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以身作則

2021/07/04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時間:民國八十五年十月十三日(農曆九月初二)
地點:淨律寺客堂
你們現在注意聽,有一句話是最普通的常識,也是最得利的,就是「以身作則」。這意思是從自身做起,作為別人的榜樣。我們要知道外在的行為表現,皆由意業所推動的;而「意」這個字,就字形來看,字的上面是個「立」字,即「立」在每日的心如何作則?重點在於「心」,若無「心」,身作何用?所以「以身作則」,就是要有真心。你們誰解釋看看!
學員答:
阿彌陀佛!「以身作則」是每一件事情都要自己先去做。院長!「以身作則」弟子有時會講卻做不到,雖然明明知道該怎麼做,就是做不到,所以弟子覺得很困難。例如上課之後,教務主任會逐一請學生起來回答,剛才所聽的這一段內容,大概在講什麼?其實弟子是聽懂的,也了解該段文的內容大意,但教務主任在問我的時候,我依然回答:「聽不懂」。因為弟子認為,雖然聽懂了卻做不到,所以內心感到很難過。
院長開示:
你這樣很矛盾,這還是犯戒。你聽懂,就應當回答聽懂。若自己根性遲鈍,對上課的內容雖然聽懂,道理也明白,但是不知道如何將所領悟的真理,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才可以回答:「聽不懂」;但這並不能說法師講得不圓滿,否則你就變成執著,害了自己,使自己退步,也產生自卑,看不起自己。再者,你不能因為做不到就回答「聽不懂」。因為這樣會引起別人起心動念。
譬如講師問:「聽得懂嗎?」你回答:「聽不懂。」如果真的「聽不懂」,那你怎麼還坐在那裡?你應該趕快去請益,或是看有什麼辦法可以讓自己理解,所以這道理你自己要去明白。
依常理,你應該回答:「學生是聽懂,但沒有智慧思惟反應出來,希望法師慈悲教導,學生會精進努力。」這樣我們可以安慰自己,又可以增上無上的法緣。因為我們經常講話都很簡略,太簡略無法讓他人確切了解,我們想表達的含意,無形中也是斷自己的路。
所以,我們的心若要廣大,就要開顯真心,意思就是處處能,思惟別人的立場,這樣師徒之間、師生之間,或人與人之間才能圓滿,這樣才是智慧。不然,每次都以世間法說:「我的程度就只有這樣而已」!像這種情形,以世俗話叫作「孤僻性」,以法語稱作「沒有開顯」。
學員問:
院長!像這一句「以身作則」,是否是講我們的意識,要轉為淨智才能「最上得利」,這樣我們才有辦法思惟其甚深義理。「以身作則」是一句最普通的常識,也是最上得利。所以「以身作則」,是現在一般人最常應用。假使用心意識的「意」字直接講的話,就是把「意」字分開解說,這樣的思惟不知對嗎?敬請院長慈悲指示!
院長開示:
你若已是佛的境界,就會將「轉識成智」,所以「無所不覺,無所不利」,什麼事情都是很清楚,知道所有事物的存在、發生,都是很有利益的。因佛不論是口説法或心作意,都是最上乘;有如儒家講「以身作則」。若就我們的身心清淨有智慧來說,我們還沒有辦法,像佛的淨智功德,達到最圓滿,即使如此,我們也是要發心,天天為常住,為一切諸上善人服務。
明末清初高僧,蕅益大師曾於所著《靈峰宗論》卷四之一,示「念佛法門」一文中說: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復起貪瞋癡,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計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間斷夾雜,即大精進。真能念佛,不復妄想馳逐,即大禪定。真能念佛,不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這是以一個有智慧的人來說,若是沒有智慧,難免會落入以盲牽盲。今天聽人說修禪好就去學禪,明天講密宗好,又跟著去學密宗了,這樣朝秦暮楚的,猶如壁上草,雖然有根也沒辦法生存下去。我們從蕅益大師的著作中,就可以獲得詳細的開導了。
念佛,為什麼能成佛?我們明白,這六度萬行是菩薩修學的德目,行菩薩道就是要修這六種波羅蜜,才能達到菩薩的境界。蕅祖說:「念一句彌陀具足六度萬行」,這是什麼原因?其中的道理,各位要好好地思惟一下!現在還有沒有問題?
