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來到這個世界上,終其一生都在面對著孤獨,無論願不願意事不可免,追尋另一半、養兒育女都是為了避免孤獨,生命的旅程有人感覺蜿蜒而漫長,有的人覺得倉促而短暫,那是因為面對孤獨的態度不同而導致的結果!
在很小的時候就常會夢見父母親過世留下單獨的自己,在夢境中也曾夢見自己孤獨的身影,那種窒息和痛苦的夢境,在兒時縈繞著不去,醒了之後有時還能夠感受到那種餘韻,隨著長大有時還是會重複的夢見,結婚後也還是偶而會,在母親過世後也有,而父親離世後並沒有消失,只是不同的是當父母離世後我卻不曾感覺他們真的離開了,常會在夢中相見,而且反倒有種感覺他們不會再離開了!
每個人不可避免的,都會面對親人離開,父母、兄弟、伴侶、兒女生離或者死別,這是必經的過程,人們埋首在生活工作物質中追尋地當口,或許會暫時的忘記孤獨的存在,但是在夢境中襲來的感受卻很難逃避,這個時候你只能夠做的是努力地醒過來,夢境和現實的不同是感官的差異,在夢境中某種心境的感官特別強烈,快樂會更快樂、悲傷會更悲傷,情緒湧上心頭會更深沉,也許是潛意識中壓抑的情緒,在獲得釋放後會像潰堤的洪水。
人們活在世上所依靠的是希望,在絕望的環境中生存著,人類這樣的生物在有意識之後就面對著死亡的來臨,死亡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等待死亡的時間,就如同死刑犯在等待死亡的痛苦,死亡反而是一種解脫,孤獨並不可怕,只要擁有面對孤獨的勇氣,人類活著還有一種特點,就是為了某種價值觀和信念,自己創造並且相信,也為某種信念而死,這是人類的一種光輝和光榮的標記。
面對孤獨,用一種價值觀和信念,比依靠人與人之間的依存關係更為可靠,有人會說依靠信仰,信仰是一種託付,依靠外在的力量,例如相信神、超自然的力量,其實最終還是依靠信仰群體的相互支持是比較實際的,在生存中能夠獲得相互的幫助,而我所希望是用一種價值觀和信念,和單純的信仰寄託不同,如果我能夠幫助別人而自然能夠獲得別人的幫助,能夠關懷別人而能得到別人的關懷,創造一個有愛互相幫助的世界,是人類面對孤獨的最好辦法,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舉一個例子:一個充滿愛心的老師,用愛照顧著每個教導過的學生,把學生當自己的孩子,雖然自己沒有生孩子,但每個學生都是他的孩子,這是一種價值觀和信念。又例如:一個有錢的企業家,生了很多個孩子,到了終老身邊卻沒有一個在身邊,孤獨的死去。人活著越是自私,就會活著越是孤獨,懂得關懷別人、幫助別人會活得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