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歡史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的文字,赤裸裸地解析出各階層的女人,雖然茨威格描述的不只是女人,但身為女性總佩服他點出的心境轉換,在《
變形的陶醉》中針對主角郵務助理克莉絲提娜為期九天的變形記更是如此。
在讀的過程中有點不自在,主角因為奧地利政局轉換而從資本階級變成貧窮公務員的年輕女性,在她中學後到故事發生的二十八歲中超過10年的歲月,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以郵局微薄的薪水照顧生病的母親。某日突然收到從未謀面的阿姨來信,邀請她到瑞士的飯店度假,這也是她成年後第一次的休假。
她生活在一戰後經濟衰退奧地利,其阿姨早在戰爭前移民至美國,並和荷蘭籍的姨丈有了一番事業,成為名符其實的美國資本家。姨丈的姓氏馮.博倫甚至在德語區讓人誤解為有貴族的身份,主角因此有了新的名字及身分。
在資本主義的社會即不會有此故事?
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一直擔心主角的真實身分被揭穿而感到緊張,畢竟說到底是她順勢讓人以為她有著另一個人生經歷,但她並不是刻意的說謊。
我能想像一個自以為精心打扮卻穿著不合適服裝的年輕女孩抵達奢華飯店,連門房及服務生都顯得比自己高貴優雅,她的內心一定會產生極大的自卑感,事後因為穿著改變而取得他人的尊重時所發展出的虛榮感也是合理的。
很諷刺的一點,她有著一樣的臉孔及態度,但只是換過符合上流社會的服裝及妝容,馬上就會被其他人所接納,就連那些身份地位較高的紳士們也不會詢問她的背景,即邀約她跳舞、出遊。
這樣的情況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就不會發生了,平民與貴族間的穿著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奧地利保守派的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曾說:「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一世已擁有絲襪,然而資本主義的成不在於為女王們提供更多絲襪,而是讓工廠女工也買得起。」
最令我心碎的部分在於自家人寧可選擇「虛榮心」而傷害了她的感情
一開始眾人因為她的華服而被說服,相信她和自己出自一樣的階級,但隨著她與人談話機會越來越多,破綻也越來越百出。她缺少了大多數富有女孩的共同回憶、甚至連最基礎的英文都不會說。
也因為她的初來乍到引起不少男性注意而讓其他女性嫉妒。
九天後,就被人發現了她的身分。最先,明明是阿姨幫她裝扮成上流社會的女子也樂意看到其他人對她的注視,但東窗事發後急著想甩開她的也是阿姨,這是出於一種自私的虛榮,阿姨擔心自己三十多年前離開奧地利的醜聞會被揭發也擔心自己好不容易建立的名譽會被打破。
可想而知,當主角不得已離開飯店時的心境有多麽的不平衡。雖然這些本來也不屬於她,但這是她首次發現有人如此的生活,不比較還不知道自己的處境,一比較之後就知道自己有多悲慘。
幸福也不屬於窮困的人
她在飯店的九天期間已有男士為他傾倒,但在真實身分曝露之後,男人也就自動與她保持距離,態度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回家後,她過了一段憤世嫉俗的生活,結識了窮困潦倒的退伍兵費迪南。他們對世界有些相同的看法,兩人一見如故,也發展了感情。但對方的處境比她更糟,世界對他們是無情的,愛情和幸福不屬於他們。
當世界虧待你,其他人都坐在溫暖的室內,自己的雙腳卻踩在雪中,你是否會掙脫理性的束縛,任由自己感情用事、不計後果……
絕望之際決定同歸於盡,又突然想到能利用女主角在郵局的職務所便挪用公款,費迪南也規劃出縝密的逃跑計劃。故事就此打住,因為這是茨威格還未完成的一本書。
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結局如何,只是我為女主角克莉絲提娜遇到如此男人感到不安,他規劃的逃跑計劃還是自私的。她可能遇到了一個渣男,或許在逃跑時會被出賣,又或許對方拿了這些錢就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