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在關係中,讓愛流動:華人家庭關係的評估與修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 書名:在關係中,讓愛流動:華人家庭關係的評估與修復
  • 作者: 趙文滔、徐君楓、張綺瑄、徐蕾、謝宜芳、李如玉、呂伯杰
  •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 出版日期:2016/04/28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我大概花了兩天的時間把這本書讀完,書中用了七個治療故事來描述家庭治療師的治療歷程,有點像是歐文・亞隆(Yalon)的書籍,是那麼的精彩動人。每每看到一些治療的片段,就會被那情境深深感動,看在故事中的家庭成員們在治療師的引導與治療之下,從衝突、冷漠、權力鬥爭,漸漸地轉化成讀懂彼此間的愛,那是最難人可貴的時刻,也常是諮商/治療師工作的意義所在。
  除此之外,本書是站在「華人」的角度所書寫的治療故事及討論,在書中第三部分花了一些篇幅探討西方的「分離—個體化」對華人的適用性,及提了「多元個體化歷程」來幫助我們更站在本土化的立場,去看待個案的狀態,就是我們所謂的更「接地氣」。我覺得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大多的心理學理論都是由西方發展出來的,發展本土化的心理學理論是讓我們能更貼近個案感受的必要方向。
  我想不管是助人者、家長或一般人都可以在這本書中受惠。
  如果你是助人者,這本書帶領你從家族治療的角度看待個案,並且透過許多學術理論的討論幫助你瞭解分離—個體化及本土孝道間的差異與融合,給予治療的指引與支持,也同時在這些故事間找到治療靈感,更重要的是從中找到自我療癒的片刻,在閱讀的過程中也同時被那些故事療癒呢。
  如果你是家長或一般人,這本書帶領你瞭解家族治療師是怎麼做個案,看見治療師人性的一面,揭開諮商/治療神秘的面紗。同時,你也可以在這些故事間找到自己與家人的影子,因為這些個案都是華人,他們的故事更是貼近我們真實的生活經驗,許多片段就是如實呈現了部分我們與家人間的相處,在這些片段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看待我們的父母及家人,用理解、共好的角度去重新審視並經營我們人生中的重要關係。它不會是一本解答書,但它會是一個啟程的鑰匙,啟動一場面對自己及關係修復的長途旅行,這趟旅行很艱辛,但不會是孤單前行的。
  最後,我想對一些我看見有感觸的句子做些心得討論,也是幫助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對這本書有更多的瞭解與省思,若讀了有感覺,我也建議你花一點時間閱讀這本書。(由於這本書我是從桃園圖書館線上電子書借閱的,所以有一些內容的頁數我不太確定是否正確,若你要從這些句子去書中找,可能前後兩頁翻一下即可找到。)
● 心得討論
如果我們生重病、開過刀,就會在身體留下一道痕跡,永遠提醒我們曾經發生的這件事。從此我們的飲食可能被迫調整,行動可能受到限制,生活和生病前再也不一樣。生病開刀的影響我們感受很深,因此會認真復健,希望能早日恢復過去的健康、找回過去的自由。
心裡創傷呢?我們原本天真浪漫、相信別人、認為世界是善良的,然後事情發生,我們變得再也不一樣。我們變得步步為營、瞻前顧後,再也不敢相信別人,對男人沒來由就一肚子火,聽到一個關鍵詞立刻陷入痛苦回憶;我們變得不快樂、不勇敢、沒耐心、自我保護,然後又很氣自己不快樂、不勇敢、沒耐心、自我保護。
當我們遇到一個人,讓我們氣得冒煙、噁的想吐、怕的想逃,我們會不會認得出,對方顯然是一個受過傷、尚未復原的靈魂?還是一心只想罵髒話,去臉書貼文抒發、討拍;我們會不會認得出,自己也已經受了傷,所以才時時散發出負面能量,一股腦總往牛角裡鑽?
