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選書】《你是我的傷口和自尊》:與家人和解的三個步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家對你來說是什麼樣的存在?
跟家裏人的關係好嗎?有對彼此說過我愛你嗎?
有真心感謝過彼此的陪伴和照顧而不小心哭泣嗎?(母親節結婚)
有向對方表達過自己的悲傷與脆弱嗎?或曾因為怕對方擔心而自己承擔困難?
曾跟家人吵架而受傷嗎?還是你們已不再說心裏話了。
有跟彼此道過歉嗎?還是隔天總是裝沒事,直到再次為同樣的事情爭吵。
到現在為止,心裡還藏著哪些和家人不曾說開的心結與委屈呢?

伴隨著魏如萱的Don't Cry Don't Cry,或許會在這本書裏看到自己的影子以及從不曾去理解的、關於自己與家人的傷痛。

●簡介

這次推薦所有曾因家人受傷的靈魂這本《你是我的傷口和自尊:最愛的人傷得最深,學習修復和家人的關係》,出自韓國精神科醫學博士李那美,她寫出了家中可能發生的痛苦,透過「告白信」揭露雙方的脆弱與難處,並給出了修復傷口的學習單。
這本書寫出了許多關於親子、兄弟姊妹、姻親關係之間的爭執,雖然這些爭執所內含的人生課題不同,卻都能從文字中看見他們的悲與痛,透過告白信可以讓讀者瞬間同理兩位完全不同角度的立場,因為我們同時看見了他的難處以及脆弱。心疼之餘也勾起自己對家人曾有過的拉扯,才體會到「啊!原來每個家庭都是這樣子。」的感悟。
如果你對家人仍有放不下的心結或過不去的點,這本書會讓你對別人的痛苦產生共鳴,也會帶著你反思一些過去不曾理解的自己以及與家人之間的關係。
圖片來源:博客來
下面將整理書中的重點:從「衝突」中探討讓我們內心痛苦的「原因」,從原因中抽絲剝繭出自己對家人的期待與背後的「認知」,最後再介紹修復關係的三個「步驟」以及實踐會遇到的「困難」。

●前言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書中的關於家庭衝突的例子有非常多,想要「過好自己人生」的兒子與期望子女「為自己人生負責」的父母;希望丈夫活潑外向的妻子以及想過兩人世界的丈夫;羨慕妹妹能做自己喜歡事情與希望自己像姊姊一樣被家裏看重等等。
這些衝突雖有各自必須解決的問題,但同樣地對衝突無能為力以及無法面對關係中脆弱的自己,可從「告白信」中看見他們最真實的想法與感受。
「當媽對著我大聲吼叫,羞辱、咒罵我時,你有試著挺身保護過我一次嗎?你有試著告訴媽,不該這樣對自己的媳婦嗎?」
「每當我對你說著同件事情時,我甚至不知道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我說話。你知道嗎?有多少次和你交談後,反而讓我自尊心受創,心情反而變得更差勁了嗎?」
一直以來,你們總是質疑著「祭祀到底有什麼意義?」,所以我想,你們大概也對我這個父親談論什麼「沒臉見祖先」感到不以為然吧。

