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修學述要》07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12年五月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我們生命的五蘊當中,真的有一個主導者!
我們看第二個,五蘊主人。在我們生命的五蘊當中,真的有一個主導者。佛陀把我們的生命分成五個部分,第一個是色蘊,就是我們的外境,一切的物質世界第二個是受想行識,它是一個精神層次的內心世界,我們先從外到內,從外層先看起。
第一個色蘊。一個人的色身跟你造的業沒有太多關系,絕大部分都是過去的業變現出來的,當然你去整型例外,你的業絕大部分是過去生你造了什麼業變現出來的,所以色身不怪你,不怪今生的你,要怪就怪前生的你,它是業力變現出來的。所以色身、物質世界是業力變現出來的,你修行很難改變。你說你是一個女眾,你有本事修到轉成男眾,不可能,這個色身是業報身。
,這個感受也受業力的影響,就是我們的心跟外界接觸的第一剎那是苦受樂受。快樂的人,當然福報大的人,快樂的時間多了;罪業重的人,痛苦的感受多。
第三個是最厲害的,當你產生感受的時候,你起什麼樣的想像。所以現在很強調做正面的思考,因為我們改變不了過去的業力。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說這個是人生的歷練,你就產生激發;你遇到痛苦,你也可以自暴自棄,你說上天對我這麼不公平,你也可以自暴自棄。
所以這個痛苦,到底它是一個什麼樣的相狀?因為感受沒有相狀,相狀是你安立的,你可以安立它一個相狀,這個相狀可能會傷害我們,這個相狀也可能幫助我們。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諸位知道嗎?提升我們的想像力,真的是這樣,想蘊是很厲害的。你看我們為什麼願意布施,因為我們知道布施有功德,我們產生功德想像,所以,想蘊於境取相安立名言,你要能夠去學習聖人是怎麼想像的。
所以,學佛陀的經典就是學佛陀遇到事情的時候,當外道罵祂的時候,當外道刺激佛陀的時候,佛陀祂是怎麼想的?祂怎麼想這件事情的?所以,我們講佛陀住世,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佛陀的思考模式是什麼?祂為什麼成為佛陀?祂有正確的思考嘛。但想蘊有一個問題,它是生滅的,它想完就沒了。
最可怕的告訴大家:行蘊,這個是我們最嚴重的。行蘊是想像想久成性,就是講習性,就是你的行蘊。想蘊是一種造作,但是它想久以後,這個想蘊結束以後,它轉成行蘊。行蘊是很多很多想像的累積,就是你的習性,等流習慣。
你習慣性的思考就是行蘊,也正是它在主導我們的生命,但是它是怎麼來的?它是想蘊而來的。行蘊本身沒有調整自我的力量。所以,當行蘊錯的時候,你也要靠想像來修正它。行蘊是想蘊的數數造作留下的一種功能,強大的功能。
那麼識蘊就是把前面的功能全部保存下來,識它沒有造業功能,它只負責保存。

生命的主導者是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模式!
