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念佛陀的九種德行—人天導師 19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觸),追求終極目標——涅槃,所以稱為人天導師。
分辨名色
以定為基礎,佛陀教導能受教的眾生去辨別世俗諦和究竟諦。眾生執著的〈我〉屬於世俗諦,它可以被分解為色、受、想、行、識五蘊。
五蘊裡的色是色法,受、想、行、識是名法。名法有辨認的能力,色法沒有此能力,它成為名法辨認的目標。禪修者有必要分辨名與色。然後辨認所謂的〈人〉〈我〉只是五蘊之組合,除了色、受、想、行、識,在這之內或背後,並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存在
【探索因緣法
過後,佛陀繼續讓禪修者探索五蘊生起的因緣。今世五蘊之果報身不是無端生起,也非萬能之神所造,而是因過去世的無明、愛、取、行及業五個因造成的。如果煩惱不斷,今世的無明、愛、取、行與業將產生未來的五蘊果報身。
在十二緣起支(paṭiccasamuppāda)中,過去的無明、愛、取構成煩惱輪轉(kilesavatta); 行與業構成業輪轉(kammavatta),今世的五蘊或識、名色、六入、觸與受構成果報輪轉(vipākavatta)。
過去因為對四聖諦無明,特別是對苦諦——五取蘊之苦,和集諦——痛苦的根源的無知,眾生沉溺於五官的享受,並且強烈執著於生命(煩惱輪轉),導致他們造作善業與惡業(業輪轉)。所造之業一旦成熟,人們隨業投生於相關的生存地,就如我們造下的善業導致我們出生為人一般。
隨著生命的生起,就有識、名色六入(眼,耳,鼻,舌,身和意),有六入就會有接觸,有接觸就會有種種感受。因此識、名色、六入、觸和感受構成果報輪轉
今生由於無明貪愛仍然根盤心中(煩惱輪轉),人們又繼續造作善和惡業(業輪轉),在生命流留下了業力,導致下一世的投生(果報輪轉)。這三輪就這樣沒有止盡地輪轉下去。可見生命的輪迴是有其因緣的。
瞭解世間一切為因緣法,
即此生故彼生,
緣於無明,行生起;緣於行,識生起;
緣於識,名色生起......此滅故彼滅,
因為無明滅,所以行滅;
因為行滅,所以識滅;
因為識滅,所以名色滅......
禪修者越度了關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疑惑。能夠辨識因果互相牽引的能力,即稱為緣攝受智(Paccaya pariggaha ñāṕa)
【通過觀禪徹見無常、苦、無我 】
隨後,佛陀教導禪修者以智慧來辯認五蘊,「這不是我的(苦隨觀、這不是我(無常隨觀)」、「不是我的自我(無我隨觀)。」五蘊名色的不斷生滅是無常;不斷受生滅壓迫是苦;不受控制,因緣所生,沒有一個永恆的實體是無我。
無論是過去世、現在世或未來世,內在與外在的所有名色法,都是無常、苦、無我的。
當一再的觀名色的無常、苦、無我時,觀智將變得敏銳,禪修者就不再注意名色的生起,只見到它們不斷地消失與壞滅。禪修者對這些不斷壞滅的名色法生起怖畏,覺知一切行法都是不圓滿的,充滿過患,於是開始對它們感到厭離。
如用竹簍抓魚的漁夫,習慣把手伸進簍口中,以探知魚兒有沒有入簍。如果手碰到魚兒,漁夫會高興的從簍中把魚兒抓出。這次,當他的手碰到滑溜的物體,便從簍中把它抓出,看到抓到的動物頸項有三條斑紋,他知道這是有危險、極毒的水蛇,如果處理不好而被反咬一口,有可能會被置於死地。
漁夫因此不再感到高興,反而害怕極了。對這毒蛇感到厭惡,很想擺脫它。於是他抓緊水蛇,在其頭上打旋三次,並用最大的力氣把它丟到最遠的地方,然後趕緊跑到高地去。唯有這樣,他才會覺得安全與自在。
善戒尼師 — 個人簡介
👉 點擊查看:善戒尼師簡介
善戒尼師 — 書籍
👉 點擊查看:書籍結緣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分法身)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
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所以說佛陀「無上」。 【佛陀
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世間解 佛陀對世間有徹底的認識,所以稱為世間解。 凡是世間一切生命的精神與物質,他都瞭若指掌。 佛陀認為,關注世界的起源或終結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他通過智慧,發現真理是隱藏在眾生的身心裡。 有一日,若希達薩(Rohitassa)天子問佛陀說:「是否可能通過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味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人天導師 Satthā Deva Manussānaṃ 佛陀是能帶領諸天神與諸人類度脫生死諸險難的導師。他以現世、來世的人天快樂和究竟解脫等,種種適宜的方式來教導人類、天神以及梵天神,令他們捨棄易使人沉淪的五慾(色、聲、香、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分法身)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