●衝突的起源與真正的原因

表面上爭吵是由衝突事件造成家人之間的親密關係不融洽,但更深層的原因其實是自我內心中「渴求卻未得」的失望。這些失望會產生出連自己都無法忍受的落寞與惱火,由於「對方沒有為自己做到盡善盡美的心情」而感受到強烈的挫敗感。
傷的原點是愛,撕裂點是「渴求卻未得」
種種的失望與挫敗感讓我們的內心傷痕累累,並在彼此關係中狠狠地折磨著自己。然而這樣脆弱的內心存在著相當嚴重且固執的「依賴」,必須依賴他人的行為、認同才能感覺自己完整或被愛著,必須藉由家人的成全才能感到安全與幸福
當我們無法處理自己「渴求卻未得」的失望而受傷,代表著自己無法在親密的關係中成熟地、獨立地思考與行動。因此真正重要的是面對衝突背後自己「內心的想法」,面對自己內心真實的渴望與雜音
衝突的發生是由於內心的傷口太痛導致雙方沒有能力去「面對」自己的內心、去「思考」真正的問題在哪裡,甚至無法照顧好自己,只能任由憤怒去指揮著自己把所有責任歸咎於對方,並助長著將自己當作被害人的傾向
例如計畫買房的夫妻爭吵:「認為要節制嗜好花費的妻子與認為電玩花費不需要限制的丈夫」。課題包含著對各自「嗜好」的態度以及對「金錢觀」差異的包容,但夫妻心裏各自對衝突事件擁有完全不同的想法與角度,而這些想法可能涉及到「權力」、「愛情」、「後盾」、「安全感」等等的議題
妻子可能想著:「丈夫寧願玩電玩也不願意為這個家庭付出,他還能跟我共同維持這個家嗎?」、「為什麼不把玩電玩的時間拿來和我相處呢?」、「他一點不知道我有多擔心房子的問題」、「我都願意節省自己的開銷了,為什麼他不行?」。
丈夫可能想著:「妻子一點都不尊重我的生活需求,控制慾太強」、「嗜好的花費不多,對房貸幫助並不大」、「妻子只會不滿和干涉我的人生,倒不如把賺來的金錢與空閒的時間,放在我的嗜好上才不會浪費生命」。
無法尊重彼此嗜好的夫妻或是金錢觀及人生計劃迥異的伴侶,其實內心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雜音。

●期待與真實世界的差距:修正自己的理所當然

內心的失望大多是來自於對他人的「期待」,這層期待還參雜著自己對世界的想像與個人認知,這認知包含自己對關係的認識以及認為關係「應該」是怎麼樣子的假想。
  1. 期待伴侶能一起省錢買房子,其中參雜著自己對金錢觀與家庭觀的認知,認為兩人為家庭犧牲奉獻是「應該」的,從嗜好節制花費也是「理所當然」的。
  2. 期待與伴侶共築快樂的家庭生活,其中參雜的自己對個人空間與生活品質要求的認知,認為婚姻生活「應該」是愉快並保持一定的個人空間,認為買房並不一定要犧牲生活品質,伴侶「不應該」干涉自己使用金錢的方式。
然而「應該是什麼樣子」的認知與「實際上真正的樣子」截然不同,是應然與實然的差異,從自身對父母的期待也同樣如此。
當父母沒有做到自己認為「父母應該要做到的樣子」,無論原因為何都會讓子女感到失落。即使子女長大了、成年了,了解父母是因為經濟、教育或成長背景因素,讓父母無法提供「應該」給予子女的陪伴、關心或支持,子女仍然會為此感到遺憾。
因此必須要回過頭去修正我們的「認知」,讓我們對「期待」不再抱著理所當然的態度。當我們加強對真實世界的認識,知道彼此都是有所不足的平凡人、理解他人與自己的不同,以及更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子時,「期待」便不再這麼理所當然。

認識真實世界的樣貌

家庭不是無瑕疵的天堂
正因為是家人才有所期待與盼望,因為家是所有人最開始被愛與學會愛人的地方。家是我們的避風港,家人是會互相照顧並在傷痛時給予彼此力量的存在。然而不是所有家庭與家人都能成為這種美好的存在,因為每個人都是有許多不足的平凡人,我們並不完美,會因為某些因素或時刻導致自己沒有能力照顧家人
即便是幸福的家庭也無法滿足家人的所有需求,所以健康的家庭不會強迫彼此成為自己心中的理想角色,發現自己的期待造成對方壓力或衝突時就會適當地調整,讓期待待在最實際又恰當的範圍。
所有人都帶著大大小小的創傷記憶在過日子。
當我們在關係中失望、受傷時會有「自己損失最多、犧牲最大」的傾向,這種把自己當被害人的傾向會讓我們看不清楚衝突事件的真實模樣,導致自己無法同理他人,甚至無視對方的痛苦。
事實是每個人都背著屬於自己的傷口在生活,在衝突中對方同時也為著自己的人生課題與雜音痛苦。與其不切實際地要求父母、子女、兄弟姊妹「至少也該做到自己的最低期望」,不如接受他們原有的模樣,接受彼此的不同,也理解我們都是不完美的。