學員問
院長!我們每天清晨三點半起床到晚上養息,這當中要上課,又五堂功課及出坡工作,還有個人執事等,一天的時間下來,感覺生活很緊湊,弟子不知要如何善用零碎的五分鐘或十分鐘的時間用功!
加上現在受戒回來,戒法上有很多地方要研究、要弄清楚,而且行門念佛、禮佛都要下功夫,但是現在都還沒有找到一個比較有次第的修學方向,所以事情一來,心就不自在,妄想開始紛飛。
院長問:
事情?是什麼事情?
學員答:
是沒有什麼大事情,就是比較沒有定力。
院長開示:
你要去認識「肯定」,現在我們是在趕經懺?還是在護持常住?我們常住現在正在建設中,所以我們就要好好地思惟一下這個問題。今天能夠出家,又能遇到常住在建設,我們就是有大福報。
尤其最大的福報是我們能夠有機會參與,並將身心全部地奉獻出來,這就是我們的福報,所以為建設道場而忙碌,應該都沒有關係吧!除非你整天在打妄想、起分別心,心都在跑來跑去,不然每天修習五堂功課,又聽課,我們的心一定是沉浸在法裡,心能轉動法喜。
那中午就不會想休息,可利用中午休息的時間來念佛拜佛,經行繞佛,因為法的攝受,這樣的精進是很正常的,又中午時間坐下來比較會昏沉,我們若養成昏沉的習氣,對修行是不利的,所以中午不休息,到了晚上安板熄燈,就很容易入睡了。
我們要明白,一天睡眠大約三小時就夠了,若能真心用功,心靜下來就不會貪睡,又因為心寂靜安住,就會有更多時間用功了。你若能夠這樣精進用功,那麼佛就不會說財、色、名、食、睡,五欲是地獄五條根了。我們只要身心輕安,體內三百六十骨節的氣脈都流通,八萬四千毛細孔都暢開,不只是易得禪定,連身體都會散發出香氣的。
學員問:
弟子很重睡眠,不知該怎麼辦?
院長開示:
重睡眠,那就要磨練。看是要打香板,還是再想想其他辦法?以前煮雲法師在打佛七,學員早齋後,就排隊恭請老法師消業障,老法師只許打三下,他們都要求老法師慈悲,賜給他們香板十下。(
因為打佛七的人多,所以老法師說:「沒有辦法,每個人打三下就很多了。」因為打香板不是輕輕點一下,而是要打到令人有感覺,況且要打下去也要使力的。力使下去的時候,還是要放輕鬆,讓他的氣脈通過去,這樣才能消業。因為使力之後,放輕鬆下來,他的氣就通過去了。
我們要知道打香板就是有這個作用,所以我們要了解,打香板的意義是什麼?一般人不知道打香板有什麼作用,所以有人說:「被師父打香板很沒有面子」。像這種人根本不知道,打香板的意義和作用在哪裏!
或許有人認為打香板,就是因為業障重。我們若真正要了生死,就要真正了解了生死的道理,要從無理中教他道理,雖然在你的想法裡,認為這樣才叫道理,其實這都是無理的。
因為佛法是平等無二、無二分,所以不講世間法的理由,只有「依教奉行」,惟有這樣才能破除我執,真正達到解脫。你若真要提出你的大悲願心,就想無論做什麼事,我都沒有理由,絕對沒有任何理由,只有「依教奉行」,這樣「無常」就拿你沒辦法了。
佛陀曾說:「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苦、空、無我的。」我們要斷世間一切生死業,就只有「依教奉行」。能「依教奉行」,就不會犯戒,不犯戒就清淨,清淨就是真實。
譬如我問你一句話:「精的吃憨的,憨的吃天吃地(台語)。」這樣你是要當「精的」(聰明的),還是要當不知計較的「憨的」?你若選擇當精明的,能有幾個憨的人讓你吃?又譬如「精的」,再碰到另一個「精的」,那就真的「諍」(台語:鬥爭)不完了。
你若是「憨的」,那你就能吃天吃地,天地有多寬,你的量就有多大,這一點自己要去明白,你若不明白,那就真的「精的」跟「精的」,就要「諍」了。像你們這樣心不安,說沒有鬥爭,那怎麼可能呢?再回過頭來說,你想,「精的」要吃「憨的」,天底下能有幾個「憨的」讓他吃?何況吃「憨的」,這以後又變成一種習氣,處處貪小便宜,養成侵佔別人的心態,最後只有害死自己而已。
一旦有了這樣的習氣,就常會有不願的心與比較的心,並且常會計較,比如說為常住建設付出,心裡會想,自己沒有時間用功是吃大虧的。這是因為你不知道為常住、為大眾付出的作用,所以不能「將身心奉獻給常住,性命交給護法龍天」,才會起煩惱心。你若知道為常住建設付出有大福報,你怎麼會起心動念,計較利益得失而生大苦惱呢?對不對?
