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愛與放手: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1堂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書名:愛與放手:親職性教育生涯規劃11堂課
  • 作者:呂嘉惠
  • 出版社: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我因為工作的關係所以需要接觸孩子的性教育,因緣際會找到這本書,沒想到跟挖到寶一樣,真的是很讚的一本書。嘉惠老師的書籍,我覺得是非常貼近家長跟專業工作者在寫的,但可能是有一些內容是從演講或經驗中整理出來,有一些字句的精鍊程度就顯得口語許多,但這也不影響閱讀順暢度。
        非常推薦家裡有孩子的人(不管是幾歲),都可以讀一下這本書。就如嘉惠老師所說的,性教育是全人的教育,它是體現在情感、生活與人我之間。很多細小的態度與行為,都展現出我們性教育的重要性。舉例來說:父母會不會在觸碰孩子之前給予預告,這體現著對於身體界線的概念。我們總覺得自己孩子沒關係,但在這過程中,孩子學會的可能是那個「沒關係」或是「熟人所以沒關係」,但常我們發生憾事的現場,都是在我們最熟悉的場所當中。因此,性教育應落實在生活各個角落,才能建立起健康自我的生活環境。
重點句子
  • 讓孩子能夠尊重自己的感覺、愛自己的身體、愛自己的性別、愛他自己這一個人,且知道有人(最好是家長)會愛他,有人會放下權威放下面子去傾聽他的感覺、在意他的感受,協助他理解自己的感受,願意跟他協商討論,並找到針對他的感覺所可以執行的人際應對方法,是讓他有信心在這個混亂、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的世界上,知道他無論經過了什麼他都是被愛的。(P.75)
  • 當我們評斷對錯的時候,就輕忽了成為父母這個角色的難度,與需要的決心與毅力。如果我們輕忽了成為家長的困難時,就在所有家長身上放上過大的期待與過多的壓力,而這更會刺激出家長那些無助、無能、不知所措的位置,而在這個位置中,我們引發的是焦躁與想控制的情緒,想要感覺自己是有能力的情緒,這情緒無法讓你更有效能,也無法讓心理諮商產生療效。(P.83)
  • 這是我最希望青春期家長所在的位置,家長很習慣全知全能,特別到了孩子將近入青春期,保持權威感與效能感,是家長感覺對孩子的責任、也是家長對孩子的不信任、也是家長需要感覺自己在孩子眼中還是大人的方法,而這一些舉動常弱化孩子。跟孩子談性的原則就是,有困惑、不知該怎麼處理時,跟孩子一起激盪、一起找方法、找資源度過,這是協助家長轉化位置的提醒。這是孩子準備邁向青春期,家長的基本功。(P.138)
  • 首先你必須認知道成為青少年的家長本來就是一件高難度的工作,無法一次做對、需要在做中學並起需要許多繼續教育是很正常的。「承認我不懂你、我傾聽你」,在青少年叛逆期要保持與他們的連結會挫折是很正常的,被拒絕是難免的。情緒衝突必須視為孩子在表達「你不懂我」,家長不如就坦然地接受孩子說的那句話「你不懂我」,以我剛剛描述的,「是的,你不懂他在面對的一切,這是再正常與自然不過的事」。不懂、不任意給建議、傾聽是尊重孩子的狀態與給出你揪著心的相信。(P.168)
  • 這是我們說,性教育是全人教育的意涵,性教育從不只是為了性,性教育是在最困難的地方學會尊重與界線,才能學會愛。(P.238)

avatar-img
17會員
20內容數
我是一名諮商心理師。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被好好地承接、涵容,創造一個共好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揚 諮商心理師 的其他內容
● 書名: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 ● 作者:留佩萱 ● 出版社:遠流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本書是由我最愛的作者「留佩萱」所著,我喜歡她的原因是,她的文字總是能很貼近讀者的感受,那種深度與厚度是難以用言語比擬的。有些書就是這樣,它可以很靠
我很喜歡閱讀,曾聽過一位很喜歡閱讀的朋友說過:「閱讀是一件很私人的事。」的確,在閱讀的過程中,是「我」與「書本」之間的互動而已,中間並沒有任何的媒介,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像是我世界中的理解與知識系統跟書本的系統進行資訊交換,在空中咻咻咻的飛來飛去,我想我就是很享受這個過程吧!我常遨遊在書海中尋找自我
● 書名: 療癒,從感受情緒開始:傷痛沒有特效藥,勇於面對情緒浪潮,就是最好的處方箋 ● 作者:留佩萱 ● 出版社:遠流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本書是由我最愛的作者「留佩萱」所著,我喜歡她的原因是,她的文字總是能很貼近讀者的感受,那種深度與厚度是難以用言語比擬的。有些書就是這樣,它可以很靠
我很喜歡閱讀,曾聽過一位很喜歡閱讀的朋友說過:「閱讀是一件很私人的事。」的確,在閱讀的過程中,是「我」與「書本」之間的互動而已,中間並沒有任何的媒介,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像是我世界中的理解與知識系統跟書本的系統進行資訊交換,在空中咻咻咻的飛來飛去,我想我就是很享受這個過程吧!我常遨遊在書海中尋找自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庭作為孩子性教育的重要環境,提出了在家庭中進行性教育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日常生活裡,需要跟孩子解釋的東西,真的太多了, 在這些親子對話中,我們會跟孩子一起長大。 小孩天生是喜歡聽父母說話的, 我們得把握機會好好跟他們說(不是嘮叨), 不要等到父母想說的時候, 孩子已經不想聽, 那親子關係也會漸行漸遠的了。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庭作為孩子性教育的重要環境,提出了在家庭中進行性教育的方法和建議。
Thumbnail
青春期總是被認為是「叛逆期」,也是許多父母最頭痛的時期,面對出言不遜或態度冷漠的孩子,到底該如何與之溝通相處,才不會影響親子關係呢? 日本的腦科學專家黑川伊保子便在《青少年使用說明書》這本書中提到想要挽救親子關係,其實要早在孩子青春期來臨之前就要讓親子對話變成能相互理解的真誠交流,也就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書背語錄-- 教養,不必總是筋疲力盡、兩敗俱傷 以「尊重小孩」為內涵的教養,是從信任、接納,甚至欣賞小孩的能力前提出發。 從孩子的「需要」來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方法用對了,父母不必再發狂、吼叫,孩子將因你而不一樣。
Thumbnail
 在漫長人生裡,我們無數的選擇中,影響我們情緒起伏最大的,應該就是伴侶的選擇。但是我們花了很多時間陪孩子做功課學才藝,卻沒有花任何時間教導孩子學習愛情。假如「愛」是一種能力,就應該是可以學習,可以討論的。如果父母與師長不跟孩子談,他們只能自己去碰撞。
Thumbnail
隨著社會經驗遞增,我就越是敬畏「家長」這身分。當父母不光要背負經濟壓力、告別自己習慣的生活,最重要是你能否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懷。因為養育孩子不是實驗,不能推倒重來,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心理影響深遠。 就如我近幾年與他人相處時,意識到自己會慣性自責,追溯過去才明白到這是受父母影響而形成的習慣。
Thumbnail
作者岸見一郎在書中強調對孩子的接納與尊重,並反對以期望與束縛來約束孩子的成長。父母應具有不打不罵的智慧,並要面對孩子犯錯時運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透過無條件的愛與關懷,培養孩子克服困難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