●與家人和解的三個步驟與困難

真正決定是否是個幸福家庭的關鍵,通常不是外在條件,與家人相處最重要的往往在於:尊重、包容與共鳴。
與家人衝突的促發點有很多,可能是經濟因素、代溝問題、相處模式等等,但真正的關鍵點不在於家境或其他外在條件,而是雙方缺乏對彼此的尊重、體諒、同理心與溝通,維持長久且和諧的親密關係更是取決於雙方前額葉主導的自我反省與調節能力,以及顳葉控制的共鳴與溝通能力
因此衝突發生時,最重要的是練習控制自己對「失望」的直覺反應。
面對衝突你可以選擇不同的反應與行動

一、同理自己的情緒:摸索與表達自己的感受

與其將憤怒歸咎在對方身上,不如先聚焦於自己的心境與態度
衝突發生時可以試著先安撫與照顧自己的失望與不安,再回頭看看自己真正在意的事情是什麼,對衝突事件背後的想法是什麼,問問自己內心真正的渴望是什麼。安頓好自己的內心才有能力「摸索」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停止將責任都歸咎於對方
當我們無法理解彼此「為什麼會這麼做?」時,請不要只顧著責備,而是該努力摸索出能清楚傳達自己真正想法的方法。
與家人衝突的「當下」會讓人感到受傷或遇到糟糕的對待,最恰當的應對方式是使用簡短、扼要的言語表達自己的感受。雖然聽來合理又很簡單,但當下出現的負面情緒讓自己已經滿身瘡痍時,常常無法控制地說出帶刺的話。
這個方法並不容易實踐,因為在「當下」我們必須要察覺狀況且要非常有意識地控制自己,可能要嘗試好幾次才能成功
當情緒過去後更能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簡短的表達」是為了提醒對方當下自己的不適,而不是為了溝通或討論不適的原因。
懂得思考「不會使對方難堪的方式」來表達可能刺耳的話。

衝突發生過後要再與家人重啟對話與討論,必須審慎挑選適當的時機與場合,才能更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想法,重點是誠實地向彼此表達自己的處境、情緒,又不至於讓對方難堪
困難的地方是過程中很容易因為事件本身再度挑起雙方的負面情緒,因此關係的破損常是彼此太過煎熬的負面情緒造成,雖然好好表達很難但經過幾次失敗與練習後會越來越熟練的。