我們現在有兩個問題要注意,第一個先檢查自己的行蘊。你活了這麼多年,到底你的等流性在十法界裡面,你是屬於哪一個?稍微對一下,先把行蘊找出來。第二個用想蘊來調整行蘊。就做兩件事情,先了解自己,你大部分的思考模式,你習慣性的思考模式,你的心跟外界接觸的時候,假設都沒有對治,你第一個念頭習慣性會起什麼念頭?第一個念頭。行蘊當然你可以調整,用你的《楞嚴經》的想,用《法華經》的思想,來調整這個行蘊,慢慢地調。
我們一般人都很難像六祖大師一下子頓悟,這個車子轉一百八十度,我們先慢慢調。一個人只要了解自己,然後有正確的方法,你就有救,即便每天調整一度,都沒關系,至少你在進步當中;只要你知道用功的方法,知道你的修行的關鍵在哪裡。
人最怕就是什麼都不知道,一天過一天,這最可怕;你只要知道了,你只要開始努力了,你就有希望。因為你今天比昨天好,你充滿了潛力嘛。你現在不夠好,但是你的未來有無量的可能性。
修行最怕就是說你到現在還沒有上路,你根本不知道你的問題出在哪裡,你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來調整它就糟了!你昨天跟今天差不多,不是差不多,可能更糟糕,因為你不調整,它會相續,它會等流性;你習慣性起什麼,你如果不調整,種子起現行,你這個滾雪球越來越大。如果你不調整它,你往那個道路越走越厲害。
所以我們再重復一次,生命的主導者是我們習慣性的思考模式,習慣性的。你習慣性起善念,你已經走上人天果報,如果你突然間死亡,你一定到人天去;如果你習慣性起惡念,你已經走上了三惡道的果報,你要小心;如果你習慣性是出離心的,你已經走上了二乘的涅槃的偏空的跑道;如果你習慣性生起淨土的思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不管什麼時候死亡,你一定往生。
當然在死亡到來之前,你都有調整的空間。所以你要先知道,修行要先找到自己的生命的傾向,你現在那個足球已經往哪個方向跑了?當然你中間你還可以補一腳,但是你要先找到你一生當中,你的等流習性是往哪一道跑,要先第一知道,然後找佛法裡面相關的法,來對治調整它。
從佛法的角度,當然我們往下看,色蘊是苦樂參雜,這部分安樂解脫,色蘊是由業力來主導的。如果你剛開始覺得病痛很多,障礙很大,佛法是有道前基礎的,在調整心念之前,你可以拜懺消業障、你可以放蒙山超度冤親債主、你可以做慈善事業、你可以把你的生命先調整在安樂解脫這一點,可以身安道隆,所以你剛開始偏重業力的修學,可以理解。
我修行要靠這個身體的工具,我把車子功能先調整一下,對不對?它變成一個法器。所以剛開始先調整色蘊,可以理解;但是你上路以後,開始要注意智慧的觀照,當然智慧觀照很多了,你是屬於那種邪惡的,你就用善念來對治;有些人他是屬於比較偏空的,有些人真的偏空,尤其出家眾很多,他就是習慣性,他也不起善念也不起惡念,什麼都沒有,無念也不好。
你要無住但要生心,但這種人要出來不容易,要大善知識,因為一個人一旦偏空以後,你要改變他很困難的,因為他著「有」的時候,他們會自己知道痛苦,但偏空要轉成菩提心這一塊比較困難,比較困難。
那也就是說,佛法有很多很多的方法,你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拿去試一試吧!人生有限,所以你要知道你可以分階段,我現階段需要什麼養分?我需要什麼法來進來調整我?所以智慧的觀照就是調整你的心,調整你的習慣性思考最後目標菩提心。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菩提心修學述要》06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你現在修了很多法門,法門不能保證你是不是成功,因為它是工具,關鍵在於你那個心的調整。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 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的! 也就是說,從佛法的角度,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的。最後的關鍵就是你一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另外,你隔壁的人他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兩個人死亡的時候,到底這兩個人要去哪裡?就是最後你造了很多事情留下的那個心念的痕跡,最後那個功能。
淨界法師 宣講 《菩提心修學述要》要義 我們這個地方總共有六大科,將述此義,大科分六。 首先,第一個我們先看生命的主導者。 為什麼有些人會墮三惡道?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生天?為什麼有些人到極樂世界去?事出必有因,我們生命到底是誰在主導我們?是我們的業力嗎?還是我們的思想呢? 所爭只一念間!
《菩提心修學述要》02 目標是成佛,我們的種性非常的重要! 所以當我們的目標是成佛的時候,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種性,就是說你現在的目標想要種一個蘋果,當然你要找很多肥料,但這都是枝末,這個加行的對治都是枝末,重點是你要得到蘋果,你要先找到蘋果的種子,葡萄的種子是種不出蘋果。
菩提心修學述要01 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仰仗一份的信仰,信心,我們是先偏重在業力的修學,所謂的事修,比方說你會去拜懺,拜八十八佛,大悲懺;比方說,我們會去持咒,乃至於做慈善事業。我們剛開始,總是希望我們身口意的罪業慢慢的減少,我們的善業慢慢的增長,所以我們剛開始先調整我們生命中的業力,剛開始是這樣。
《菩提心修學述要》06 上淨下界法師 宣講於洛杉磯淨宗學會 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我們看最後的總結,故曰:「一切法正,一切法邪!」 你現在修了很多法門,法門不能保證你是不是成功,因為它是工具,關鍵在於你那個心的調整。
菩提心修學述要 淨界法師 宣講 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的! 也就是說,從佛法的角度,一個人生命的結果是看臨終心念的。最後的關鍵就是你一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另外,你隔壁的人他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兩個人死亡的時候,到底這兩個人要去哪裡?就是最後你造了很多事情留下的那個心念的痕跡,最後那個功能。
淨界法師 宣講 《菩提心修學述要》要義 我們這個地方總共有六大科,將述此義,大科分六。 首先,第一個我們先看生命的主導者。 為什麼有些人會墮三惡道?為什麼有些人可以生天?為什麼有些人到極樂世界去?事出必有因,我們生命到底是誰在主導我們?是我們的業力嗎?還是我們的思想呢? 所爭只一念間!
