佛。若我住世無異。故知自心之佛,無處不遍,寧論前後出沒耶。若隨異境,則生滅無常。見他佛,則隱顯無恒。誦他經,則音聲間斷。
Thumbnail
「事上無事,本全是心。念起塵生。念寂塵滅。」— 傳奧法師云 如經云。佛言。隨有是經之處,則為有佛。若我住世無異。故知自心之佛,無處不遍,寧論前後出沒耶。若隨異境,則生滅無常。見他佛,則隱顯無恒。誦他經,則音聲間斷。
Thumbnail
「皆因情想擾亂,勞發世間之塵。迷妄昏沉,引起虛空之界 . . . 皆是有為之法。盡成生滅之緣。未洞本原。終為戲論。」 天真之佛智本有。妄緣之生死體空。雖有二名。但是一義。只謂不了第一義諦,號曰無明。因不了之所盲。成惑業之眾苦。了無明之實性。成涅槃之妙心。
Thumbnail
「皆因情想擾亂,勞發世間之塵。迷妄昏沉,引起虛空之界 . . . 皆是有為之法。盡成生滅之緣。未洞本原。終為戲論。」 天真之佛智本有。妄緣之生死體空。雖有二名。但是一義。只謂不了第一義諦,號曰無明。因不了之所盲。成惑業之眾苦。了無明之實性。成涅槃之妙心。
Thumbnail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智者能知。更無別行。」— 祖師云 心能作佛。心作眾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三毒縈纏。心聖則六通自在。心空則一道清淨。心有則萬境縱橫。如谷應聲,語雄而響厲。似鏡鑒像,形曲而影凹。以知萬行由心。一切在我。
Thumbnail
「一切由心。邪正在己。不思一物。即是本心。智者能知。更無別行。」— 祖師云 心能作佛。心作眾生。心作天堂。心作地獄。心異則千差競起。心平則法界坦然。心凡則三毒縈纏。心聖則六通自在。心空則一道清淨。心有則萬境縱橫。如谷應聲,語雄而響厲。似鏡鑒像,形曲而影凹。以知萬行由心。一切在我。
Thumbnail
「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中,皆令得度。」—菩薩處胎經云. 楞伽經偈云。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釋云。謂五識取塵,轉入六識。六識記法為因。七識攀緣六識,造善惡業。得未來生死。覆障八識不得顯現。若五識不取塵即無六識。六識無故七識不生。
Thumbnail
「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中,皆令得度。」—菩薩處胎經云. 楞伽經偈云。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釋云。謂五識取塵,轉入六識。六識記法為因。七識攀緣六識,造善惡業。得未來生死。覆障八識不得顯現。若五識不取塵即無六識。六識無故七識不生。
Thumbnail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經偈云 護法菩薩云。心生不必有本質。正義者,若疏所緣緣,有無不定。不假本質,心亦得生唯識之境。若親相分,若待外質方生,慈恩云。良恐理乖唯識。若第八第六,有無不定。即如八識緣境時,前五第七定有本質。第八若緣他人浮塵根,并異界器,及定果色時,即有本質
Thumbnail
「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經偈云 護法菩薩云。心生不必有本質。正義者,若疏所緣緣,有無不定。不假本質,心亦得生唯識之境。若親相分,若待外質方生,慈恩云。良恐理乖唯識。若第八第六,有無不定。即如八識緣境時,前五第七定有本質。第八若緣他人浮塵根,并異界器,及定果色時,即有本質
Thumbnail
「橫該一切處。竪通無量時。皆是即今現在一心。」— 永明延壽大師 夫楞伽經所明三種識。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中三識,於八識中,如何分別。 答 : 真謂本覺。現謂第八。餘七俱名分別事識。雖第七識不緣外塵。緣第八故,名分別事。真謂本覺者,即八識之性。經中有明九識。於八識外,立九識名。即是真識。
Thumbnail
「橫該一切處。竪通無量時。皆是即今現在一心。」— 永明延壽大師 夫楞伽經所明三種識。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此中三識,於八識中,如何分別。 答 : 真謂本覺。現謂第八。餘七俱名分別事識。雖第七識不緣外塵。緣第八故,名分別事。真謂本覺者,即八識之性。經中有明九識。於八識外,立九識名。即是真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