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這是我讀研究所時參與教會的聖經閱讀活動的禮卷買下的兩本書之一,也是團契輔導牧師所推薦給我們的閱讀書籍「基督相關的書籍,那位牧師推薦的兩本,我剛好就買那兩本」平時閱讀書較大眾化,基督書籍我只有接觸三本,除聖經外連同三本書外「另一本是第一本除聖經外閱讀的福音書及,下次告訴大家」,此外還有姊妹們曾念給我聽得「陳興」是剪體且不能轉繁體故只能用念得讓我另類閱讀,前述以外就沒有閱讀過其他福音相關書籍。
以下就來談談「耶穌在哈佛的26堂課」這本書了。
「接下來,考克斯再度自問:道德真的無法教嗎?
他如此回覆:「答案都在故事裡。」
訴諸猶太拉比說故事的傳統,也就是今天學界所稱的「敘事的力量」,他指出:故事能引導我們進入「他者」的世界和眼光中,創造共通的道德觀,無論這個「他者」是遭人鄙視的羅馬百夫長、貪得無厭的稅吏,或是正在鎮上井邊打水、聲名狼藉的撒馬利亞婦人。
讓我引述他自己的話:「故事能引導個人、團體銜接人生的重要變數(痛苦、死亡、命運、意義、價值),因此可以指引出最基本的走向與方位。」
雖然不喜歡世界這詞,但可以得知「敘事力量」這個理念,也許也可換個觀念想為「閱讀的力量」的來源,敘事力量傳遞給讀者在帶領讀者有閱讀的動力與力量。
「本書的第一部分是「關於耶穌的故事」。
在此,考克斯將古老的故事與現代人的處境密切連結,並嘗試賦予新意:有趣的是,不管是耶穌的族譜、母親馬利亞、兩個父親(神性與人性)、跨越族群界線的賢士、耶穌受魔鬼試探,甚至他的出場現身與政治宣告,作者都能生動有趣地帶出「嗆辣」的現代意涵。
第二部分則是進入「耶穌講述的故事」。考克斯認為,「登山寶訓」直指羅馬帝國當權者 的意識形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對「帝國霸權」的挑戰;「光和鹽」則是針對「基督教王國」的批判,象徵著一種不合作主義的抵抗運動。接著,他分析了耶穌所提倡的簡樸生活價值觀,他的教導方式中帶有激發人「頓悟」的禪宗風格,以及令人產生「不解」及「口方類思考」的比喻,最後探討耶穌的醫治力量與末日想像,引人深思。
第三部分為「其餘和耶穌有關的故事?其實同樣精彩。其中,「改變形象」引發宗教 多元化的討論,「進入耶路撒冷」則指明耶穌以「街頭戲劇」的方式來嘲諷羅馬帝政,並嘗試點出「彌賽亞」的意涵,是一種充滿戲劇性的政治象徵手法。接下來,作者探討「耶穌受審」是否一場鬧劇?審判官彼拉多又象徵何等人物?耶穌的死和現代人的苦難有何關係?」
有提到內容梗概是非常不錯的梅繳。
「哈佛大學創立於一六三六年,當時雖然是專門培育神職人員的學校,卻早已擺脫宗教身分,近一百年來,這所大學都是從事研究的現代學府,在世人眼中往往代表富裕,帶著一些才高氣傲,而且非常強調教育與宗教分離。」是對此學校的簡要介紹。
「許多人認為,除非相信耶穌的教義,否則耶穌的道 德訓誨便毫無意義,而這些人的確不是無的放矢。
耶穌的確將佈道內容個人化,甚至以自己當作所要傳達之啟示的主角。
另一派人馬的看法則是,有千百萬人不相信基督宗教教義,卻同樣從耶穌的道德典範或佈道得到啟發;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甘地。」
可知針對不同看法得有不同的教育方針,這是那位老師開課前的想法。
「畢竟每個學生都得修道德判斷的課程才能畢業,而且有個化學系學生告訴我,他為什麼選修我的課而放棄其他課程;「我可沒聽過『笛卡兒』(其實他唸成笛斯卡提茲),至於耶穌呢……至少我聽過。」況且,當時哈佛大學部沒有任何一門關於耶穌的課程(現在有了)。
我查詢以前的選課表才發現,上次有「耶穌」字眼的課程是由過世的喬治﹒桑塔耶納4教授開設的,他早在一九一二年就已離開哈佛。
結果陰錯陽差地,耶穌的課程竟然成了新玩意。 」由此可知這門耶穌的課程再發佛的歷史以及它是心的文藝課程。
「我們讀到甘地,他雖然至死都不是基督徒,卻奉「登山寶訓」為人生圭臬。
我們讀到馬丁﹒路德﹒金恩,他以耶穌為模範,提倡各族和平共處的社會模式。
