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實】4/22《僵局與詮釋》導讀講座(上):精神分析,是去處理成人內在最嬰兒心智的部分(蘇俊濠 主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23/04/22(六)【從破局到穩局,導讀《僵局與詮釋》──日常生活到病理世界的自戀使用手冊】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哈里斯的精神分析躺椅)
文:心靈工坊
會舉辦《僵局與詮釋》導讀講座,起因於心靈工坊出版行銷對講者蘇俊濠心理師(Harris,經營FB: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回應的一種「詮釋」。寄發新書書訊後,他回覆很高興本書再版,可為其寫篇推薦文章,但若覺得略顯單調,可以再交流。沒想到竟促成邀請 Harris 擔任首位心靈工坊的客座店長,精挑7本書並搭配店長選書思路,陪伴大家張開暢遊精神分析的心眼。本次更希望透過導讀,能重新詮釋《僵局與詮釋》這經典,突破以往閱讀的僵局,在4/23世界閱讀日的前夕,更顯意義。
「《僵局與詮釋》這本書不容易讀。」因此 Harris 說這次導讀不是摘要(summary),而是希望給出一個輕鬆易懂、特定方向的切入點,讓大家有興趣繼續閱讀。而要閱讀本書的先備知識,則須先看到作者羅森費爾德(Herbert A. Rosenfeld)師承的克萊恩(Melanie Klein)傳統。
佛洛伊德認為人類最原始的情感是「恨」(hate),而非愛。因為嬰兒一出生是不舒服的,從母親的子宮排出,誕生就開始大哭。克萊恩認為這種恨就是佛洛伊德所提的死亡驅力,於臨床上表現就是「嫉羨」(envy):本來我有好的東西,但出生後一切都不好;以前在媽媽肚子裡一切無虞,但現在到了這世上,需要依賴媽媽、乳房、照顧者,才能活著。而這樣被死亡驅力主導心智運作模式的,可謂是一個「邪惡的嬰兒」(evil baby)。克萊恩眼中每種精神病理內,都有這樣的一種嬰兒心智,即「嬰兒式精神病」(infantile psychosis):又恨、又會嫉妒、小小不開心的事情就會發脾氣攻擊,在人格表現上會想摧毀自己、摧毀別人,亦是造成成人治療時持久僵局的根本。
再來是三個克萊恩的技術重點:詮釋方法、投射-認同、反移情。
克萊恩在兒童分析工作中,認為小孩玩玩具的行為就是一種說話,等同於佛洛伊德的自由聯想,因此可直接而深度的詮釋小孩動作背後代表的幻想或焦慮,因此克萊恩學派工作起來往往是一針見血地攻進去。第二個重要概念是「投射-認同」:舉例來說,若有個「嫉羨」的嬰兒,覺得媽媽晚餵奶導致他不舒服,因而覺得媽媽是壞人,在迫害自己;如是者,嬰兒一直哭罵且無法被安撫,認為「都是媽媽害我的」,術語上我們會說嬰兒正把自己內在壞(不適)的部分都「投射」給媽媽;而母親再努力也無法安撫小嬰兒,便開始感到煩躁、覺得自己很糟糕,最後變得沒有耐性、罵回去之類,她便因此「認同」了嬰兒的「投射」而變成一個「壞媽媽」了。因此,嬰兒常用最原始的方式溝通,其中有嫉羨、破壞的力量。面對成人的治療,克萊恩著重使用「反移情」工作,她認為精神分析是去處理成人內在最嬰兒心智的部分,那些孩童時期的嫉羨、攻擊、母嬰互動的「整體情境」都會重現在治療工作中,治療師得用反移情去感受被移情的情境為何,才能作出介入。
為讀者打底後,Harris 簡介一下羅森費爾德的生平:他是猶太裔英籍精神分析師,喜歡打網球,曾在德國取得醫學學位,為了逃避納粹而來到英國。但本書沒提到的是,羅森費爾德曾嘗試考取英國醫師執照,但卻失敗了,才被迫以心理治療師的缺額方式留在英國,最終受訓成為分析師。也可看到當時的人為了逃離德國納粹,為了在其他地方謀生,用盡一切辦法。
