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7-04 久違的長文寫作之後

2021/07/0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看到一本*書......的書摘提到,INPUT和OUTPUT的黃金比例是3:7。終於了解到,為何我看得越多就越不踏實的原因了-寫得太少。為了降低這種不踏實感,所以決定放緩一下輸入的步調,提高輸出比重。(*《最高學以致用法》)
其實六月以來幾乎每天都有寫日記,思緒確實也因此明朗一點,但仍然覺得少些甚麼,所以想來練習寫一些比較長的文章。
第一篇寫的是「6月電子手帳的整體回顧」(可到上方網址裡的的"方格子"裡查看)。光這一篇就花了比預期的還要多很多很多的時間,且還是有很多待調整修改。而且「想寫的」和「實際寫出來的」存在很大的落差。不過也因此親身體會到「書寫長文」的多種好處。

之一是「思考的脈絡化」。

剛下筆時只是想把日記內容呈現出來,但很快就遇到瓶頸,比如太瑣碎、太空洞。後來聽了場線上講座,發現演講者都有「提報大綱」,試著把這技巧融進去,果然流暢很多。

之二是「發文流程SOP優化」。

因寫了篇「還算有內容的文章」而產生了些許滿足感,藉由這種情緒上的犒賞,產生去部落格拔草的動力。由於想把部落格經營成作品集,所以不能像在社群發文那樣隨興。先是規劃了一下預計發文的內容、該如何分類、大標和小標........,每一項都反覆調整了很久。原本是想到什麼就直接改,剛開始經營時還可以這麼做,但文章一多,每次變動就會變成大工程(更別說還有多個平台)。建立好流程,發文效率改善很多。

之三是「語言的使用能力」。

觀察平常看文章的偏好,關注重點之一當然是「有沒有內容」,其後還有文筆及流暢性。比起通篇優美卻艱澀的語彙,帶點生活感的更吸引我。必須帶點個性和口語、贅詞不可太多,也盡量避免「重覆(用字和內容)」。

之四是「療癒性」。

思緒的梳理像把腦袋裡纏纏綿綿的線團拉開來,在依創作的方向去整理使用(要織毛衣呢還是織毛帽、要寫心得文呢還是應用文),越整理就越能發現新的可能,視野更遼闊了。
ps.行動過後才發現之前的時間規劃有多不可行,1-2小時的輸出(又要畫畫又要寫文)時間對我來說根本完全不夠,但也比較知道改善方向了:基本功鍛煉、多工處理、流程建立與優化、習慣培養、善用輔助工具……。希望下次焦慮時可以提醒自己:#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而不是焦慮。
⏬WOO的出沒地⏬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概就是日記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