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治療裡的原型意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兒童心理工作裡,使用遊戲治療的方法,可以看見兒童在遊戲狀態中,要嘛一下子跟這個玩具很好,愛到玩親親,要嘛便把這些玩具掃射,或者塞到鯊魚的肚子裡,嘴巴還會說著被鯊魚吃掉了,幾乎在兩個愛恨交織的極端裡。
在諮商的「客體關係理論」中將這件事情視為小朋友發展階段的正常心理狀態,因為小小孩的孩子還無法自己生存的緣故,尚未可以把自己視為獨立的人,因此容易將媽媽或照顧他的重要關係人,當作是自己的某一個部分,但當這個重要他人未滿足他的願望時,他被會產生恨與厭惡,小小孩又在這樣兩極的過程中來回擺盪,也在此開始發展與他人的依附關係,穩定而有品質的依附關係,會在成長階段幫助他們成為一個較具適應性的人。
直到他們學會可以把自己與他人看作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時,這樣的經驗才會暫時告一段落,發展到另外一個階段裡去。
這個理論是克萊恩Melanie Klein 觀察他自己女兒的成長過程,所做下的假設與結論:當孩子在愛恨兩極中開始意識到自己竟然有想要殺人(這只是一個形容)的罪惡感與羞恥感時,便是開始產生寬恕把愛恨兩極綜合變成感恩的重要開端與必要要素!
心理師的任務便是維持一個具支持與療效的依附關係與環境,協助他成長。
話說,某個小孩也玩著這樣的遊戲模式時,他把他一個心愛的嬰兒玩具裡塞到鯊魚的肚子裡拿不出來,我允諾他之後會幫他把嬰兒解救出來。
下班後,晚上在家用肥皂水解救嬰兒,讓他從鯊魚的肚子裡滑出來的那刻,我瞬間想到了和客體關係,完全風牛馬不相及的榮格潛意識中的原型理論裡的某個古老原型!
(先在這裡特此聲明,我個人的碩士研究其實認為它們是有關係的,但學術圈仍然有人認為這兩個理論彼此對立)
在那電光火石的直覺裡,我想起了母子一體的客體關係理論,也想起了靈性裡和我們集體潛意識裡的某個古老原型:「 我把你吞進去,你也成為了我的生命,你在我的體內,與我交融一體 ,我們從未分離,藉由你的死是我的生,而我的生是你的死,在體內我是你的孩子,也是你的母親,你的死是我的生!!!」
剎那間,我開始懂了某些事情,我想我要追尋的就是這些古老意象,令我們心碎、卻又令我們魂牽夢繫想要返回的故鄉!
原型意象每個人的解讀與詮釋、感受都不同
面對這個意象時,掩不住我心裡的澎湃,想要把這篇文章暫時停筆在這裡,藉由照片讓讀者細細體會這個意象.....
你會在你心裡產生了什麼?又或讓你聯想到了什麼?歡迎分享~
原型意象每個人的解讀與詮釋、感受都不同;每個人獨特的感受,進而融匯到潛意識的大海中,累積融合成集體潛意識。
學習意象與原型最好的方式就是細細咀嚼,成為你自己的~

其他出沒的地方 【Facebook PodcastYoutube
相關邀約請至FB粉絲頁私訊~
贊助、訂閱、按讚、追蹤、分享與留言交流,都是支持我下去的最好回饋與動力喔!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榮格 陰影 “榮格對陰影是這樣定義的:它是個體不願意成為的那種東西(1945)。 對我來說,陰影最簡單的比喻就像是一個物體被陽光照射之下所幻衍出來的影子,因此,只要有個體、只要是人,都會有所謂的陰影,這是不可避免的。 陰影,就像凡是無論多正面的人、事件、觀點,它背後都會有一個因補償作用所帶出來的另
目前在「市面上或心理諮商」中很常見的是以原型為取向的sandpay... 但今天想要說說我喜愛的sandtray沙盤治療,也是我研究所裡的研究方法。 雖然我的研究以榮格為主要的核心,但我的沙盤卻不走原型分析的sandplay 到底什麼是原型分析的sandplay呢? 原型是指每個人在潛意識都有一種
2015.07.08修 我研究所的旅程 現在其實已經到了尾聲 我記得我剛進入時,一直想在這些書中 找到我這一路際遇裡的秘密與解釋 當我看到心理學家榮格的煉金術與超越功能時 明白那是我曾經所體驗中可以了解與呼應的  榮格心理學派目前領域跨含很廣的幾層領域,其中最主要的包含了潛意識與超個人心理學(也就是
榮格 陰影 “榮格對陰影是這樣定義的:它是個體不願意成為的那種東西(1945)。 對我來說,陰影最簡單的比喻就像是一個物體被陽光照射之下所幻衍出來的影子,因此,只要有個體、只要是人,都會有所謂的陰影,這是不可避免的。 陰影,就像凡是無論多正面的人、事件、觀點,它背後都會有一個因補償作用所帶出來的另
