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連載,移居花蓮Q&A_第十五題》地方設計在花蓮?

2021/07/03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兩週大概就是六個字「風馬牛不相干」。
固定單車放遇見又遇見,其他時間在處理不相干但又都各自重要的線上事,比如線上課程、線上面審、線上投件、線上創業,還辦了好幾場線上聊天室,下週還有四場,歡迎對「藝文介入地方」這個題目感興趣的朋友到粉專爬文報名!


這兩週生活模式固定。為了尋覓喜歡的木桌腳料,加上有些傢俱非得到場體驗才敢下單,暫時停工轉而專注電腦能處理的工作。
《搞定》這本書揭示一個非常重要、對我來說非常革新的觀念—如果要把人生整理好的話,就要把一切「讓你往想要的生活前進」的事物,通通視為「工作」,因為它們在你腦中其實佔據同等容量。可能你一邊在做提案簡報,一邊腦海竄出「哎呀窗簾還沒挑呢」的念頭,每天花一段時間放下手機電腦,只用紙筆記下所有飄過腦海的待完成事項,一視同仁地看待再按優先緩急順序歸納,列出每一件事的「下一步清單」,再挑出「今天能完成的事」然後泡杯咖啡,看點書寫個筆記配早餐,一天開始。


我也可以是悲觀的,是批判的,畢竟無論做什麼,都無法逆轉人口朝都市大量集中的全球化現實。新自由主義的金融市場沒人跟你講道義,只看資本。所以即使眾人有夢眾說紛云但也無人有解,追求財富仍是多數人所汲所營,真正為了生活品質而移居的仍是少數。鼓吹短或中期或多次來返的移駐可能才是正解,但要真正達成抵抗地方消亡實在艱難,臺灣未來人口結構預測明擺在那不可逆,少子高齡化是必須面對的國安危機,人口大量朝六都集中絕對是未來趨勢。如果台北突然有個月薪三十萬的工作找我但要求每日都得在台北上班,我應該還是會選擇搬回臺北買房投資養家餬口,也許我在花蓮依然會有個家,一棟別墅,一些行有餘力而做的好玩事,但這就是現實,不只臺灣得要面對的普世現實。
房地產業大到不能倒,牽扯到的營建、土木、砂石、營銷、廣告…各級產業太多,如果真的把房價打倒了不過就是造成更多人失業,房價便宜所以有錢人能屯的房更多,階級差距更大。生物的演化本能就是強者越強、弱者更弱,千古以來我們始終糾結在同一個難題,挺強者還是救弱者?以政策面來說兩者都要顧,以人性面來說哪個對自己有利就做,以人之所以為人的高貴節操來說當然是弱者優先—但,無論做哪個,我們都無法確定最後會不會蝴蝶展翅然後跑出更多弱者要你救最終拖垮整個系統結構,或者想盡辦法挺強者導致他們釋出資源救助弱者。就像台積電,臺灣環境污染絕對不能少算他們一筆,但如今不也是人人力捧的護國神山?
今天的提問,其實是我看完《地方設計》這本書的心得,

Q:地方設計在花蓮?

