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清朝乾隆皇帝有次下江南私訪,遇見一孩童。乾隆問:「上學堂了嗎?」孩童說:「上過。」又問:「唸過《論語》嗎?」答曰:「唸過。」乾隆欲要考一下這孩童,當即指著牆上「此巷不通」四個字,問孩童:「認識這些字嗎?」孩童說:「認識三個。」乾隆又問:「哪三個?」孩童答:「巷——不——通,頭一個字不認識。」乾隆感到意外,遂問:「唸過《論語》怎麼不認識頭一個字呢?」孩童思忖了片刻,信心十足地回答:「《論語》裡『不』字有好多個,『通』字只有一個,『巷』字有兩個,就是沒有頭一個字!」接著孩童將《論語》中有這三個字的句子背了一遍。乾隆見孩童《論語》背誦得如此嫻熟,感到十分詫異,雖然他不相信《論語》中沒有「此」字,但自己也沒有確鑿的證據,只好作罷。回京後,乾隆想起這件事,遂把《論語》仔細翻閱數遍,果然沒有「此」字,而「通」字也確實只有一個,「巷」字只有兩個。這時乾隆對那個孩童的記憶力倍加佩服,不禁嘖嘖稱讚。
其實這一現象不難解釋,語言文字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詞語的使用也具有一定的時代性。「此」這個指示代詞在孔子時代還未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