對別人、對自己,我們都不太擅長辨認心裡創傷留下的疤痕,也不習慣對這些受傷的靈魂溫柔相待,幫助對方、幫助自己邁向復原。要能在種種生活困擾中辨認出心裡創傷的疤痕,需要一雙受過訓練的眼睛。(P.26)
我們對於心理創傷有太多的刻板印象,有太少的理解。就如文中所說的,面對生病、疾病或身體受傷,這些都會提醒我們要溫柔地善待他們,這些傷口才會癒合。但面對心理的受傷,我們可能是那個對自己最狠心的人。
當生活沒有可用來逃避面對關係的緩衝物(像是工作、孩子等),伴侶雙方赤裸裸地看見那再也藏不住的情緒浪潮,才是真正面對彼此的開始。(P.122)
這是我們在臺灣家庭中常看見的現象。常常都是孩子離開家,家種兩位老人的爭執才會發生,那些壓抑情緒再也沒有其他外物可以緩衝,必須要真正地面對彼此。
告訴我,你在乎我,否則我的心像千軍萬馬,無法安歇。我會死命追逐你的關愛,直到天荒地老。
別追我,我無法招架,我們共同栽種的花園,已經被踐踏得慘不忍睹。(P.126)
書中一段描述一對夫妻的心理狀態,是我們常見親密關係中的兩極,一方因為極度沒有安全感,追逐著另一方的注意力與時間,而另一方因為這種追逐太過有壓力而拼命忽視或逃竄。在沒有好好地理解彼此的核心狀態下,這種你追我跑的戲碼終究繼續演下去。
先生並非對太太的寂寞眼神沒有感覺,只是「不能不孝」的禁令也讓先生不敢多看太太一眼。太太在生活中不時射來充滿怨念的冷箭,更讓先生不容易看見,太太射箭的手其實滴著血。當先生在會談中因無法逃避,開始看見太太傷心的淚水所積蓄的淚谷,他對太太的不捨與愛意,加上「身為男人要保護女人」的文化信念,激起他的勇氣,讓他願意積極彌補太太內心的傷痛,進而特意安排了一次兩人旅遊。(P.144)
這是書中令我很動容的一段敘述。很多時候個案或案家所有的狀況都沒有改變,家裡一樣困窘、爭吵還是持續,但往往是因為這些深層的理解,成為了彼此的緩衝,在心中有的網子好好地承接著彼此,不至於掉落到深淵之中,因為透過理解,我們都可以相信且彼此是真切地愛著對方的,我們可以好好地在這團愛的氛圍中爭吵、和好,並再次爭吵、和好。
治療師:「你要為自己爭取零用錢我覺得很合理,畢竟你都十五歲了,當然有自己的需要。現在爸爸準備好要來跟你商量問題,你要學會好好講,這件事才有機會能好好處理。」
兒子:「那萬一他不答應怎麼辦?」
治療師:「如果是這樣,你一定會很失望,你可以把失望的心情讓爸爸好好明白,讓爸爸學習回應你的心情,而不是每一次都只有生氣,更氣爸爸都不懂你的感受。」(P.166)
在實務現場,有時家長會期待我們主持公道,來要求孩子聽他們的話。但其實我們其實往往忽略了這件個作法的影響,是剝奪了家長學習回應孩子的能力。就如同文中寫的「你可以把失望的心情讓爸爸好好明白,讓爸爸學習你的心情」,這是家長需要去學習很重要的一個技能,我們不可能永遠找得到人主持公道,我們需要看見孩子此刻的需求是什麼,並學習嘗試去回應他。
作業最後要求學生寫一段「想對父母說的話」,往往最令人動容。有一個學生是這樣寫的:

經過反思,我想對我的父母、對全天下的父母說:

1. 不要小看家中的秘密,請適度地讓孩子知道,因為孩子是嗅得出來的。
2. 孩子的記憶力很驚人,就算小時候不瞭解,但記憶可以留到長大了再來瞭解,即便記憶的內容有所偏誤。
3. 我能理解你們的辛苦,在貧窮或暴力的環境下,生活其中的人都是痛苦的。我也能體會,沒有被好好愛過的人,是不知道該如何用正確的方式愛人。傷害早已造成,那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但是,你們的道歉,會是孩子一輩子的禮物,謝謝。
4. 你們不懂得如何用語言比達你們的愛,我過去也感受不到你們的愛。但現在的我已經知道了,你們用你們擅長的方式,用具體的行動來表達,例如給與實務、金錢、在我們上下學。

透過這份作業,許多學生開始培養出對父母的「讀境揣摩」(contextual reading)能力,而這種能力正式親子關係轉化的重要關鍵(劉惠琴,2005)。(P.309)
這是趙文滔老師在家族治療課程中給學生出的作業,要去訪問他們家中的一些關係與事件細節,而最後是邀情學生們寫一段給父母的話。這些話令我十分感動,可能也觸動了許多自己的經驗。我想讀心理諮商除了助人外,最大的好處就是自助了,我們也是常常在過往創傷的經驗中,不斷地掙扎、逃避、面對、處理,也是在這些經驗中學習、成長,每一次的蛻變,都是成為更好地自己,不只是字面上告訴自己已經變成更好的自己,更是用整個身體去感受到,自己真正更加地柔軟、自在,更深刻地喜歡著自己、喜歡著當下,用適合自己的姿態,繼續在這世界中真實地活著。
我常在閱讀中尋找自己,也在這些過程中獲得療癒,推薦給你這本書,希望你也能體會到我心中的喜悅。
avatar-img
17會員
20內容數
我是一名諮商心理師。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被好好地承接、涵容,創造一個共好的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陳揚 諮商心理師 的其他內容