二、同理對方的情緒:耐心的傾聽才能有效溝通

一場成功的對話,百分之九十九取決於耐性與積極的傾聽。
「溝通」最困難的地方在於「傾聽」,因為人們溝通時往往最在乎的是對方是否理解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而不是注重自己是否完全理解對方的角度,所以溝通中很少見人們反覆確認對方想表達的事情,反而經常在溝通中重複表達自己的難處與犧牲。
因此溝通不良時最常見的對話都很類似:「當我想說些什麼時,妳總是陷入自己的思緒,然後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想說的話;這樣的妳,真的有試著關心過我的情緒嗎?我想,一定沒有吧!」
當暢所欲言自己想說的話時,人的大腦會感受到幸福;相反地,當說出或聽見與自己想法迥異的話時,則會感到沮喪
所以「溝通」最困難的是「接受不同的意見」,大家往往因為「家人」的身分,就忘了彼此會存在著不同價值觀與人生觀,而「耐心」便是要用在聆聽與接納家人與自己不同之處,相互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同理對方的感受
有效或成功「溝通」不在於爭輸贏或論對錯,不是在比較誰最犧牲、最值得可憐,溝通的目的在於理解,理解自己的感受、理解對方的感受以及理解雙方的不同,去發現原先自己沒有注意到的事情與想法,是溝通中最重要的部分。
每個人來自不同的時代、家庭背景以及求學過程,因此擁有不同的價值觀是非常正常的,即便是家人仍然會有各自的判斷標準,因為每個人走得都是只屬於自己的人生。所以即使相聚成一家人,價值觀的差異仍然容易產生摩擦。
「明明是一家人,怎麼會有完全相反的想法呢?」而這句話便是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思想,期望搶先一步壓制與自己不一樣的想法罷了。
當父母表示子女越大越難與他們對話時,常常歸咎於子女年紀的增長或是別人帶壞等等的外部因素。不曾反思自己是否真的有實際與子女好好對話過嗎?
當父母覺得「我的小孩以前很乖,現在怎麼會變成這樣」時,可以回想一下以前的乖是否是建立在「父母單方面說話而子女安靜聽話」,而實際情況可能只是「子女一直在忍耐,忍到有能力能獨立生活時便不再依循父母指令動作」而已。

三、協調:摸索能讓彼此感覺受尊重的具體方法

依照各自能做的極限,相互調整至最適當的模式。
溝通的重點在於「理解」,而協調的重點則在於「調整自己」。困難的地方在要如何改變自己舊有的行為、認知或是期待。我們在溝通中學習理解,在協調中學習實踐自己的理解。
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折衷點並不像交易,只要雙方滿意價位後做交換就完成那樣簡單。因為我們剛開始接受新的認知或理解對方的難處之後,要瞬間改變自己一直以來的習慣、信念或生活方式是困難的。
所以會出現「心裡明明知道卻做不到」的情況,但不代表我們就做不到或是在勉強自己,就像學騎腳踏車那樣,我們不會因為幾次的跌倒跟受傷就認為自己永遠學不會,因此雙方各自「改變的狀況」與「所能做到的極限」,可能需要在邊嘗試邊失敗下才能漸漸摸索出來
在關係中調整自己是很困難又容易失敗的,因此我們經常會選擇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直接要對方改變:
「如果愛我,就應該要這麼做!」「你不願意改變成我喜歡的樣子,可見你不夠愛我,你根本沒愛過我!」「媽媽嘴裡說愛我,卻為我做過什麼了?連這點都改不了嗎?」「身為子女,為什麼不能照父母所要求的去做呢?」
這個簡單的方法不僅將關係中自己該負的責任推給對方,甚至以「愛」之名去要求:認為要求他人滿足自己所提出的條件,然後全盤接受自己的一切建議才是愛。其實與獨裁者並沒有兩樣。
愛不是交易、不是強迫,而是懂得接受一個人原有的樣貌。
在協調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地檢視「彼此是如何維繫這段關係的」,衝突是因為某個維繫關係的環節卡關了,要一起解決問題、達到和睦相處的最終目標,因此過程中雙方必須要有「願意為愛去付出努力來維繫關係」的共識,才能彼此扶持、克服各自的困難。
向家人和解同時也是向自己和解,面對衝突的癥結點、看見自己真實的渴望與脆弱、同理家人辛苦的那一面也學習克服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過程中的不安、憤怒、挫折,終將成為我們人生中最昂貴的養分。
愛情與婚姻不單單只有浪漫故事所包裝的美好,而是一次又一次彼此磨合忍讓的選擇現實。

●結語:

我們不是生下來就會當父母,也不是生下來就懂得怎麼當好兒子、女兒或夫妻,但不代表我們永遠學不會,也不會永遠是個失格的家人。
《你是我的傷口和自尊》這本書不淪於說教是因為它大篇幅的使用「告白信」,帶我們深入其境、看到許多家庭的傷口,也讓我們體會關係中痛苦與挫折是如此常見,也能藉此回顧自己的傷痛經驗。
書中同時提供一些受用的原則與方法去學習如何修復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帶人釐清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麼、要處理那些問題跟狀況。如果你想試著改善家庭關係或與家人和解的話,這本書你絕對不能錯過。