學員答:
對。
院長開示:
對,就好了。自古以來,世間人就有一些俚語流傳,我們現在一般人都不會去使用它。雖然世間人常在懷念長輩、父母的教育,但是從他出生到長大,對父母、長輩教育他的苦心,根本不知道,所以對平常一句俚語:「精仔吃憨仔,憨仔吃天吃地」的意思,都不知道,也不能領會。
譬如兄弟分財產「精的」會計較,要分到比較好的、有價值的田地;位在砂石路邊的部份,因車子往來灰塵油煙很多,農作物收成不好的田地就分給「憨的」。「憨的」因被分到路邊的田地,所以每年辛勤耕作的儲糧都不夠一年家庭吃用。等到有一天,政府拓寬道路發展交通,路邊用地的價錢反而變得比較好了。
若以現在這個時代,交通發展靠路邊的田地價值高了,那「精的」又要爭取重分路邊田地。
精的」因爭取又被分到路邊田地,將土地以高價賣出致大富,所以生活享用榮華富貴。
憨的」,就呆呆的安份在那,交通不便的中間田地耕作,生活沒有養成什麼不好的習氣。
精的」,雖然賣地致富,生活水準提高,講求物質享受,不久錢花完了,不好的習氣也養成了,人生反而不知怎麼走下去。
院長開示:
對啦!如淨某師說的:「師父!您現在都無罣礙。您現在煮東西,不管怎麼煮,都是甘露味。」其實從出家到現在,我不曾出去買過菜,我煮飯都是手邊有什麼就煮什麼。
像現在淨某師種菜,都種到來不及我煮,他今天摘回來的菜,明早我就煮完了。他不會起煩惱,也不會計較說:「我種得很辛苦,都沒有看到煮出什麼菜來?」我們要知道,凡事都要向內觀照,不要向外尋找計較。
像我當典座的話,我是向內觀照,先看看大寮庫房裡面的東西,若有需要清理的,就先拿出來處理。例如醬菜類或鹹菜類、菜乾等,看看可以怎麼處理就先處理掉,而且煮得讓大眾吃得歡喜,這才是真功夫。
不像現在有的人當典座,就計劃要出去買什麼菜回來煮,像這樣做就不是功夫。這就是著重在形與色。修行若執著外在的形形色色,都說是在學習生死門,但這樣執著,哪有辦法斷生死、出輪迴?
學員問:
請示院長,什麼是煩惱轉菩提?
院長開示:
佛陀說:我們每個人都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而我們的智慧,都是在遇到事情,發生很大困難的時候,所生出來的。所以要明白這個道理,也要去探討、摸索其中的真義,凡事都要自己親自去做,親自去體驗,才能開顯我們本具的如來智慧。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再怎麼跟你講,你若不肯親自去做,就沒有辦法真正體會,那你本具的真實智慧,也就沒有因緣開顯。
雖然同住在一處,但這個因緣也很難遇到,大家就當作是耳邊風聽聽而已。所謂「聽」,你們是否能真正體會、了解呢?你們每個人都有兩個耳朶互相對稱,右邊的耳朶通到左邊的耳朶,然後從這邊耳朶聽進去,很快地又從那邊耳朶跑出去,所以只是聽聽而已,這樣你們清楚嗎?
世間一切,都是幻化,都是因緣,所以說「精的吃憨的,憨的吃天吃地。」這句話的道理是講不完的,你們自己要去明白,要去了解。好!阿彌陀佛!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鋼骨佛心
鋼骨佛心
苦志勞筋骨,大任乃克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