書名: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 作者: 謝依婷 出版社:寶瓶 出版日期:2020/09/28 陳揚的小小介紹:   不知道各位對於兒少精神科熟不熟悉?它是專門看兒童與青少年的專科醫師,是需要受過特別訓練的次專科。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謝醫師的看診經
● 書名: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 作者: 簡‧尼爾森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8/04/27 ● 陳揚的小小介紹:   先前與大家介紹的《阿德勒愛與引導在教育的實踐》,其內容就是根據阿德勒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正向教養的例子,所以如果你想要理解阿德勒正向
書名:阿德勒愛與引導在教育的實踐:12個幫助孩子發展歸屬、信心、貢獻的教育現場故事 作者: 吳淑禎;吳毓瑩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7/09/28 陳揚的小小介紹:   這本書個人覺得如果要瞭解阿德勒的理論,可能略顯不足,畢竟這本書應該是把自己定義在經驗分享上的書籍,
書名: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作者: 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7/07/05 陳揚的小小介紹:     對於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如果我早一點讀到這本書,可能我對於創傷能有更深更廣的瞭解。我自己是臨心系出生的,腦
書名:致,被雙寶搞瘋的媽媽:奶爸心理師給父母的生存指南 作者:黃柏嘉 出版社:三采文化 陳揚的小小介紹:    黃柏嘉心理師在我諮商實習時期曾與他接觸過,那時候我邀請他來擔任我們的性別平等講座,主題是跟親密關係有關。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即是他在講台上SHOW出小說出租店中言情小說的標
● 書名: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明天的女人,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 ● 作者:鄧惠文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我很喜歡這本書,它像是提早讓我知道中年的樣子。雖然它是以女人為主要書寫對象,但從中年的功課常是沒有性別之分的,只是女性在這個社會當中的經歷實在太特別,以致於可以寫成一
書名:我們的孩子在呼救:一個兒少精神科醫師,與傷痕累累的孩子們 作者: 謝依婷 出版社:寶瓶 出版日期:2020/09/28 陳揚的小小介紹:   不知道各位對於兒少精神科熟不熟悉?它是專門看兒童與青少年的專科醫師,是需要受過特別訓練的次專科。這本書紀錄了許多謝醫師的看診經
● 書名:溫和且堅定的正向教養 ● 作者: 簡‧尼爾森 ● 出版社:遠流 ● 出版日期:2018/04/27 ● 陳揚的小小介紹:   先前與大家介紹的《阿德勒愛與引導在教育的實踐》,其內容就是根據阿德勒正向教養(Positive Discipline)正向教養的例子,所以如果你想要理解阿德勒正向
書名:阿德勒愛與引導在教育的實踐:12個幫助孩子發展歸屬、信心、貢獻的教育現場故事 作者: 吳淑禎;吳毓瑩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7/09/28 陳揚的小小介紹:   這本書個人覺得如果要瞭解阿德勒的理論,可能略顯不足,畢竟這本書應該是把自己定義在經驗分享上的書籍,
書名:心靈的傷,身體會記住 作者: 貝塞爾‧范德寇(Bessel van der Kolk)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7/07/05 陳揚的小小介紹:     對於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如果我早一點讀到這本書,可能我對於創傷能有更深更廣的瞭解。我自己是臨心系出生的,腦
書名:致,被雙寶搞瘋的媽媽:奶爸心理師給父母的生存指南 作者:黃柏嘉 出版社:三采文化 陳揚的小小介紹:    黃柏嘉心理師在我諮商實習時期曾與他接觸過,那時候我邀請他來擔任我們的性別平等講座,主題是跟親密關係有關。令我最印象深刻的即是他在講台上SHOW出小說出租店中言情小說的標