先說在前,這本書很好看。文筆好深度夠,很多醍醐灌頂跟一棒打醒。但,就地方創生來說,近年一批批轉譯日本的書暢銷排行,日本不僅流行文化能向外輸出,地方創生也能作為文化輸出物賣給東南亞各國,再再顯示我們這世代尚未從後殖民主義脫胎,無法正視臺灣作為一獨特島國的現實。許多領域都是這樣的歐日美,我們始終向世界前四大經濟體其中三個學習因為另一個千萬不能學眼不見為淨畢竟是世上唯一拿飛彈對準臺灣的國家,但倡議時常忽略根本問題也就是經濟規模、國土面積、歷史共識和最重要的國際經貿局勢的現實。
談地方設計,談日本多少設計師到鄉村做產品包裝設計,要不要也談日本跟臺灣所謂一國之本的農產無論天然或加工物,面對外銷所要面對的各種營銷、法規和條款差異?臺灣有這麼多優秀設計師,廖小子、方緒中、顏伯駿、本事空間製作所隨便抓一把,難道這幾年沒有隨著地方設計的風潮遍地開花蓬蓽生輝嗎?難道我們不是服膺於越在地越國際的當代文創產業信念嗎?大稻埕一堆店在賣台灣的民藝或工藝產品,劇場圈的朋友到歐洲晃了一圈發現原來臺灣創意沒有輸,影視圈仍在抱怨為何大家看日韓劇卻不追台劇,難道臺灣沒有好演員好劇本好導演嗎?
我要說的是,有的,我們都有的。也許,有那麼一點可能,因為夾殺我們的都是大國,免不得拿它們做對照比較,但我們已經做到我們能做到最好的。而且我們還在進步。


跟一個即將舉辦第二次奧運和世界博覽會、國土面積將近台灣十倍然後人口五倍多國家學習,但我們是個連申辦亞運都有問題的國家啊!有人會說那是國際政治議題吧?但國際政治影響地緣經濟,地緣經濟影響島國的基礎產業,而談地方設計不也都在談地方基礎產業的再造、轉型與優化嗎?
以我喜歡籃球這件事來說吧。因為有了「我想打好籃球!」的念頭,我鑽研了NBA球員菜單然後照表操課,卻忽視這些球員跟我先天資質體能差距,最後發現他們練的東西我根本練不起來、進步幅度有限於是我轉而積極鼓吹推廣籃球教育,系統化訓練更多優秀籃球人才輸出海外,於是NBA變得更精彩了,更賺錢了,臺灣職籃還是沒人消費。


不相干
這週線上聊天室,和好幾位在臺灣各地從事創意工作的朋友聊,BallBoss從英國念書回來之後返鄉畫了以家鄉為主題的繪本《出大甲城》,也獲得許多在地延展擴散的合作機會;鑽研歐陸當代馬戲劇場的導演林正宗,發現原來臺灣農村傳統的陣頭和廟會就有活生生的本土雜耍,決定遊走島內學藝並且創作出融合當代馬戲和臺灣傳統雜技的動人劇場作品;身體力行女性主義的編舞家蘇品文在嘉義經營舞團,推動全女班舞獅團,固定在廟口舉辦舞蹈教育營,期許導入開源和社企的概念、讓舞碼成為村落共有的文化財。就創意面,這三位所作所為難道比不上《地方設計》裡的日本諸公嗎?我不覺得,我真的不覺得,我們都在現有的限制下盡量做到我們能做到的最好了。
即使台灣始終是個詭異的孤立島國,即使很難用世界其他地方的狀況來判斷這座島接下來會發生甚麼事。回到我喜愛的籃球,為何喜愛?因為日本的灌籃高手跟美國的職業籃球,但那是我這年紀的人才有的共同回憶吧!對下一代來說,對其他不在乎的人來說,重點應該是「推廣運動」這件事,而不是「以臺灣人打進NBA成為臺灣之光」,更不是讓臺灣職業聯盟成為臺灣NBA。抱怨環境每個人都會,但真正成功的人會去尋覓適合自己的環境;如果尋覓不到,就自己創造一個環境。
這之中有點細微的差別,我想放在地方創生應該也通,望周知。


希望有天我可以填滿這張地圖
MAJIpapa
MAJIpapa
步行嗜好者,移居花蓮靠山新住民。「有点文化」負責人,「有點熟游擊廣播電台」「豐田電台TOYOTA RADIO」台長,「花蓮豐田移創指導所」舍監,小犬MAJIgaga的犬父。希望藉由寫作梳理自己協槓多工但一知半解的所做、所見與所想。主題包括讀書心得、工作筆記、農村大小事,藝文和創意高齡等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