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釀影評|《被偷走的童年》:悲劇是一場由童趣包裝的遊戲

更新於 2021/06/21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在《被偷走的童年》(When Hitler Stole Pink Rabbit, 2019)的結尾,十歲的小女孩安娜在與自己相差三歲的哥哥、以及基於政治立場和猶太人身分而被希特勒「懸賞人頭」的父親與擔任歌劇女伶的母親一起前往──或者更精確地說,是「逃往」──英國的輪船上,面對哥哥對於他們必須再次適應全新的文化、語言與環境的怨言,她如此回應道:「就算要從頭開始,那也沒有關係,因為我一定可以的(weil ich das schaffe)」。
在此,讓我們回溯《被偷走的童年》中的時代背景:最初,安娜的父親阿圖爾患上了嚴重的流感,而此時距離 1933 年三月的國會選舉(Reichstagswahl)僅剩十日。阿圖爾深知,若納粹於十日後的大選贏得了過半數的選票,將會對自己多次於報紙上發表批判納粹與希特勒的文章採取報復──而這也正是人們所理解的,納粹清洗政治異議份子的第一步。藉著重病的理由,阿圖爾趕在大選前離開柏林,動身前往瑞士。這對照到安娜在結局所表現出的極度樂觀,我們便會差點忘記安娜一家人最初踏上逃亡的目的,是阿圖爾意識到納粹「報復」他們批判希特勒的政治立場,以及他自己和家人的猶太身份,將會是清除異議份子第一波行動的對象──而忘記這樣的逃亡理由,甚至是遺忘種族屠殺的恐怖之處,相當大的部分便是安娜樂觀的態度以及本片從她的「兒童視角」出發所致。
我是難民,但難民是什麼?
國會選舉前的離開,也正是安娜一家人「逃亡」的開始。自此開始逾十年間,安娜一家先後輾轉前往瑞士,再到法國,再來到英國──對安娜而言,或許值得慶幸的是,她的童年並沒有在面臨戰事的家鄉,逐步被限縮生活空間、剝奪基本權利與自由,最終被送入集中營的命運裡度過,和甚至以此終結。就事實的角度而言,她所面臨的是基於父親的工作、自己的血緣而不斷到達,再不斷離去,最終不得不離開歐亞大陸──這也是安娜所賦予自己的身份:「難民」(Flüchtlinge)與「無家可歸」(heimlos)。
然而,對於安娜自始至終所抱持的,一種與樂觀主義相去不遠的童真,我們必須保持懷疑的態度。基於安娜一家在戰爭尚未開始前便踏上了逃亡一途,納粹與希特勒對於安娜的意義,並非集體層面的,而是僅停留在個人情感的層面:安娜來到瑞士一段時間後,一日在阿爾卑斯山上的校外教學時,老師對安娜說道:「我看見妳父親的名字出現在報紙上」──起初,安娜對此表達了興奮之情:「真的嗎?終於有媒體願意買爸爸的文章了!」顯然,安娜與自己的家人對他們時常無法溫飽的生活困境有所感觸──,可是,老師接著說道,「希特勒在德國境內以一千馬克懸賞妳父親的人頭」──話落,安娜的臉隨即垮了下來。
但是,這個「人頭懸賞」的威脅,似乎對安娜並沒有任何特殊的意義──除了這個被懸賞的人是自己的父親之外,這似乎僅是一個納粹可能將父親從自己身邊奪走的威脅與警告而已,並不包含希特勒的種族主義(Rassismus)、民族主義(Nationalismus)思想,以及對亞利安民族神話確實存在的相信,進而將它付諸實現的瘋狂。如同紀傑克所言:
納粹是一種實際存在的障礙,但問題是,為什麼他們是實際的障礙呢?因為他們被某種虛幻的世界支持著。(紀傑克,2008,頁 82)
對紀傑克而言,納粹對猶太人採取的「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無庸置疑地是種頗具威脅性的瘋狂;只是,這個瘋狂並非指納粹在集中營或醫院裡施加於人體之上的去人性化(dehumanization)過程──與其說是瘋狂,基於納粹對於純粹人種、也就是完美的人種的渴望,雖我們將之命名為「去人性化」,然其過程無疑更接近一種熱情的、窒息式的恐怖行為──,而是指納粹將德意志帝國的神話視為永恆不變、確實存在的真理,甚至意圖透過大規模的行動將之付諸實現。
總結而言,納粹的恐怖之處並非完全指向他們的所作所為,而是迫使他們、要求他們採取行動的某種不存在,卻支持著他們的幻象,而且他們將之視為現實。這種針對少數民族、尤其是猶太民族的恐怖,在安娜的純真無邪的世界裡,簡化成一種純粹的「討厭」,一如許多人於兒時經歷的「你不分享玩具給我,我討厭你,我要告訴老師」,是尚未、或永遠不會形成具體憎恨行為的無傷大雅的情緒;也如同安娜初到瑞士時,因不懂瑞士「男女有別」的文化習慣,在男同學面前翻跟斗,而被女生鄙視和嘲笑,或是被男同學以「喜歡」之名丟石頭。