目前在「市面上或心理諮商」中很常見的是以原型為取向的sandpay... 但今天想要說說我喜愛的sandtray沙盤治療,也是我研究所裡的研究方法。 雖然我的研究以榮格為主要的核心,但我的沙盤卻不走原型分析的sandplay 到底什麼是原型分析的sandplay呢? 原型是指每個人在潛意識都有一種
2015.07.08修 我研究所的旅程 現在其實已經到了尾聲 我記得我剛進入時,一直想在這些書中 找到我這一路際遇裡的秘密與解釋 當我看到心理學家榮格的煉金術與超越功能時 明白那是我曾經所體驗中可以了解與呼應的  榮格心理學派目前領域跨含很廣的幾層領域,其中最主要的包含了潛意識與超個人心理學(也就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理遊戲中三個主要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如何通過習慣性行為進行角色轉換。以《哆啦A夢》的故事情境為例,說明角色的變化和相互影響,並探討這些角色在心理互動中的終極影響力。心理遊戲中的角色轉換不僅影響個人行為,還能深入影響人際關係的動態,促進自我覺察和關係改進。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在那片蔚藍的心海中,一位自憐的母親漸漸發現,她的內心裡藏著一位小小的孩子,那是她年幼時的自己。心海的浪濤不再只是孤獨,而是內心小孩與她之間的對話,一場旋渦中的自我探尋。 「媽媽,我好害怕,我好寂寞。」內心的小孩柔聲地說著,彷彿被沉睡的記憶喚醒。 母親望著那個小小的自己,心頭湧上一陣複雜的
Thumbnail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小我與內在小孩到底有什麼區別?在身心靈這塊內在小孩通常被描述為一個童年受了傷的自己,而小我雖然是給予我們負面信念的存在,但也經常被提到是因為我們過去受到的傷害,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發展出來的大腦機制,我一直疑惑既然小我是想保護我們,為何我們總是非常討厭他?在一次的課堂上剛好有同學提問小我是什麼……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與小孩的關係 其實這個議題換言之也是象徵與內在小孩和解,因為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有時候是顯化我們的內在。 與其說跟小孩的關係,倒不如是跟自己內在小孩的關係。 常常我們忽略自己的聲音也就忽略了內在小孩,或甚至是知道但把自己的內在鎖起來。 我們的內在小孩反應都極其的脆弱與受傷,滿身傷痕
Thumbnail
本文探討心理遊戲中三個主要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如何通過習慣性行為進行角色轉換。以《哆啦A夢》的故事情境為例,說明角色的變化和相互影響,並探討這些角色在心理互動中的終極影響力。心理遊戲中的角色轉換不僅影響個人行為,還能深入影響人際關係的動態,促進自我覺察和關係改進。
Thumbnail
繼上一篇的文章, 因而看見自己的狀態, 開始也跟療癒自己內在小孩, 也做了跟自己和解關係, 我發現我到內在小孩好生氣喔😢 原來一直忽略到她的感受, 原來我都沒有好好跟自己和解關係, 也療癒童年創傷以及青少年時期的創傷, 並撿回那時候的靈魂碎片, 以及胎內記憶,連結到那時候母親的心
Thumbnail
了解人的言行和心理有很多方法。 我想,認識了人有兒童、父母、成人三種狀態,這個概念可成為工具,幫助我們理解自己和別人的行為。 在理解自己之後,我們便能作出選擇,並有所成長,像蛤蟆先生。
Thumbnail
在那片蔚藍的心海中,一位自憐的母親漸漸發現,她的內心裡藏著一位小小的孩子,那是她年幼時的自己。心海的浪濤不再只是孤獨,而是內心小孩與她之間的對話,一場旋渦中的自我探尋。 「媽媽,我好害怕,我好寂寞。」內心的小孩柔聲地說著,彷彿被沉睡的記憶喚醒。 母親望著那個小小的自己,心頭湧上一陣複雜的
Thumbnail
我認為在與精神病患者的分析中,甚至在正常人分析的最終階段裡,分析師一定會發現自己處在與新生兒寶寶的母親相稱的位置。在患者已深度退行時,若想要求患者認同分析師或理解他的觀點,將比要求胚胎或新生兒同情母親更為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