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在讀大學之前,我們的生活是很簡單的「家—學校—補習班」三點一線,接觸的人也大多是家人、同學和老師。上了大學以後,會發現我們需要穿梭在不同的課堂裡,而不是坐在同一個教室等老師進來上課;我們開始認識很多很多人,因為每一門課的同學都不一樣;我們開始參加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與更多擁有相同興趣、專長的人一起共事。我們不再只是待在熟悉的環境裡跟相同的人互動、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很多人在剛踏入大學面對變化和挑戰時,會感到不自在,這就是因為「舒適圈」的存在。
異地求學的我對舒適圈的存在感受尤為深刻。還記得新生訓練的時候,身邊同學的文化背景都各不相同,我右手邊坐著一位來自重慶開朗健談的同學,左手邊是來自新加坡的靦腆女孩。鮮少長期離開臺南的我,在意識到這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將成為我未來四年的主要根據地時,難以避免地慌了。
這是我第一次這麽清晰地認知到舒適圈以外的世界的存在。
舒適圈以外的世界
大一下學期,我加入了校刊《北大青年》人物組,採訪並書寫關於「北大人」的故事。在工作過程中,我認識了在不同領域擁有理想並努力對社會做出改變的人,包括熱愛挑戰生命極限的罕病作家尤文瀚、將女性主義搬到中國大螢幕上的新銳導演周聖崴、以及經歷文革打擊但仍在學術領域堅持不懈的加速器物理學家陳佳洱等人。
後來,在2018年初,我去了中國西北沙漠地區,和當地的回族居民一起旅行;2018年夏天,我參觀了四川和重慶,認識它的歷史;2019年,我去了中國東北部,觀察了當地的朝鮮、俄羅斯和中國文化如何相互融合。在這些旅程中,我和參加過重要戰爭的退伍軍人交談,跟路邊攤的老闆聊天,與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一起唱歌喝酒,他們擁有形形色色的故事,並樂於向我分享他們的經歷。
這些受訪者和朋友都讓我在陌生的環境裡對當地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人們的故事不僅僅是故事,它們體現了這些人在與文化和社會互動中形成的信仰和價值觀。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意識到,如果我一直待在學校裡、只和自己熟悉的人事物接觸,那麽我永遠不可能認識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也永遠不可能了解他們的文化和他們過去所經歷過的事情。跳出舒適圈,我們才能真正看見更多彩多姿的世界。
大學階段對很多人來說是從學校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裡,走出舒適圈是很重要的事情。但是,我們應該怎麽鼓勵自己離開熟悉的環境,去探索更寬廣的未知呢?
歡迎點擊以下連結閱讀全文
加入臉書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