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高中以來就很喜歡志祺的影片,它激發我對很多時事議題的關注、對以前覺得理所當然的事情進行批判思考,以及帶領我初窺更多不同領域。透過這個頻道,我真的受益良多。一開始在誠品書店看到這本【歡迎來到志祺七七】時,當下豪不猶豫就買下來了。
因為是在學期中,課業有些繁重卻又充滿閱讀的慾望,我把這本書放在床頭,並規定自己早上醒來至少要讀十頁才能下床,這本書並不晦澀,因此我以輕鬆的心態,用了兩個禮拜才看完,此外,擔心時間拉太長會忘記,我也讀到一個段落就做一次筆記(或是小結)。
這本【歡迎來到志祺七七】對於當學生的我在思維上面頗具影響力,整本書時間軸橫跨時二年,可以說是志祺的自傳。
志祺的技能樹爆多,他是日更時事型Youtuber、「簡訊設計」公司共同創辦人、「圖文不符」資訊設計師、「歡樂無法黨」創黨元老之一,以及專業卡牌玩家,這些技能樹的深處其實是從一連串簡單的自我問答開始(比如「我是誰」),而這些問題帶領志祺不斷去探索與嘗試,從自我洞察開始到回應社會的召喚,一路上不斷磨練的經歷塑成現在的他。因此這本書在人生面臨關係上的提問分成三個章節:
一、建立與自己的關係
二、自己與工作的關係
三、自己與社會、世界的關係
一、建立與自己的關係
志祺從學生時代就展現出領導才能,常常帶領全班做好玩的事,凝聚班上同學一起獲得各種班級競賽冠軍。但因為找不到讀書動力,成績曾經退步到班上倒數第三,志祺的爸爸並沒有劈頭就罵,經過一番對談後讓志祺思考讀書的理由 — 原來好好念書不是為了成績,而是能夠交到更多強者朋友,一起做更好玩的事! 有了值得讓自己努力的理由可以使一個人變得很有力量,奮力一拚,填上了成大都市計畫學系。
大學裡分享自己會的事情開設的「志祺電繪教室」促使其他同學自發性開班授課,形成互助的模式讓志祺領悟到:面對困境,只要很多人站在一起面對,可以把「難題」變成一個「待破的關卡」。
大三時「王家都更案」挺過因為文章觀點不夠全面,而被網友罵爆的崩潰,志祺也重新檢視自己對於社會參與的態度;而最後一節則在鼓勵我們去「尋找熱情的最小元素」,找到那些點燃你熱情、做起來眼睛會發亮的事,比如說教學、與人產生連結,用程式解決問題等,而不是去拿別人的成就來定義自己的夢想。從這一點來看我們會發現,現在很多協槓青年做的事情看似很雜,事實上這些事背後都有共通的「熱情最小元素」在驅動他們。
- 沒有夢想真的很遜嗎?如果夢想只是個標籤又會有怎樣的結果?
二、自己與工作的關係
這個階段的志祺與夥伴組成「圖文不符」,原本是斜槓單幹王的志祺因為公司規模的擴大,自己在公司的定位也變得模糊,過去單打獨鬥的優點竟變成阻礙團隊前進的問題!當過去的優點變成阻礙真的很痛,幸好經過團隊不斷溝通,志祺漸漸可以放手把工作交給團隊,也帶出一句我很喜歡的話:「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遠」。這章節講了很多團隊溝通與管理的經歷,這些都是經營上非常寶貴的經驗。
在江湖行走難免會犯錯,我們要怎麼彌補呢?在一場Ted x Taiwan 的短講中犯了「責怪受害者」的思考謬誤後,知道自責改變不了甚麼,那就為這件議題發聲吧!於是團隊找了美國臨床心理師、閱讀相關資料並互相討論,耗時一年完成了一部『責怪受害者』心理相關動畫 ——「為甚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這部動畫登上印度Google女權大會「為印度女性案全而設計論壇」Global UX的分享舞台以及各大設計獎的肯定。
- 彌補錯誤的最好方式或許不只是道歉,而是把我們從中學到的告訴更多人
三、自己與社會、世界的關係
最後一部主要是從各種如世大運專案、歡樂無法黨與公部門文案等各種社會參與的歷程,志祺他們學會了如何快速產生行動去回應社會問題,並一步步把世界改造成想要的樣子。
這一章節我學到了:成功的行銷就是努力把作品作成自己也會喜歡的樣子。然後透過資訊科技找到更多人一起來喜歡它。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把次文化元素融入政治社會參與,翻轉大家對公部門一板一眼無趣的刻板印象,打造大家都能一起玩的氛圍。
他們還有開了線上課程如【社群力:三十堂課突破你的內容行銷盲點】、【讓圖不只好看的——資訊設計思考力】等多部膾炙人口作品。有人問:「把最重要的know-how都分享出去,你們不會擔心嗎? 」志祺則認為知識是少數「愈分享愈多」、「愈分享愈進化」的事物,比如說今天我將知識分享給你,我擁有的並不會變少,但我們兩人加起來就會有兩份知識。把Know How 撒出去,大家一起進步反而有助於整體社會進步,自己也會因此受惠,這就是透過「利他」來「利己」。
志祺的結語引發我思考:甚麼是幸福?人生勝利組就是幸福嗎?那跟真正的幸福間的落差又在哪裡?所謂成功定義又是甚麼?找到成功的定義,再自己把這些成功活出來。瑪莉蓋茲說:「當我們對自己有特定的期盼時,比較容易達到目標。重點不是你獲得甚麼或付出甚麼,而是你成為甚麼樣的人。」
總結:
整本書最後還是回歸自我,一切的一切都是從認識自我開始,如「我是誰?」、「我怎麼做能幫助社會?」所有的成長與行動都是自己對自己的提問以及解答。我很推薦這本書,看完了,也重新檢視了自己,發現有太多自己覺得理所當然的目標與要做的事情都是別人給我貼上的標籤,原來我有那麼多的人生都活在別人的期盼中! 梳理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因為是自己主動想做的,做事情眼睛也會發亮!鼓勵大家一起來讀這本書!
更多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