可疑的是,不論丟石頭的行為是否基於瑞士人固有的文化與傳統,這個行為看在我們眼裡都是相當冒犯的,且對安娜與其家人富有針對性。然安娜卻不曾對於這個「喜歡」的解釋有所懷疑,遑論將瑞士同齡小孩對自己的嘲諷與鄙夷視為「敵意」。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6272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知識是種力量。當黑人有了知識,便改變以往黑人是種弱勢的概念。而黑豹是非洲沙漠的勇猛動物,為了找尋一種象徵「黑人的機智驍勇」,「黑豹」的象徵油然而生,將黑人重新詮釋為:雖然膚色深黑,卻不是弱者,而是聰穎善戰的鬥士。黑豹黨與黑豹出生於同年,有其歷史成因。
阿依達所執行的救援行動,看似是在抵抗塞爾維亞入侵,以及對抗拒絕自己家人的聯合國軍隊──總體而言,皆是在對抗兩者施加於自身的去人性化。然實際上,自阿依達開始為聯合國軍隊進行翻譯,或是自阿依達央求少校以丈夫成為談判代表,作為交換家人進入基地的條件開始,阿依達便屬於聯合國,屬於進行消極去人性化的西方國家⋯
在安娜的認知裡,死亡是一種「不在」與「不再」:前者意味著當下在場的缺席,後者則是先前所說之有關「過去」的時間狀態。死亡並不是士兵生前所流下的鮮血,而是士兵的「不在」與「不再」;而安娜沒有認定姊姊死了,亦是因為她仍看見姊姊躺在那裡,直到她折回房間看見姊姊不見時,死亡才暫時被安娜所理解。
也許,《哥吉拉大戰金剛》是記取《哥吉拉:怪獸之王》票房滑鐵盧的教訓,而放下了成就磅礡史詩的野心,選擇用一種復古,但也相當討喜的科幻喜劇風格。無論是地心探險、還是卡通化的扁平人物形象,這些早已不再被當今大片青睞的元素,在《哥吉拉大戰金剛》裡都是最恰當的安排。
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父親》給出了無可比擬的經驗,即是,記憶原來是一幢密閉的牢籠。與記憶絕對為敵的,不是遺忘,而是虛假的記憶。如同記憶,虛假的記憶也能兀自繁殖增生,可只是它的依據是浮動的、甚至是空無的,它並非一套平行的秩序,而只是亂長但結實的柵欄,人被更深更絕望地圍困其中。
知識是種力量。當黑人有了知識,便改變以往黑人是種弱勢的概念。而黑豹是非洲沙漠的勇猛動物,為了找尋一種象徵「黑人的機智驍勇」,「黑豹」的象徵油然而生,將黑人重新詮釋為:雖然膚色深黑,卻不是弱者,而是聰穎善戰的鬥士。黑豹黨與黑豹出生於同年,有其歷史成因。
阿依達所執行的救援行動,看似是在抵抗塞爾維亞入侵,以及對抗拒絕自己家人的聯合國軍隊──總體而言,皆是在對抗兩者施加於自身的去人性化。然實際上,自阿依達開始為聯合國軍隊進行翻譯,或是自阿依達央求少校以丈夫成為談判代表,作為交換家人進入基地的條件開始,阿依達便屬於聯合國,屬於進行消極去人性化的西方國家⋯
在安娜的認知裡,死亡是一種「不在」與「不再」:前者意味著當下在場的缺席,後者則是先前所說之有關「過去」的時間狀態。死亡並不是士兵生前所流下的鮮血,而是士兵的「不在」與「不再」;而安娜沒有認定姊姊死了,亦是因為她仍看見姊姊躺在那裡,直到她折回房間看見姊姊不見時,死亡才暫時被安娜所理解。
也許,《哥吉拉大戰金剛》是記取《哥吉拉:怪獸之王》票房滑鐵盧的教訓,而放下了成就磅礡史詩的野心,選擇用一種復古,但也相當討喜的科幻喜劇風格。無論是地心探險、還是卡通化的扁平人物形象,這些早已不再被當今大片青睞的元素,在《哥吉拉大戰金剛》裡都是最恰當的安排。
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父親》給出了無可比擬的經驗,即是,記憶原來是一幢密閉的牢籠。與記憶絕對為敵的,不是遺忘,而是虛假的記憶。如同記憶,虛假的記憶也能兀自繁殖增生,可只是它的依據是浮動的、甚至是空無的,它並非一套平行的秩序,而只是亂長但結實的柵欄,人被更深更絕望地圍困其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一趟年少輕狂的南美洲旅行,華特沙勒斯用了《中央車站》那樣純樸的人物敘事,兩個年輕人的冒險,不是英雄式的犯難,而是一場友誼考驗,靠著夢想與未來支撐這趟旅程。
Thumbnail
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Thumbnail
Boseman 將進退維谷的人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咧嘴大笑,但不是因為內心愉快,而是帶有計畫;他悲觀悽愴、求救無門,卻又同時帶著微弱的希望,呼喚著神的到來;他對白人怨妒厭惡,又同時豔羨卑下。五味雜陳、百感交集,這樣的角色多難掌握呀。非常期待 Boseman 獲得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
Thumbnail
才驚覺,原來我是真的愛你。為了警醒自己看向真實的客體,而情願不全身心地舒展主體意念,終無法藉此取代客體的存有。走掛在搖搖欲墜的高空繩索,擺盪在欲生欲死的界線。對生的本能貪求,即使路漫漫且修遠,也要咬牙堅挺;對死的自然垂落,不斷教唆著:何不化蝶以成永恆?