以上的論述與佳句是經過自己的整理與編排,再加上個人的心得綜合而成,此篇有大量篇幅佳句引用原書,但文章的論述並無依照整本書的內容編排。若有興趣的人歡迎去閱讀原書,再一起互相交流討論哦!
推薦程度:***
易讀程度:*****
適合讀者:曾在家庭當中受傷的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0會員
13內容數
一杯咖啡的時間,推薦一本好書。專門為心中最負面的黑暗角落挑選書單,讓書中的微光照亮你的低潮憂傷,讓文字撫平你的脆弱傷痛,讓閱讀成為支持你的溫柔力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daymaker Li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總是覺得他不夠愛我嗎?為什麼熱戀期過後就變了?他是真的「愛」我嗎?《愛的藝術》可以給你一個解答,或許問題不只是出在他身上,你是否真的了解愛是什麼呢?這是一本自1956年出版以來暢銷全世界的經典名著,作者用精神分析與社會學的角度去探討「愛」。也許我愛得也不是他,而是愛著對我好的人(愛自己)而已。
你曾經在愛情中被折磨得遍體麟傷嗎?甚至覺得對方從不曾愛過自己。 心裏的小劇場撕裂著自己的心與彼此的關係, 最後對愛情失望,覺得自己傷得太重而不敢再愛上別人。 本書讓我們把目光從「戀人身上」轉而投向自己,看見自己的需求、脆弱與不堪,去反思自己在戀愛關係中的種種行為,然後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
小時候有討厭過每晚坐在電視機前怪東怪西的長輩嗎? 你曾對身邊整天怨天尤人的朋友感到不耐煩嗎? 或者,你也開始埋怨世界、覺得人生好難了嗎?  同時發現自己漸漸變得像小時候討厭的大人一樣。    邊聽厭世的歌曲—宋岳庭〈life's a struggle〉邊看《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要怎麼做吧! 
你正在低潮期嗎?覺得人生好像卡住、停滯不動了。 或憂鬱讓你苦不堪言嗎?再多的眼淚也帶不走心裏的悲傷。 也許問題並不出在你本身的能力或周遭的環境有多不好,而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不太健康。轉念也許很難,但《關係黑洞》這本書會告訴你一些你的痛苦是出自哪些地方,也許你不能馬上好起來,但你有機會能感覺好一點點。
總是覺得他不夠愛我嗎?為什麼熱戀期過後就變了?他是真的「愛」我嗎?《愛的藝術》可以給你一個解答,或許問題不只是出在他身上,你是否真的了解愛是什麼呢?這是一本自1956年出版以來暢銷全世界的經典名著,作者用精神分析與社會學的角度去探討「愛」。也許我愛得也不是他,而是愛著對我好的人(愛自己)而已。
你曾經在愛情中被折磨得遍體麟傷嗎?甚至覺得對方從不曾愛過自己。 心裏的小劇場撕裂著自己的心與彼此的關係, 最後對愛情失望,覺得自己傷得太重而不敢再愛上別人。 本書讓我們把目光從「戀人身上」轉而投向自己,看見自己的需求、脆弱與不堪,去反思自己在戀愛關係中的種種行為,然後告訴我們為什麼我們愛得這麼累。
小時候有討厭過每晚坐在電視機前怪東怪西的長輩嗎? 你曾對身邊整天怨天尤人的朋友感到不耐煩嗎? 或者,你也開始埋怨世界、覺得人生好難了嗎?  同時發現自己漸漸變得像小時候討厭的大人一樣。    邊聽厭世的歌曲—宋岳庭〈life's a struggle〉邊看《被討厭的勇氣》告訴我們要怎麼做吧! 
你正在低潮期嗎?覺得人生好像卡住、停滯不動了。 或憂鬱讓你苦不堪言嗎?再多的眼淚也帶不走心裏的悲傷。 也許問題並不出在你本身的能力或周遭的環境有多不好,而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不太健康。轉念也許很難,但《關係黑洞》這本書會告訴你一些你的痛苦是出自哪些地方,也許你不能馬上好起來,但你有機會能感覺好一點點。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當我們療癒好自己,家人也會跟著好起來。」 