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提國王執政記》──我們如何與孩子談論國家

2021/09/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書籍資訊】
書名/麥提國王執政記
作者/雅努什.柯札克
譯者/林蔚昀
出版社/心靈工坊
出版日期/ 2018 年 8 月

作者/李庭芝
1987年台灣解除戒嚴,至今才經過短短三十二個年頭。可以說,台灣是個相當年輕的、只有三十二歲的國家。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只是籠養的動物,與牧場的主人彼此共依共存;在此之後,我們學著成為自己的主人,學著如何與其他的「人」在同一片土地上共同生活,而不再只有牧場主人與動物的關係。
在這個背景下閱讀《麥提國王執政記》,不論是對於大人或小孩,似乎都格外具有意義。麥提國王在治國道路上的學習與成長,如同鏡子一般映照著我們蹣跚前進的道路:渴望變革,但變革的結果卻不如想像美好;希望守舊的人全部消失,才發現每個人都不可能一夕之間擺脫舊思維;試著分辨誰可以相信,卻往往在遭到背叛後才知道自己的錯誤。最讓人焦慮的,莫過於當你還在努力試著站穩腳步,身邊的其他國家並不會等你準備好才入侵。
儘管主題如此沉重,柯札克卻為故事搭配了輕快和童趣的文字與情節。例如麥提在治國之餘,也有許多小孩子會有的渴望,像和其他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給其他小孩分送玩具和巧克力、到風景特殊的異國探險。書中人物多半沒有名字,而是如總理大臣、司法大臣、憂鬱的國王、老醫生等形象化代稱,讓孩子能夠輕鬆理解這些人在麥提的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
很多時候,想到要和孩子談這些議題時,第一個浮現的念頭往往是:這麼難的議題他聽得懂嗎?與此相應的兩種解決方式,一個是將人物性格壓得扁平再扁平,只剩下一個最鮮明的性格與立場;另一個是將情節簡化再簡化,到只剩下最基本的正邪對決。這樣的故事模板常常也是大人在理解世界時,常常會套用的。
但是柯札克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透過一個孩童國王麥提的眼睛,去引導讀者認識每個角色決定背後務實的考量,例如五位大臣處處反對麥提的意見,像是瞧不起小孩子的討厭大人,但是當麥提把大臣們打入大牢之後,他才發現大臣的意見多半是有原因的,沒有他們的知識和協助,他無法維持國家運作,甚至連發給全國小朋友一百公克巧克力需要多少錢和多久時間都無法確定。在故事中善良的人也會有自己的算計,例如看起來對麥提處處協助的記者,實際上是外國的間諜,藉由隱藏事實來讓麥提作出錯誤的決策,或是麥提自認為的朋友菲列克,嘗到權力滋味後竟然貪汙國家給孩子的禮物,甚至差點答應跟記者合作,雖然他最後幡然悔悟,但其他國王的軍隊已經跨過國境了。
書中呈現的人物、情節,在童趣的言語包裝下,卻是令人驚訝地現實與殘酷。改革並不總是帶來好的結果,當麥提讓孩子握有議會和議員的實權,他們卻不斷陷入孩子之間瑣碎的糾紛中,並投票讓大人必須去上學、孩子必須去工作,讓國家陷入混亂。孩子並不知道該怎麼做,將珍貴的槍砲和堡壘拿來當玩具玩,也不知道如何經營交通與醫療,大人們雖然想幫忙,卻陷在寫不完的作業當中無法抽身。
每個行為都會帶來相應的後果,這是從孩子成長成獨立大人所需要學習的。透過這本書,我們與孩子也都可以思考,為什麼改革總是如此的緩慢,甚至往往進兩步退一步,而不能像孩子一樣對誰生氣就不跟誰玩。如何統合各種不同想法的人,同時讓大船航行的方向往好的道路前進,讓搗蛋鬼貢獻己力的同時也不造成太大的破壞,會是隨著人們年紀增長,參與越來越大的團體時,所必須面對的困境。
《麥提國王執政記》的結局是悲傷的,他得知敵軍壓境的時間太晚,手上的資源也在先前的混亂中被破壞了大半。儘管他很幸運,諸位大臣並不計較麥提先前失控的政策,一有機會就立刻團結在麥提的號召下,用僅有的資源嘗試力挽狂瀾。但沒想到戰爭還未結束,首都中有錢有勢的人卻拉起了白旗。
世界並不會因為自己是正確的就跟自己站在同一邊,也許對孩子來說,這樣的事實很沉重,甚至對大人而言可能也不會輕鬆到哪裡。你相信會跟你站在同一邊的人,轉眼間就背叛了你,讓你的世界天翻地覆。然而背叛總是出於邪惡嗎?憂鬱的國王曾經答應麥提會幫助他,最後卻還是加入了敵方軍隊,視角轉換,憂鬱的國王想的卻是,他與麥提都已經無法阻止戰爭,至少他還可以在戰後用同盟軍的身份想辦法保住麥提的性命。投降者在審判上對麥提哭喊,後悔因為落在自己附近的砲彈,而不顧一切舉起了白旗,但我們似乎也不能否定,人總是會為了活下去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不在乎更多以後的事情。
當我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們可以透過麥提改革的軌跡,和孩子一起好好思索,我們想要一個怎麼樣的國家。這個問題絕對不會有簡單的答案,就像麥提必須在反覆嘗試與反覆失敗中不斷學習,才能知道我們想要的生活是什麼。
原載於《人本教育札記》第 363 期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夜霧
夜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