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所以說佛陀「無上」。 【佛陀
原創–善戒法師–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世間解 佛陀對世間有徹底的認識,所以稱為世間解。 凡是世間一切生命的精神與物質,他都瞭若指掌。 佛陀認為,關注世界的起源或終結其實是沒有意義的。 他通過智慧,發現真理是隱藏在眾生的身心裡。 有一日,若希達薩(Rohitassa)天子問佛陀說:「是否可能通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由於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而造了業──身口意的業,而感得三界業報身,再來三界輪迴,就在三界裡面一個牢籠換另外一個牢籠,不斷地在三界輪轉。 所以我們必須斷除貪瞋癡等煩惱,去除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不再造有漏業,才不會感得業報身來三界輪迴;唯有這樣,那才是真正的解脫。
Thumbnail
人不斷輪迴轉世,投生與哪一道呢?都有可能,你行善持戒就往三善道,造多惡就往三惡道⋯ 天人  天人(梵語:देव,Deva),又稱天眾、天部、天神,音譯為提婆,指佛教中住於諸天界之有情。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們常說的神仙、天仙,他們是長生不死的嗎?如果不是,壽命又是多長呢?我們常說的三界,是欲界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善導師-五部九卷 (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一致的根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菩薩為調伏自己的煩惱習氣,求菩薩道時會要求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目標而發願,「自行願」的「自」表示自己,「行」表示行動、修行,「願」表示誓願或目標,因此可理解為「自己發願並實行的誓願」,以期達到心靈和行為上的進步與提升,圓滿自身的智慧。
「所緣境」就是「方法」,譬如念佛的人,佛號就是所緣境;參話頭的人,話頭就是所緣境;數息的人,數數就是所緣境;修不淨觀的人,不淨的境,即不淨的身體,就是所緣境。緣一境,然後繼續不斷地修,這與《佛遺教經》的「制之一處,無事不辦」完全相同;也就是心繫於一境,就能夠入定,入定而能夠產生三昧,從三昧而得智慧。
由於煩惱──有貪瞋癡的煩惱,而造了業──身口意的業,而感得三界業報身,再來三界輪迴,就在三界裡面一個牢籠換另外一個牢籠,不斷地在三界輪轉。 所以我們必須斷除貪瞋癡等煩惱,去除對色、受、想、行、識的執著,不再造有漏業,才不會感得業報身來三界輪迴;唯有這樣,那才是真正的解脫。
Thumbnail
人不斷輪迴轉世,投生與哪一道呢?都有可能,你行善持戒就往三善道,造多惡就往三惡道⋯ 天人  天人(梵語:देव,Deva),又稱天眾、天部、天神,音譯為提婆,指佛教中住於諸天界之有情。 佛教中的天人,就是我們常說的神仙、天仙,他們是長生不死的嗎?如果不是,壽命又是多長呢?我們常說的三界,是欲界
Thumbnail
善導大師-念佛與懺悔(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
Thumbnail
出離三界六道的輪迴就是「解脫道」。佛法才講解脫道,所以修學佛法最高指導原則:要尋求無上的解脫境界。大家接觸佛法都知道,「佛」是所有解脫境界(十法界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境界;再來是「菩薩」法界;再「聲聞」、「緣覺」兩種聖人的法界。
善導師-五部九卷 (象山慶24.3.12)    善導的教學理論,以《觀無量壽經》為主;此經以阿闍世王與提婆達多的五逆惡行為緣,而發起韋提希夫人厭穢欣淨,求見彌陀、求生西方的「定散」十六觀,最後以救度下品罪人,教令稱名往生為結穴;善導《觀經四帖疏》以此確定彌陀之「弘願」念佛,為(淨土)三經一致的根
Thumbnail
我們的一切感覺愛恨情仇都不是真的,我佛曾經入世示現也不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