因緣際會下,羅森費爾德開始跟隨克萊恩進行分析,書中自陳受克萊恩的影響而大開眼界,開啟人生另一篇章,因此他身上必然師承了克萊恩學派的基本技術原則。可整理為四點:首先,治療病人時主要是看「嬰兒水平的功能」,不是現在的功成名就,而是內在最軟弱、最自戀的部分。其次,重視歷程,密切關注對詮釋的回應,看見在移情中重演的細緻過程。第三,持續強調詮釋移情,並擴展至整體情境,如客體的功能與象徵的詮釋。最四,對破壞性如攻擊慾、死亡驅力的展現有高度關注,但克萊恩在晚期也關注愛的層面。
當時對精神病患的理解,認為都是器質性因素(大腦問題),只有極少數醫生認為談話治療對精神病患有療效。《僵局與詮釋》的基礎在於一個提問:如何(以心理學觀點)治療精神病患者?若用傳統的精神分析觀點,分析師能夠治療個案,是需要個案對分析師產生移情。佛洛伊德認為精神病患者──某種「自戀精神官能症」,Harris 強調今天已經沒有人使用這個詞,其功能志在指涉無法產生移情的諸多病症,以現代眼光來看,思覺失調症及自戀性人格等都包含在內──無法對分析師產生移情,因此無法用分析方式來治療。然而最大的不同是克萊恩和羅森費爾德都認為精神病患者會產生移情,能夠做分析治療。不過羅森費爾德認為佛洛伊德仍有重要貢獻,在於區分了「正常部份自我」及「精神病態部份自我」,書中強調治療師若與病患「清醒」部分自我保持接觸,乃是治療成功的關鍵因素。後繼的許多分析師也認為精神病患者是可以和治療師形成移情,因而發展出不同於傳統的分析治療技巧。
Harris 認為《僵局與詮釋》的附錄〈精神分析對精神病狀態的治療-歷史回顧〉雖然明顯著重在歐陸的分析發展,對美國提及甚少,但仍是非常好看的理論整理。從回顧的閱讀中可以感受到,羅森費爾德把精神病患(及其心智中的嬰兒)當作成人,把其治療中的行動與回應當作一種「自由聯想」,所以治療師能夠直接「詮釋」其潛意識內容。《僵局與詮釋》的定位就像這份附錄中所寫:有些人不了解精神病患,就改變精神分析治療方式;但也有許多分析師因為對精神病患的心理病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改變技巧。因此羅森費爾德的潛台詞很可能是:正由於對精神病患的心理病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所以我們才「無需改變」克萊恩式的精神分析工作態度(他認為只要在技巧上稍做修改即可)!
有了前述背景知識的建立後,就更能理解羅森費爾德對精神病患的精神分析導向治療的前提及原則,其散落在《僵局與詮釋》的第一章〈精神病之精神分析導向心理治療〉中,Harris 整理如下:
  • 前提:治療師要跟病患的感覺及思想有足夠的接觸,使自己透過感受及經驗,去了解病患的內在世界。
  • 原則一、必須了解精神病患不管在口語或非口語上,皆以一種非常原始的方式和治療師溝通。(p.32)
  • 原則二、治療師必須考量要和病患溝通多少他所知覺到的經驗,用何種方式溝通,何時溝通等。(p.34)
  • 原則三、精神病患害怕裂成碎片的焦慮特質,使我們了解治療師的態度及對於病患的同理心特別重要。(p.35)
  • 原則四、治療師被分析的重要性。(p.37)
(感謝 蘇俊濠 諮商心理師 協助校閱)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人格及精神官能症之精神分析治療》赫伯特.羅森費爾德(Herbert A. Rosenfeld)
《僵局與詮釋:精神病、邊緣人格及精神官能症之精神分析治療》
Impasse and Interpretation:Therapeutic and Anti-Therapeutic Factors in the Psychoanalytic Treatment of Psychotic, Borderline, and Neurotic Patients
作者:赫伯特.羅森費爾德(Herbert A. Rosenfeld)
譯者:林玉華、樊雪梅
頁數:400 頁
出版日期:2023 年 03 月 20 日
ISBN:9789863572794
★當代精神分析學界知名客體關係理論學者經典著作重新出版,眾人期待。
★作者以自己治療和督導的個案為陳述藍本,展示了以精神分析法來治療嚴重精神病患的可能性。
也可以到 #獨立書店 洽詢喔!