上禮拜我媽主動跟我道歉,她小時候對我不好的事情,媽媽跟我說: 「我覺得我在你小時候,我真的對你很不好,我終於能理解,為什麼你小時候會那麼恨我,我真的知道自己做錯了!我希望在媽媽還活著的時候,你可以原諒我。」 我想我可以真正釋懷了!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敘述了家人之間相處及愛的重要性,提醒我們要多一份寬容和包容,避免在家人身上發洩不良情緒。家人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和依靠,是值得我們用最真摯的愛和包容來對待的。讓我們一起用行動來表達對家人的愛和關懷,讓家庭成為幸福的天堂吧!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那天你來找我談話,我感受到你呼吸與說話速度稍快,於是邀請你一起先回到呼吸、回到身體的覺察。你很快覺察了自己的身體與呼吸當下是緊繃的,覺察了便能開始讓自己順暢地呼吸,舒緩身體的僵硬。 在談話裡我陪伴你一起探索對於母親的不滿、對於成年孩子的操煩,底層渴望原來是對家人的在乎與愛,同時也有想照顧自己身心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位個案在阿卡西紀錄中解讀過程中的經歷。反映出因繼母的管教影響,導致自信心缺乏與家庭關係的困擾。專家引導個案釋放情緒、建立自我優點意識,並學會自我安撫。此篇文章探討如何從創傷中重新自我認識,尋找幸福的過程。最後,個案也針對情感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進行了深度分析與解決,適合有相似背景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文章講述了面對家人的情緒勒索的挑戰,以及如何適當地溝通和應對。由於文章主要以文字內容為主,建議在文章主要關鍵詞中增加一些相關的圖片。圖片中可能包括父母子女的溝通場景、相互支持的家庭場景等。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當我們療癒好自己,家人也會跟著好起來。」 上禮拜我媽主動跟我道歉,她小時候對我不好的事情,媽媽跟我說: 「我覺得我在你小時候,我真的對你很不好,我終於能理解,為什麼你小時候會那麼恨我,我真的知道自己做錯了!我希望在媽媽還活著的時候,你可以原諒我。」 我想我可以真正釋懷了!
Thumbnail
這本書談及了作者羽茜對於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並提出對父母和孩子關係的特殊見解。書中提到的關鍵詞包括愛、家庭傷痕、獨立個體等。
Thumbnail
《幸福童年的真正秘密》一書探討了童年創傷與戰爭創傷對成年後行為的影響,即使身為專家,但若無自我覺察,同樣遭遇親子衝突。文章總結了愛莉絲的童年背景和馬丁對母親的觀察,父母在面對自己的議題,特別是童年創傷時,對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最後,強調了面對真實自我,對父母如何處理親子關係有著積極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敘述了家人之間相處及愛的重要性,提醒我們要多一份寬容和包容,避免在家人身上發洩不良情緒。家人是我們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持者和依靠,是值得我們用最真摯的愛和包容來對待的。讓我們一起用行動來表達對家人的愛和關懷,讓家庭成為幸福的天堂吧!
Thumbnail
本篇探討家庭中的情緒與衝突,以及如何解壓縮過去的記憶,重新理解家的故事。 作者透過大家庭的奮鬥史,描繪了父母在三、四、五十年代的生活歷程以及煤炭市場變遷和社會轉變。這段家庭故事不僅讓人找到共鳴點,並感受到記憶與情緒的共振。雖然每個家庭經驗不盡相同,卻能引導重新看待家庭處境,啟發了理解、接納、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