Thumbnail
阿泰在和楊曉淇拍照的時候,她的肢體彷彿屍體一般任憑他擺佈成他想要的動作──錯過的東西真的就已經錯過,你只是在擺弄的過程當中幻想你們有了對價的償還──但實情其實根本是反過來的,是阿泰經驗到象徵意義的死亡,而這個場景是反向性地呈現這件事。楊曉淇以死亡的姿態呈現在阿泰面前,其實是為了反照出阿泰的死亡⋯⋯
Thumbnail
【2020臺灣國際人權影展】人們常以為這世界讓他失望,好像有什麼人欠他們一個更好的世界。但忘了這世界與我們有關亦無關,老實說,我們頂多算借住在這世界,無論看多少,拿多少,世界分秒都在與我們告別。它看似包圍我們,但我們不可能快速改變它,誰都只能路過,認為這世界不完美的,多少是不敢正視自己缺陷的不勇敢。
Thumbnail
以電影敘事而言,《宿怨》固然是一個精彩的悲劇重演,且這樣的重演也有其價值,但《聖鹿之死》使得重演有了不同意義。當我們能用不同於重複或「遺傳」的方式去看待在社會中、家庭裡、個人的心理確實存在的情感與痛苦,一種新的屬於自身的悲劇性才能被發現,於是也創造非悲劇性的可能。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一趟年少輕狂的南美洲旅行,華特沙勒斯用了《中央車站》那樣純樸的人物敘事,兩個年輕人的冒險,不是英雄式的犯難,而是一場友誼考驗,靠著夢想與未來支撐這趟旅程。
Thumbnail
祥和的時光已經不再,那麼未來呢?這些孩子有些來自劊子手的家庭,有些來自受難者,他們長大後,將為這塊土地帶來哪些改變?這麼多年過去,轉型正義尚未落實,受難者家屬心底的傷口也不可能癒合,他們能不再被歷史的暗影所糾纏嗎?當他們凝視鏡頭,是控訴強權的冷漠,還是希望人們永誌歷史?
Thumbnail
Boseman 將進退維谷的人生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咧嘴大笑,但不是因為內心愉快,而是帶有計畫;他悲觀悽愴、求救無門,卻又同時帶著微弱的希望,呼喚著神的到來;他對白人怨妒厭惡,又同時豔羨卑下。五味雜陳、百感交集,這樣的角色多難掌握呀。非常期待 Boseman 獲得奧斯卡的最佳男主角。
Thumbnail
才驚覺,原來我是真的愛你。為了警醒自己看向真實的客體,而情願不全身心地舒展主體意念,終無法藉此取代客體的存有。走掛在搖搖欲墜的高空繩索,擺盪在欲生欲死的界線。對生的本能貪求,即使路漫漫且修遠,也要咬牙堅挺;對死的自然垂落,不斷教唆著:何不化蝶以成永恆?
Thumbnail
阿泰在和楊曉淇拍照的時候,她的肢體彷彿屍體一般任憑他擺佈成他想要的動作──錯過的東西真的就已經錯過,你只是在擺弄的過程當中幻想你們有了對價的償還──但實情其實根本是反過來的,是阿泰經驗到象徵意義的死亡,而這個場景是反向性地呈現這件事。楊曉淇以死亡的姿態呈現在阿泰面前,其實是為了反照出阿泰的死亡⋯⋯
Thumbnail
【2020臺灣國際人權影展】人們常以為這世界讓他失望,好像有什麼人欠他們一個更好的世界。但忘了這世界與我們有關亦無關,老實說,我們頂多算借住在這世界,無論看多少,拿多少,世界分秒都在與我們告別。它看似包圍我們,但我們不可能快速改變它,誰都只能路過,認為這世界不完美的,多少是不敢正視自己缺陷的不勇敢。
Thumbnail
以電影敘事而言,《宿怨》固然是一個精彩的悲劇重演,且這樣的重演也有其價值,但《聖鹿之死》使得重演有了不同意義。當我們能用不同於重複或「遺傳」的方式去看待在社會中、家庭裡、個人的心理確實存在的情感與痛苦,一種新的屬於自身的悲劇性才能被發現,於是也創造非悲劇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