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 社員書店 https://reurl.cc/jlW5Ky
#台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 書店地圖 https://reurl.cc/MROdE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陽光暖暖的周日下午,位在新竹的或者書店聚集了喜愛心理領域的讀者們,為的就是聆聽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著作《存在之道》的新書分享。為何這間獨立書店會選擇這樣一本有點深奧的《存在之道》舉辦分享會?又,這本書要從哪讀起,與自己生活有什麼相關性呢?
羅森費爾德有一種能理解非常不安的病人以及跟他們溝通的天賦。天生的同理心、好奇心和洞察力讓羅森費爾德能深入精神病患的心智與情感。他堅信無論患者的破壞性多麼令人難以招架,在某個地方一定存在著這個患者健康的部分,分析師和患者的任務是將它給找到。
本次選書從《僵局與詮釋》作為起點,那是我實習受訓時為了解困難個案並與他們工作的重要參考之一,我另外挑選了六本作為值得沿路閱讀的方向,從學派大師到學派間的對話、再到治療師與案主之間的情感共振。在治療技術層面,那是從嚴格到彈性的變遷,而彈性非但不代表不嚴謹,卻是體現了精神分析是多麼謹慎地看待「人」本身。
3/11下午,紀州庵文學森林來了三位ACG作品,也有許多男生前來和他們拍照,為什麼呢?喔~~原來是因為下午有個《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X《動漫遊戲研究的新時代與發展性》新書分享會。 分享會一開始,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表示,心靈工坊給既有讀者的印象都是心理專業出版社,比較嚴肅,當《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
  初任教職,卡爾‧羅傑斯與一群心理學系學生擠在一塊,當時,他約三十八、九歲的年紀。錄音帶剛問世不久,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聽著一場心理治療晤談的錄音,只見他不時停下來,重複回放治療的片段,指出晤談不妥的地方,或詳細說明案主在什麼時候有了重大進展。   那是羅傑斯出現在《存在之道》中的一幀身影,當然,他還
  一個偉大的理論觀點,必是歷久彌新、永垂不朽的,永遠對後學者有深遠的影響。卡爾.羅傑斯正是偉大觀點的創發者,而我也是其中一位受感召的人。   卡爾.羅傑斯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並創立以人為本的治療學派(Person-Centered Therapy,台灣多譯為「個人中心」學派,編按:也可譯
陽光暖暖的周日下午,位在新竹的或者書店聚集了喜愛心理領域的讀者們,為的就是聆聽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著作《存在之道》的新書分享。為何這間獨立書店會選擇這樣一本有點深奧的《存在之道》舉辦分享會?又,這本書要從哪讀起,與自己生活有什麼相關性呢?
羅森費爾德有一種能理解非常不安的病人以及跟他們溝通的天賦。天生的同理心、好奇心和洞察力讓羅森費爾德能深入精神病患的心智與情感。他堅信無論患者的破壞性多麼令人難以招架,在某個地方一定存在著這個患者健康的部分,分析師和患者的任務是將它給找到。
本次選書從《僵局與詮釋》作為起點,那是我實習受訓時為了解困難個案並與他們工作的重要參考之一,我另外挑選了六本作為值得沿路閱讀的方向,從學派大師到學派間的對話、再到治療師與案主之間的情感共振。在治療技術層面,那是從嚴格到彈性的變遷,而彈性非但不代表不嚴謹,卻是體現了精神分析是多麼謹慎地看待「人」本身。
3/11下午,紀州庵文學森林來了三位ACG作品,也有許多男生前來和他們拍照,為什麼呢?喔~~原來是因為下午有個《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X《動漫遊戲研究的新時代與發展性》新書分享會。 分享會一開始,心靈工坊總編輯徐嘉俊表示,心靈工坊給既有讀者的印象都是心理專業出版社,比較嚴肅,當《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
  初任教職,卡爾‧羅傑斯與一群心理學系學生擠在一塊,當時,他約三十八、九歲的年紀。錄音帶剛問世不久,學生們津津有味地聽著一場心理治療晤談的錄音,只見他不時停下來,重複回放治療的片段,指出晤談不妥的地方,或詳細說明案主在什麼時候有了重大進展。   那是羅傑斯出現在《存在之道》中的一幀身影,當然,他還