我們讀到桃樂絲﹒黛,她創建「天主教工人運動組織」致力學習耶穌清貧、純樸的生活方式。
我向學 生介紹迪特利希﹒潘霍華,這位生活在納粹德國的牧師一心追隨耶穌,因而參加暗殺希特 勒的密謀,最後在美軍抵達福洛森堡集中營前幾小時,慘遭蓋世太保處以絞刑。」可知效法耶穌的不少舉例,這是一個老師上課的精髓,不過除了甘地其餘的人名我都沒聽聞。
「耶穌顯然是非常有力的典範,他扶持弱者,不畏強權也要說出真相,願意為自己的信念付出代價。」可知他的作為也記載在聖經裡面。
「熟知猶太教的學生認為耶穌是奉行先知傳統的猶太同胞,就如同以賽亞(依撒意亞)或耶利米(耶肋米亞)。」這裡是說猶太教,書中有其他飛信靠上帝的宗教的見解在此不提,因我是信上帝八年半多的信徒。
「有個中年的印度客座經濟學者旁聽我的課,他告訴我,他發現耶穌非常值得崇拜,也明白甘地為何學習他。他說他的房間牆上除了聖雄甘地的圖片,還有耶穌的畫像,但是他補上一句:耶穌在三十三歲就結束了一生,從未進入印度所謂的「在家」期、「隱士」期及老年之後的「出家」期3。那麼,我們該如何跟隨耶穌腳步,進入五十、六十,甚至更年邁的階段呢?」有此可知人們的疑惑,而這讓我想起以前我受洗的教會有一些弟兄去印度傳教的經驗談。
「近年來,耶穌在「萬世巨星」一片中是搖滾歌手,在「福音搖滾」舞台劇中是馬戲團小丑,在《達文西密碼》書裡是抹大拉(瑪達肋納)的丈夫,在電影「受難記:最後的激情」裡又是遭人打得狼頓不堪的無助受害者。」閱讀到了電影等媒體的魅力。
「有些人說他是四處流浪的聖賢,有些人說他是具備領袖魅力的傳道者,還有人說他是受到宗教啟發的社會改革人士。」可見不同的認知,我卻認為他就是救世主「上帝派來的獨生子」。
「我愈來愈相信,有兩個密切相關的要素可以在這道鴻溝上搭起橋梁
第一,遠在基督徒歷史給他冠上各式各樣名號─主、耶穌基督、救世主、上帝的羔羊等─之前,耶穌就是拉比。
他教導、佫守摩西五經(梅瑟五書,亦即猶太教律法)儘管當時他的所作所為史無前例,而且還相當有原創性。
他從未以簡單答案敷衍困難的問題,卻以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拉比風格,提出另一個問題,或是敘述他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他不准人們逃避自己做決定的責任,反而要人們深思,繼而培養、拓展道德見解。這向來就是最優秀的拉比的做法,直到現在還是沒變。
第二個銜接彼岸耶穌與我們的關鍵,就是耶穌在對應各種新的需求、傳遞族人的道德傳 統時,他仰賴的大多是故事、範例,而非戒律、原則。
跨過耶穌與我們之間的深淵並非毫無可能,祕訣就在於找到說故事的拉比,找到故事和我們的想像力之間的關聯。
只要綜合這兩個要素,耶穌就能活在這個時代,也能喚醒現代沉睡的道德意識。 」只取精華處,而我卻認為不會只有兩個,只是無法逐一被記,畢竟「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會只有兩條路。
「猶太哲學家伊蒂絲﹒衛斯高洛格(Edith Wyschogrod)發現,儘管倫理原則與道德理論非常重要,卻都無法激勵任何人。
驅使人們付諸行動的是故事、敘述文、在某些情勢下應該選邊站的陳述。
在深刻論述文學對倫理的重要性時,哲學家瑪莎﹒努思鮑姆l認為,故事告訴我們「注意這個而不是那個,在這些方面 而非那些方面要積極活躍」,可以引領我們進入「某些特定的心態」、向內心的靈魂喊話、幫助腦海中的道德思考,銜接上非得從內心才能湧現的勇氣與同理心。
簡而言之,故事幫助我們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有此可見故事的影響力量「閱讀的力量」就因此產生;由此也可看出「哲學家的言論」猶太教士初始基督「現在的我們已經來到了新約的『基督』」;另外,也讓我回想本書未進入內容前所提到的「不抉擇也是一種抉擇」的觀念,此書的課程是「道德教育書」。
