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釀影評|《被偷走的童年》:悲劇是一場由童趣包裝的遊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在《被偷走的童年》(When Hitler Stole Pink Rabbit, 2019)的結尾,十歲的小女孩安娜在與自己相差三歲的哥哥、以及基於政治立場和猶太人身分而被希特勒「懸賞人頭」的父親與擔任歌劇女伶的母親一起前往──或者更精確地說,是「逃往」──英國的輪船上,面對哥哥對於他們必須再次適應全新的文化、語言與環境的怨言,她如此回應道:「就算要從頭開始,那也沒有關係,因為我一定可以的(weil ich das schaffe)」。
在此,讓我們回溯《被偷走的童年》中的時代背景:最初,安娜的父親阿圖爾患上了嚴重的流感,而此時距離 1933 年三月的國會選舉(Reichstagswahl)僅剩十日。阿圖爾深知,若納粹於十日後的大選贏得了過半數的選票,將會對自己多次於報紙上發表批判納粹與希特勒的文章採取報復──而這也正是人們所理解的,納粹清洗政治異議份子的第一步。藉著重病的理由,阿圖爾趕在大選前離開柏林,動身前往瑞士。這對照到安娜在結局所表現出的極度樂觀,我們便會差點忘記安娜一家人最初踏上逃亡的目的,是阿圖爾意識到納粹「報復」他們批判希特勒的政治立場,以及他自己和家人的猶太身份,將會是清除異議份子第一波行動的對象──而忘記這樣的逃亡理由,甚至是遺忘種族屠殺的恐怖之處,相當大的部分便是安娜樂觀的態度以及本片從她的「兒童視角」出發所致。
我是難民,但難民是什麼?
國會選舉前的離開,也正是安娜一家人「逃亡」的開始。自此開始逾十年間,安娜一家先後輾轉前往瑞士,再到法國,再來到英國──對安娜而言,或許值得慶幸的是,她的童年並沒有在面臨戰事的家鄉,逐步被限縮生活空間、剝奪基本權利與自由,最終被送入集中營的命運裡度過,和甚至以此終結。就事實的角度而言,她所面臨的是基於父親的工作、自己的血緣而不斷到達,再不斷離去,最終不得不離開歐亞大陸──這也是安娜所賦予自己的身份:「難民」(Flüchtlinge)與「無家可歸」(heimlos)。
然而,對於安娜自始至終所抱持的,一種與樂觀主義相去不遠的童真,我們必須保持懷疑的態度。基於安娜一家在戰爭尚未開始前便踏上了逃亡一途,納粹與希特勒對於安娜的意義,並非集體層面的,而是僅停留在個人情感的層面:安娜來到瑞士一段時間後,一日在阿爾卑斯山上的校外教學時,老師對安娜說道:「我看見妳父親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起初,安娜對此表達了興奮之情:「真的嗎?終於有媒體願意買爸爸的文章了!」顯然,安娜與自己的家人對他們時常無法溫飽的生活困境有所感觸──,可是,老師接著說道,「希特勒在德國境內以一千馬克懸賞妳父親的人頭」──話落,安娜的臉隨即垮了下來。
但是,這個「人頭懸賞」的威脅,似乎對安娜並沒有任何特殊的意義──除了這個被懸賞的人是自己的父親之外,這似乎僅是一個納粹可能將父親從自己身邊奪走的威脅與警告而已,並不包含希特勒的種族主義(Rassismus)、民族主義(Nationalismus)思想,以及對亞利安民族神話確實存在的相信,進而將它付諸實現的瘋狂。如同紀傑克所言:
納粹是一種實際存在的障礙,但問題是,為什麼他們是實際的障礙呢?因為他們被某種虛幻的世界支持著。(紀傑克,2008,頁 82)
對紀傑克而言,納粹對猶太人採取的「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無庸置疑地是種頗具威脅性的瘋狂;只是,這個瘋狂並非指納粹在集中營或醫院裡施加於人體之上的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過程──與其說是瘋狂,基於納粹對於純粹人種、也就是完美的人種的渴望,雖我們將之命名為「去人性化」,然其過程無疑更接近一種熱情的、窒息式的恐怖行為──,而是指納粹將德意志帝國的神話視為永恆不變、確實存在的真理,甚至意圖透過大規模的行動將之付諸實現。
總結而言,納粹的恐怖之處並非完全指向他們的所作所為,而是迫使他們、要求他們採取行動的某種不存在,卻支持著他們的幻象,而且他們將之視為現實。這種針對少數民族、尤其是猶太民族的恐怖,在安娜的純真無邪的世界裡,簡化成一種純粹的「討厭」,一如許多人於兒時經歷的「你不分享玩具給我,我討厭你,我要告訴老師」,是尚未、或永遠不會形成具體憎恨行為的無傷大雅的情緒;也如同安娜初到瑞士時,因不懂瑞士「男女有別」的文化習慣,在男同學面前翻跟斗,而被女生鄙視和嘲笑,或是被男同學以「喜歡」之名丟石頭。
可疑的是,不論丟石頭的行為是否基於瑞士人固有的文化與傳統,這個行為看在我們眼裡都是相當冒犯的,且對安娜與其家人富有針對性。然安娜卻不曾對於這個「喜歡」的解釋有所懷疑,遑論將瑞士同齡小孩對自己的嘲諷與鄙夷視為「敵意」。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627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知識是種力量。當黑人有了知識,便改變以往黑人是種弱勢的概念。而黑豹是非洲沙漠的勇猛動物,為了找尋一種象徵「黑人的機智驍勇」,「黑豹」的象徵油然而生,將黑人重新詮釋為:雖然膚色深黑,卻不是弱者,而是聰穎善戰的鬥士。黑豹黨與黑豹出生於同年,有其歷史成因。