  一個偉大的理論觀點,必是歷久彌新、永垂不朽的,永遠對後學者有深遠的影響。卡爾.羅傑斯正是偉大觀點的創發者,而我也是其中一位受感召的人。   卡爾.羅傑斯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並創立以人為本的治療學派(Person-Centered Therapy,台灣多譯為「個人中心」學派,編按:也可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作者 凱瑟琳‧吉爾迪娜 滿懷抱負,期待自己能帶著滿滿的心理學知識來「治癒」病患;沒料到接二連三的病患 就讓她備感挫折。凱瑟琳逐漸明白,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與其期望自己能治癒病患,不如說是陪伴個案認知到問題,並引領他們理解自己;直到他們願意自發性的面對並解決內在問題。
Thumbnail
這次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五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 這次的筆記中,會提到諮商師在與創傷個案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歷程會是什麼,幫助大家更了解針對創傷議題的心理治療過程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觀察小孩情緒中心的運作,包括情緒週期低點和外在表現。作者分享了女兒出現看似喜怒無常的情況,以及對應的處理與陪伴方式。歡迎加入討論,並瞭解人類圖親子教練的時段。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溫尼考特式的精神分析觀點,討論了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情感互動,以及個案對待治療師的行為所引起的情緒反應。透過討論情緒可及性的重要性,以及對客觀的恨的理解,本文呈現了溫尼考特在精神分析領域的獨特觀點和對於情感交流的深入解釋。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本文主要討論阿德勒、榮格、艾瑞克森、霍妮等人的精神分析學派理論,以探討早期經驗的重要性和集體潛意識等議題。
很常聽到內在小孩這個專有名稱,一直覺得是心理學的一個字眼,自己的童年生活,也沒有太多的起伏,最多就是唸倒了好幾家幼兒園,療癒內在小孩跟我應該是沒有任何關係吧! 因緣際會下,報名了Ruowen Huang愛自己線上的課程,這才了解原來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小孩啊,版主要大家回想一下,小時候有哪一件事是
Thumbnail
對於”內在小孩”這個名詞,大部分的人都聽過,也略知一二,但是”內在父母”則是相對較少被討論的主題 "內在父母" 是一個心理學和心理療癒的概念,最早由心理治療師 #艾瑞克·柯恩(Eric Berne)提出,它是一種內在的心智狀態,代表著一個人在童年時期對父母的印象和模仿 內在父母通常分為兩個部分:
Thumbnail
作者 凱瑟琳‧吉爾迪娜 滿懷抱負,期待自己能帶著滿滿的心理學知識來「治癒」病患;沒料到接二連三的病患 就讓她備感挫折。凱瑟琳逐漸明白,做為一名臨床心理師,與其期望自己能治癒病患,不如說是陪伴個案認知到問題,並引領他們理解自己;直到他們願意自發性的面對並解決內在問題。
Thumbnail
這次文章要分享的是「愛的理論-Winnicott與這個時代的生命條件」第五堂課的重點筆記與心得。 這次的筆記中,會提到諮商師在與創傷個案工作時,可能發生的歷程會是什麼,幫助大家更了解針對創傷議題的心理治療過程長什麼樣子。
Thumbnail
觀察小孩情緒中心的運作,包括情緒週期低點和外在表現。作者分享了女兒出現看似喜怒無常的情況,以及對應的處理與陪伴方式。歡迎加入討論,並瞭解人類圖親子教練的時段。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溫尼考特式的精神分析觀點,討論了治療師與個案之間的情感互動,以及個案對待治療師的行為所引起的情緒反應。透過討論情緒可及性的重要性,以及對客觀的恨的理解,本文呈現了溫尼考特在精神分析領域的獨特觀點和對於情感交流的深入解釋。
Thumbnail
沙龍房間導覽 德意志黑眼圈沙龍分享的內容包括德國生活、戀愛感情、閱讀及創作。 ➡️對德國生活、社會現況有興趣 👉 德國大小事 ➡️想知道怎麼調整戀愛思維、打造戀愛體質 👉 感情教練 往下拉閱讀感情教練詳細介紹 👇 ➡️聊聊AI繪圖運用和創作電子書上架通路 👉 AI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