《菩提心修學述要》02 目標是成佛,我們的種性非常的重要! 所以當我們的目標是成佛的時候,我們要考慮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種性,就是說你現在的目標想要種一個蘋果,當然你要找很多肥料,但這都是枝末,這個加行的對治都是枝末,重點是你要得到蘋果,你要先找到蘋果的種子,葡萄的種子是種不出蘋果。
菩提心修學述要01 我們剛開始修學佛法,仰仗一份的信仰,信心,我們是先偏重在業力的修學,所謂的事修,比方說你會去拜懺,拜八十八佛,大悲懺;比方說,我們會去持咒,乃至於做慈善事業。我們剛開始,總是希望我們身口意的罪業慢慢的減少,我們的善業慢慢的增長,所以我們剛開始先調整我們生命中的業力,剛開始是這樣。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講到了”覺性”這是我們學習命理要有的觀念 ,每一個命盤當中都有一個覺性,不管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 ,在西方的聖經裡說 : 啟初神創在世界 ,人是用神的樣子去創造的 ,在東方說無極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掛 ,宇宙中所有衍生而出的東西 都存在一個”道” 道在宇宙的萬有裡面 , 每件事情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在修行過程中面對健康渴望的掙扎,尤其是身體氣血阻塞與心病的相互影響。作者反思內觀經驗,提出健康的意象能幫助釋放執著、妄想及緊張。通過將佛的意象融入心身,能夠在修行中維持平靜與喜悅,強調正確的心態對於身心調理的重要性。這篇文章提倡藉由認識自性是佛,來達成全然健康與自在的生活。
Thumbnail
「彼,云何,世尊!菩薩乘發行,住應?云何修行應?云何心降伏應?」
Thumbnail
「是心作佛」,你想佛,就是你這個心在作佛。你這個心本身,「是心」,這個心就「是佛」。所以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從你心的想念裏頭就産生了。我們這起心在念佛,我們念念之間念佛,這就是「是心在作佛」,你在修。你作佛的心就本來是佛嘛,這我們自己就是「妙明真心」,就是「佛心」,就是「法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Thumbnail
願此三十二拜文,久住於世,令有緣眾生,深信受持,正念念佛。 【一心觀禮,佛由心生,心隨佛現,心外無境,全佛是心,境外無心,全他即自,洪名正彰自性,淨土方顯唯心,感應道交,呼應同時,十萬億程,去此不遠,心作心是,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Thumbnail
※經文: 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導讀: 【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為何有過去、現在和未來?凡夫心行之處,住色聲香味觸法
Thumbnail
講到了”覺性”這是我們學習命理要有的觀念 ,每一個命盤當中都有一個覺性,不管在東方或西方的文化 ,在西方的聖經裡說 : 啟初神創在世界 ,人是用神的樣子去創造的 ,在東方說無極而太極生兩儀生四象生八掛 ,宇宙中所有衍生而出的東西 都存在一個”道” 道在宇宙的萬有裡面 , 每件事情
Thumbnail
我在之前文章中說過,《楞嚴經》中說:純想即飛,純情即墮,情多想少要墮入三惡道,而人道則是處在情想平衡的狀態。 因此,一旦你此生大部分時間都處於情多想少的狀態,來世必墮入三惡道,根據你的惡業報,重則投生地獄道,輕則投生畜牲道。 相對的,你此生大部分時間處於情少想多的狀態,甚至能在禪定中進入純想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