阿依達所執行的救援行動,看似是在抵抗塞爾維亞入侵,以及對抗拒絕自己家人的聯合國軍隊──總體而言,皆是在對抗兩者施加於自身的去人性化。然實際上,自阿依達開始為聯合國軍隊進行翻譯,或是自阿依達央求少校以丈夫成為談判代表,作為交換家人進入基地的條件開始,阿依達便屬於聯合國,屬於進行消極去人性化的西方國家⋯
在安娜的認知裡,死亡是一種「不在」與「不再」:前者意味著當下在場的缺席,後者則是先前所說之有關「過去」的時間狀態。死亡並不是士兵生前所流下的鮮血,而是士兵的「不在」與「不再」;而安娜沒有認定姊姊死了,亦是因為她仍看見姊姊躺在那裡,直到她折回房間看見姊姊不見時,死亡才暫時被安娜所理解。
也許,《哥吉拉大戰金剛》是記取《哥吉拉:怪獸之王》票房滑鐵盧的教訓,而放下了成就磅礡史詩的野心,選擇用一種復古,但也相當討喜的科幻喜劇風格。無論是地心探險、還是卡通化的扁平人物形象,這些早已不再被當今大片青睞的元素,在《哥吉拉大戰金剛》裡都是最恰當的安排。
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父親》給出了無可比擬的經驗,即是,記憶原來是一幢密閉的牢籠。與記憶絕對為敵的,不是遺忘,而是虛假的記憶。如同記憶,虛假的記憶也能兀自繁殖增生,可只是它的依據是浮動的、甚至是空無的,它並非一套平行的秩序,而只是亂長但結實的柵欄,人被更深更絕望地圍困其中。
知識是種力量。當黑人有了知識,便改變以往黑人是種弱勢的概念。而黑豹是非洲沙漠的勇猛動物,為了找尋一種象徵「黑人的機智驍勇」,「黑豹」的象徵油然而生,將黑人重新詮釋為:雖然膚色深黑,卻不是弱者,而是聰穎善戰的鬥士。黑豹黨與黑豹出生於同年,有其歷史成因。
阿依達所執行的救援行動,看似是在抵抗塞爾維亞入侵,以及對抗拒絕自己家人的聯合國軍隊──總體而言,皆是在對抗兩者施加於自身的去人性化。然實際上,自阿依達開始為聯合國軍隊進行翻譯,或是自阿依達央求少校以丈夫成為談判代表,作為交換家人進入基地的條件開始,阿依達便屬於聯合國,屬於進行消極去人性化的西方國家⋯
在安娜的認知裡,死亡是一種「不在」與「不再」:前者意味著當下在場的缺席,後者則是先前所說之有關「過去」的時間狀態。死亡並不是士兵生前所流下的鮮血,而是士兵的「不在」與「不再」;而安娜沒有認定姊姊死了,亦是因為她仍看見姊姊躺在那裡,直到她折回房間看見姊姊不見時,死亡才暫時被安娜所理解。
也許,《哥吉拉大戰金剛》是記取《哥吉拉:怪獸之王》票房滑鐵盧的教訓,而放下了成就磅礡史詩的野心,選擇用一種復古,但也相當討喜的科幻喜劇風格。無論是地心探險、還是卡通化的扁平人物形象,這些早已不再被當今大片青睞的元素,在《哥吉拉大戰金剛》裡都是最恰當的安排。
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父親》給出了無可比擬的經驗,即是,記憶原來是一幢密閉的牢籠。與記憶絕對為敵的,不是遺忘,而是虛假的記憶。如同記憶,虛假的記憶也能兀自繁殖增生,可只是它的依據是浮動的、甚至是空無的,它並非一套平行的秩序,而只是亂長但結實的柵欄,人被更深更絕望地圍困其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整體來說,滿喜歡《兔嘲男孩》裡面用戲謔、天真的視角,來諷刺納粹的種種思想與行為,它讓我們能夠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時德國社會整體的氛圍與情緒;儘管上映時被批評把納粹德國娛樂化、不夠嚴肅看待,但個人認為這正是《兔嘲男孩》的精髓所在。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Thumbnail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Thumbnail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的經典,雖然設定在19世紀,但故事裡的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仍然觸動著現代讀者的心弦。 故事一開始,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見每個家庭獨特的不幸,也讓我們思考著現代社會中家庭的多樣性。 主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时期,生活在纳粹德国是种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从纳粹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汉斯·万宁格的视角来看一下。   希特勒青年团是纳粹掌控德国时的一个众多组织之一。这个组织的目标是让14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变得更加激进以及对希特勒保持狂热的忠诚。随时为纳粹政府做好全