「他利用自己短暫的一生說故事、演出故事,就連他進入耶路撒冷引發的激進場面、遭折磨致死都成為他生平故事的情 節。
耶穌讓眾 人一同面對他那稱不上舒適的生活:他打破當時社會與宗教的禁忌,與受人敬重的拉比絕對不屑為伍的人同桌進食,圍繞在他身邊的人,更不之受到眾人排擠、不見容於社會的邊緣人。
*耶穌繼承族人的古老宗教習俗,每年逾越節他一定以筵席(seder dinner)慶祝當年祖先出埃及。
*福音書指出,耶穌在安息日「習慣」上猶太教教會,而且不只是去祈禱,也去教導會眾。
他非常熟悉先知耶利米、阿摩司(亞毛斯)、以賽亞,並自認和他們一樣受神風召。
耶穌繼承族人的古老宗教習俗,每年逾越節他一定以筵席(seder dinner)慶祝當年祖先出埃及。
福音書指出,耶穌在安息日「習慣」上猶太教教會,而且不只是去祈禱,也去教導會眾。
「上帝的國度」是耶穌一生及其講道的中心思想,但是這個 想法並非由他所創。
他顯然認定,多數聽眾早就知道他說的是哪件事,耶穌只是補充一件事:人們翹首盼望、希望日常生活無所不在的上帝國度時代已經來臨,不必一延再延。
就是此刻,
2〈馬太福音〉(瑪寶福音)5章18節。
就在此處,就在「你們中間」,儘管只有一部分人知曉,眾人還是應該立即有所回應。
「上帝的國度」不再是眾人只能等候、祈求的虛幻未來,環顧四周就能看見,就算在最不可能之處也找得到。」這樣展示出耶穌的生活以及過節、天國等等的訊息,是非常值得品賞的書籍。
「一個擾人的問題:如果耶穌真是拉比,又深受猶太傳統洗禮,為何如此受人愛戴卻又引人爭議?
耶穌之所以具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特質,原因至少有兩個。
第一,如同甘地所言,他不只施教於人,而且言行合一。
他堅稱上帝─不是凱撒,不是希律王(黑落德王),不是祭司權貴─才是唯一的道德權威,而且奉行這個信念的方法太過煽動人心,讓統治階層不得不決定徹底除掉他。
此外,耶穌明白指出,即便是不遵行猶太傳統的人,也都在人類的道德大業中扮演平等角色。
這種信念激怒了某些猶太族人,儘管比例可能相當小,最終還是造成我們現在所謂(當時可沒有這種稱呼)「基督宗教」與「猶太教」的一種分歧─追隨耶穌的猶太人與非猶太人(後來才稱為基督徒),以及不信耶穌的猶太人。
耶穌的門徒保羅(保祿可是基督宗教早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教導猶太律法、受人敬重的導師。
他回應耶穌的強調歡迎外邦人,只是用略為不同的文字來表示贊同。
保羅在 寫給羅馬人的書信中提到,儘管猶太人的確有自己的「律法?外邦人也會「順著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說,律法是「刻在他們心裡」。保羅當然不認識佛教徒或印度教徒,根本不可能知道,不只是上帝將律法刻在遙遠民族的心中,這些民族還將律法刻在等同摩西五經的聖書、法典中。對耶穌或保羅而言,他們自己的猶太教傳統中有個燦爛的核心,光亮遠超過傳統自身。」這裡提及道德,另外耶穌有十二位門徒;這裡也可更加了解耶穌。
*我先問學生,耶穌原諒折磨他致死的人,是否讓他們感到意外或不解。
一如往常,學生有不同意見。
有人說這在他們預料之中,因為耶穌本來就是這樣的人;有些人坦承很難理解,因為他們無法想像自己有此胸襟,也就是說,因為耶穌似乎遙不可及,所以無法成為有力的道德嚮導。
然而所有人都不了解,何謂「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學生想知道,那些人哪有可能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麼?這句話根本說不通。此外「他們」指的是誰?是嘲笑他、毒打他的士兵,或是戲弄他的路人、判決他的官員、逃命的懦弱門徒,還是收取賄路出賣他的人?況且如果他們早就知道自己做了什麼,耶穌就不能說「他們不曉得」,也就沒有原諒他們的理由;顯然耶穌所說的這句話,充滿各種道德問題。
有個學生問道,誰做這麼殘酷的事情還會不曉得自己正在做什麼?