● 書名: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明天的女人,比昨天的女孩更精采 ● 作者:鄧惠文 ● 出版社:天下文化 ● 陳揚的小小介紹:     我很喜歡這本書,它像是提早讓我知道中年的樣子。雖然它是以女人為主要書寫對象,但從中年的功課常是沒有性別之分的,只是女性在這個社會當中的經歷實在太特別,以致於可以寫成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復關係的正向衝突>中,作者亞曼達.瑞普立探討了衝突的根源及其複雜性。無論是家庭、社會或政治衝突,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來理解與解決衝突,讓人們在競爭中找到合作的可能性。運用作者的見解,我們可以系統性地分析衝突,釋放過度的控制慾,並重塑身份認同,最終促進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與進步。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當你感受到不被了解,甚至是誤解的時候,是否想要急著解釋或化解彼此之間的關係?然而,我們都知道,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與個性,或是自己與他人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觀念,似乎難如登天,只能任憑抑鬱難伸的情緒在內心蔓延。 《心靈家書的療癒力量》這本書便是作者意識到許多人受困於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尤其與家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書名: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爸媽,從生活中淬鍊的教養心流 作者:OT莉莉(陳姸伶)、鬍鬚張老師(張恩加) 閱讀後發現書中的「PEO理論」是可以運用在生活各個面向中......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Thumbnail
有別於《你發生了什麼事》談的是「具體創傷經驗對當下身心理的影響」,這本書更著墨於「世代、家族的創傷如何被遺傳」,這些「被消音」的經驗如何對個人造成難以言說的不適。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復關係的正向衝突>中,作者亞曼達.瑞普立探討了衝突的根源及其複雜性。無論是家庭、社會或政治衝突,本書提供實用的方法來理解與解決衝突,讓人們在競爭中找到合作的可能性。運用作者的見解,我們可以系統性地分析衝突,釋放過度的控制慾,並重塑身份認同,最終促進個人與群體之間的和諧與進步。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當你感受到不被了解,甚至是誤解的時候,是否想要急著解釋或化解彼此之間的關係?然而,我們都知道,要改變一個人的想法與個性,或是自己與他人內心深處根深蒂固的觀念,似乎難如登天,只能任憑抑鬱難伸的情緒在內心蔓延。 《心靈家書的療癒力量》這本書便是作者意識到許多人受困於各式各樣的人際關係,尤其與家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母親,是讓創傷越演越烈的加害者? 只是,這一次碰觸到的創傷部位,和過去有非常大的不同;而這也讓我的眉頭因為揮之不去的鼻酸緊緊地皺了起來⋯⋯而我遲遲不敢隨著創傷指出去的方向看,因為那個人影不再是我過去一直認定的加害者:父親,反倒是那個一直依附、依賴和仰望的母親! 掀開讓黑影朦朧的布幕,我的胸口就像⋯⋯
Thumbnail
書名:好好生活:職能治療師爸媽,從生活中淬鍊的教養心流 作者:OT莉莉(陳姸伶)、鬍鬚張老師(張恩加) 閱讀後發現書中的「PEO理論」是可以運用在生活各個面向中......
Thumbnail
當時,母親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離開公司、變成自營商的父親,則是將家改裝成辦公室,並且將電視搬到主臥房。而只有半天課的週三下午,因為我是三、四年級的中年級生,便只有我和父親在家。那日下午,透過觀看電視學習日文的父親,忽然用力地將我壓制在床上,並且不顧我的奮力掙扎地咬了我的左邊胸口。
Thumbnail
有別於《你發生了什麼事》談的是「具體創傷經驗對當下身心理的影響」,這本書更著墨於「世代、家族的創傷如何被遺傳」,這些「被消音」的經驗如何對個人造成難以言說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