Thumbnail
沒想到我手中翻閱的內容是一個年僅13歲的青春少女的日記。多令人心疼的安妮啊!其實不只安妮,所有的被扼殺的猶太人都是,種族滅絕的行為真的讓我非常難過與憤怒。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结束几年以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时,当时的一些德军战俘,被苏联红军释放以后,回到国内时,内心是什么感觉呢?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部比较早的电影《伯尔尼的奇迹》。这部电影里面讲述了一个战后德国家庭的故事,其军人父亲在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安妮·弗兰克的故事,安妮·弗兰克是一位勇敢的年轻女孩,记录了她在纳粹大屠杀期间躲藏的生活,作为生活在犹太占领区荷兰的犹太人,她面临着许多的难以想象的挑战和危险。从外表上看,安妮融入纳粹领导的德国社会似乎有一种可能性,但是也要对比一下当时的地点和情况。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
Thumbnail
整體來說,滿喜歡《兔嘲男孩》裡面用戲謔、天真的視角,來諷刺納粹的種種思想與行為,它讓我們能夠用另一個角度,去理解當時德國社會整體的氛圍與情緒;儘管上映時被批評把納粹德國娛樂化、不夠嚴肅看待,但個人認為這正是《兔嘲男孩》的精髓所在。
Thumbnail
《夢想集中營》是一部以納粹加害者視角呈現德軍在奧斯威辛集中營所進行暴行的電影。影片透過指揮官和家人的日常生活,引起觀眾對納粹心理歷程的深入反思。儘管電影並未呈現血腥場景,卻通過這種平靜的描寫讓觀眾感受到窒息的恐怖。此外,影片處理了視覺和聲音之間的不同感官刺激,進一步引起觀眾對暴力和創傷的思考。
Thumbnail
《漢娜鄂蘭─真理無懼》是一部描述猶太裔哲學家─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於1961年以《紐約客》雜誌撰稿人的身分,至耶路撒冷參與審判當年二戰時負責籌畫運送猶太人至死亡集中營,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的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鄂蘭曾於二戰時被送進法國的集
Thumbnail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爾斯泰的經典,雖然設定在19世紀,但故事裡的愛情、婚姻和家庭問題仍然觸動著現代讀者的心弦。 故事一開始,有一句經典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但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就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見每個家庭獨特的不幸,也讓我們思考著現代社會中家庭的多樣性。 主
Thumbnail
  朋友们好,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时期,生活在纳粹德国是种什么样的感觉?让我们从纳粹的希特勒青年团成员汉斯·万宁格的视角来看一下。   希特勒青年团是纳粹掌控德国时的一个众多组织之一。这个组织的目标是让14岁到18岁之间的青少年变得更加激进以及对希特勒保持狂热的忠诚。随时为纳粹政府做好全
Thumbnail
沒想到我手中翻閱的內容是一個年僅13歲的青春少女的日記。多令人心疼的安妮啊!其實不只安妮,所有的被扼殺的猶太人都是,種族滅絕的行為真的讓我非常難過與憤怒。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在二战结束几年以后,到了20世纪50年代时,当时的一些德军战俘,被苏联红军释放以后,回到国内时,内心是什么感觉呢?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我们可以先来了解一部比较早的电影《伯尔尼的奇迹》。这部电影里面讲述了一个战后德国家庭的故事,其军人父亲在
Thumbnail
  朋友们好,我们来谈一谈安妮·弗兰克的故事,安妮·弗兰克是一位勇敢的年轻女孩,记录了她在纳粹大屠杀期间躲藏的生活,作为生活在犹太占领区荷兰的犹太人,她面临着许多的难以想象的挑战和危险。从外表上看,安妮融入纳粹领导的德国社会似乎有一种可能性,但是也要对比一下当时的地点和情况。戴上你的金丝边框眼镜,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