「那還不簡單,」另一個學生回答:「我們往往也不明白所作所為的每一個牽連影響,最後總有我們無法預見的後果。或許耶穌就是這個意思。」
另一名學生則指出,耶穌所說的「他們」若是羅馬士兵,我們可不能忘記這些人只是奉命行事。羅馬人以釘十字架懲罰異端份子,或許兵丁早就習以為常,對罪犯的呻吟都能充耳不聞。《聖經》上說他們心情輕鬆,還丟骰子決定誰可以拿走耶穌的袍子,儘管當時耶穌痛苦抽動,懇求喝水。如今獄方接獲法官命令,可以注射毒物到犯人的血管,或是將他們綁在電壓高達兩萬伏特的電椅上。或許這些軍人也認為,自己不過是在執行一個例行性的任務。
至於羅馬官員與當地的通敵者,或許他們真心認為耶穌危害民間秩序,必須依循往例處理。
他們可能只是克盡本分,所以一點也不覺得不安。
然而多數學生還是不滿意:這些人怎麼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最後,終於有位女生提出正面的看法:或許耶穌只想說,他們不知道自己行為的全部結果,也不甚清楚長期影響;他們只是大機器內的小齒輪,所以並不真的「曉得」。
有個化學
系的學生附議:「我們怎麼能期待別人為他自己作為的所有影響都負起責任呢?」
他這番話又引起另一場討論,尤其是科學相關科系的學生,因為科學上的新發現將來有何用途不但難以預料,甚至於根本無法預見。
這一來,大家又開始思索,諾貝爾如果知道自己發明的炸藥有多常做成炸彈,是否會─或應該─放棄這項研究。有個看過《哥本哈根》2劇作的學生也呼應此說,因為他想起波耳、海森堡,以及後來的歐本海默3等參與發明第一顆原子彈的人所面臨的道德困境。歐本海默明白原子彈的破壞力,但是因為知道(或以為)德國正在試圖製造,便決定投入製作計畫;但是,戰後的他卻極力反對發展核武。
我非得離開之時,學生還在激烈討論;我一小時之後回來時,多數人都還留在教室裡,而且尚未獲得共識。
我並不意外。這段經文促使他們探討現代爭議最大的道德問題,因為科技進步,尤其是武器精進,導致個人得以擺脫行為結果,人類因此可以肆意破壞卻毫無罪惡厭。」可見教學的互動是很好的上課情境範例。
更多更詳盡的請有興趣自行閱讀了,作者為「考克斯」。
讀過此書覺得真的有一種「拍案叫絕」的一股閱讀後的強大力量,也許下一次會閱讀出不同的感受。願上帝祝福世人,「信上帝者得擁聲」,上帝揀選有它的美麗計畫。平安是天父的賞賜,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耶穌」賞賜給世人。我們下次一文一會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26會員
1.0K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小熊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父親的食譜〉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避難所的保障〉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電視劇談信仰議題〉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加油打氣的力量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自製簡易類慕斯〉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小屋」的信仰書閱讀享受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讀後感|我可能錯了:我們人類經歷的大多數心理痛苦,都是自願與自己造成的。這本書講述的是一個26歲就是成功的經濟學家的比約恩,在即將要成為跨國大企業最年輕財務長的時間點,毅然辭職便前往泰國進行修行的故事。這一本並不是強迫讀者需要正面思考的書,卻是是一本幾乎每一頁都會畫重點的書。
Thumbnail
avatar
艾花 aaaaalvaread
2024-02-19
讀後感|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任何關於性的暴力都是「社會性」的這是一個「他硬插進來,而我為此道歉」的故事。十三歲那年的房思琪被一直崇拜著的補習老師李國華誘姦,她小心翼翼的試探著身邊不同人對性的看法,她明白她不會得到理解 - 於是她嘗試著以愛之名,合理化這難以忍受的一切。
Thumbnail
avatar
艾花 aaaaalvaread
2024-02-13
讀後感|3分鐘未來日記|顯化的副作用 心想事成怎麼會不開心? 當你好不容易得到夢寐以求的東西,可是這跟你當初想的不一樣!舉例來說:我不喜歡樓下書店的店長,可是我跟其他店員相處融洽,最後整間店都搬走了,我確實不用再碰到店長,但是我也遇不到我喜歡的店員了。我在未來日記寫下,我終於吃到一直想吃的當季草莓蛋糕,我也確實買回家享用,但吃下的
Thumbnail
avatar
Empress
2024-02-01
讀後感|《成功的反思》《成功的反思》從一起美國的升學舞弊案說起,此舞弊案主角是大學入學顧問 William Singer, 他名為入學顧問,實為升學仲介,專替富裕家長賄賂頂尖大學的體育教練,助其成績不夠優異的子女走側門,以體育特招生名義錄取進頂尖大學就讀。
Thumbnail
avatar
Chih-Yu Chen
2024-01-31
讀後感|N/A不適用:身份、愛情與社會標籤的青春掙扎《N/A》這本小說通過主角圓香因為獨特的性格和行為經常成為他人矚目和討論的對象。小說透過這樣的展開探討了青春時期的身份認同、自我尋找、社會標籤、性別角色等議題。
Thumbnail
avatar
艾花 aaaaalvaread
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