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線下導覽不能走,線上真的走得動嗎?
因為國旅崛起,台灣的地方小旅行近年正夯,文化走讀與特色導覽也是地方團隊不可或缺的互動形式。
但面對這幾個月的疫情升溫,三級警戒禁止了群聚與團體活動,也嚴重地影響到此類型的主要活動。
原本歡迎內用的實體店面,不是選擇歇業,就是改成可供外帶。
而提供主打場域體驗的空間展覽,也紛紛宣告延期,或轉變為線上模式。比如台灣文化部推動的
線上博物館,或是埃及第四王朝法老妻子Meresankh III王后的
陵墓VR參觀。
當然,對於「講座類型」活動來說,大家對於線上的接受度變高應該是好事。
畢竟原本負擔最高的場地費也許可以省掉,還能夠不受時間地點以及氣侯限制,無論幾個人報名都能照常舉辦,的確是更為方便。
但對於講求人際互動與空間體驗的導覽活動,可就沒那麼幸運了。
除了導覽員本身的收入,連帶合作的手作課程、餐飲店家、伴手禮商品等周邊商機也跟著歸零,幾乎找不到能突破的方法。
然而,就算在這樣的困境當中,還是能找到一些機會,開始嘗試轉型或蹲低準備。那就是改為「線上導覽」,或稱作「雲端走讀」。
乍聽之下,將適合現場實際感受的活動搬到線上,的確很難達到相同成效。
但手法雖然類似,目的卻不盡相同。
把「講座改成線上」跟把「導覽改成線上」的差異,大概就跟「短期銷售」與「長期推廣」的品牌願景有點類似,各有各的行銷定位。
以下就來分享一下,改為線上導覽的實例觀察與實作心得吧!
現場導覽改為線上的「定位差異」
既然改成了線上,就算你的線上技術多麼地絢麗誇張,觀眾其實還是面對著一片平板螢幕。如果想拿來「替代」原本的商品定位,終究是不切實際的。
那我們到底該不該把導覽轉型到線上呢?如果搬了,要收費還是不收費呢?
我的建議會是,面對疫情,要轉。但收不收費則是都可以
因為在後疫情時代,幾年內的情勢將波動性時好時壞。如果你是一般的實體店家,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做好準備」,在壞的時候提供外帶外送、新品試吃等,讓更多人可以認識你、接觸你,在好的時候才會回流店面跟你消費。
同理,線上導覽雖然無法取代現場的完美效果,但提供了一種「試吃、試看」的機會。
所以線上導覽應該要視為「行銷推廣」的功能定位。
利用網路的傳播力道,吸引更多人分享你的影音內容,進而認識你未來的實體活動。
至於線上導覽要不要收費,我個人保持開放態度。
如果團隊有員工要養或固定支出,那當然酌收費用是不無小補。只是如何平衡品質及定價策略,就需要特別去衡量了。
像我自己五六月原本有好幾場新莊廟街導覽,都因疫情延期或取消。但還是希望能讓更多人認識這裡的文史故事,所以就嘗試用Google Map結合蒐集的史料/老照片,預計做成單元性的雲端走讀系列。
雖然還有一些細節需要改進,但確實也獲得了不少迴響。(影片為我以Google Map實景應用的線上導覽)
現場導覽改為線上的「目標差異」
這裡的目標,是指產品最想要觸及的目標客群(TA)。
因為”現場v.s線上”不可能達成100%的相同體驗效果,所以在定位調整之後,對於這樣的內容「打算給誰看」,其實也需要思考一番。
原本現場導覽的TA:
高度興趣/已經想來參加/願意花錢/願意花時間/注重導覽品質
轉型線上導覽的TA:
低度興趣/未有意願參加/不太想花錢/較沒時間/較不注重品質
以上兩種TA主要分別,就是在轉型線上之後,應該要更鎖定接觸到「潛在客群/未開發客群」。
因為是線上、因為很方便、因為低成本、因為防疫宅在家。所以原本沒興趣或沒時間的人,就多了機會點進來看看你的導覽。
所以內容設計的比例,建議要著重「引起興趣」,而不是太過龐大的資訊量。
讓看的人覺得...好像有點收穫、好像挺好玩、好像以後可以參加一下、好想知道更多...
帶動潛在客群的注意力,吸引原本沒興趣的人來分享關注,比較會是現場改為線上的核心目標喔!
現場導覽改為線上的「執行差異」
知道產品定位與目標客群的差異調整後,最後就是方式和手法了。
除了上面提到,內容應該要簡化、淺化,避免沉悶並增加趣味度之外,因為無法即時互動,比較沒有空間景色讓人分心,所以導覽員的口語表達也要更加引人入勝。
像是咬字的清晰度、語調節奏、時間步調等,可能需要參考一些廣播節目或自媒體創作者的隔空表達,進而學習優點、改正缺點。
另外,在線上影音的「文案規劃」也要多多研究,畢竟如Youtube的標題設定就有很多學問了。如何瞄一眼就吸引人進來看,也是網路行銷的重要環節。
而線上影音製作的需求層面,也比現場只需要「導覽員+麥克風」難度又再複雜了些。從攝像錄音設備、剪輯軟體,再到平台的上傳與發佈設定,都需要實際操作與試錯熟悉。
執行初期的挫折感,可能不比背誦文史資料來的小喔!
線上導覽不算是一種趨勢,而是一種延伸的行銷技能。他無法用來取代原有的導覽品質,卻有機會吸引更多的未來潛力客群。
後疫情時代,線上資源需求也將相對提高,提早強化與數位轉型,會是地方團隊所需要的思考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