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一句話|君子思,不出其位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憲問 第十四|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前言

今天想要與大家探討在論語憲問第十四中,曾子所說的話:「君子思,不出其位。」意思是說,君子站在什麼位置,就依什麼樣的位置來行事。在現在疫情的時代,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迫留在家裡,與家人、與自己相處。 在這段期間,我也想了許多,反省過去自己的無明,發現,其實我們的「本分」要做好不難,但是我們常常做出超越自己的角色、職位應做的事。身為學生,本分就是讀好書、學習未來所需的技能:而身為女兒,就是孝順爸媽,「立身行道,以顯父母」,正己、克己復禮,是孝順的終極之道。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那我們有做到了嗎?我們有盡力去達成嗎?如果沒有,那我們在做什麼呢?在想著怎麼賺到更多錢:怎麼在與別人的爭論中獲得肯定:在想著物質的慾望……這些無明,使我們忘記此生來到世上的目的,其實是活出道,活出真實與愛。讓我們來研究曾子的這番話,學習怎麼能夠破除無明、效法聖人,做一個有道的君子。

解釋

君子的思想不越出自身的職位之外。
  • 思:思考。
  • 位:職位、官位。

說明

君子思,不出其位。意味著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位置」、「地位」在哪裡,定位我們的所在位置。知道了之後,我們還要去覺察到自己的思考、思想,以至於行動,都不會踰矩。以下分述兩點如下:
1.了解自己的「本分」
第一步,要了解自己的「職位」、「地位」。
知道自己的根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樹沒有根無法存活;沒有祖先作為我們的根源,哪來的我們;水若沒有源頭,如何能匯聚成大海?可見「知源」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要常常去想,我們現在的地位是什麼?我們有什麼樣的本分?我們的職位、地位,需要做哪些事情?這個職位,如何跟這個世界互動?
例如說,我身為學生、女兒、姐姐等,各自有各自應該做的本分。學生當然就是向老師吸收新知、融會貫通:身為女兒要孝順爸媽,不讓他們操心;身為姐姐,給予妹妹支持、互相陪伴是本分。如果沒有按照地位、職位來思考的話,身為女兒,卻像是對待妹妹一樣的給予建議;對待老師像是對待家人不拘小節……這些都不是好的現象。就像是GPS定位失準一樣,定位不準確時,所走的路永遠也無法與地圖相配,也就很難快速地抵達目的地。
但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思源,而是我們不知道有「源」可思。
例如說,我們有時候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與人溝通時,也許不僅僅只是朋友相處的關係,更是一位修道者。我們在互動時,有沒有時時檢視我們的言行呢?修道者也是我們的職位之一。應該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擁有這樣的職位,在與人相處時,謹守此位應有的樣子,才不負曾子說言之君子。
2.如何「思」
這裡的思,雖然是指「思考」,但後學認為,思考,意味著也會影響行動。「思維方式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命運的形成源自於每一個微小的「思考」。當我們把一念所觀照到、覺察到,那每一念串聯成的行動,便會在對的路上。而這便是曾子所講的道理。我們在思考裡,謹守自己的本分,思考的範圍不要超出我們的職位。
所以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有踰矩的想法,但是我們要去想,其實我們本分要做的、我們的職位所應該做的,沒有這些。
在論語和中庸裡,孔子對於這段話有類似的說法: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外」(中庸)
在古書的意思裡,其實主要是在指從政的人,要在自己的本分工作裡,做自己的事,而不要去做不是屬於自己工作的事情。
我覺得這些觀念,不僅僅是用從政的人,更適合現在每個人。每個人都有多重的角色,這些角色所帶來的權利與義務,也是我們應該去遵守、謹言慎行。

結語

我在讀的時候,還有體會到一點,就是在人生中,我們總會遇到許多高低起伏,貧窮或富貴;得意或失意。但是在每一種狀態中,我們都能不出其位,不去嫉妒他人的好處、不去做出傷天害理的事:在得意的時候能夠謙卑;富貴的時候能善用資源投入道場。相對而言,貧窮也能安貧樂道;失意就也能坦然接受,準備東山再起。有個寓言說,如果射的箭歪了,不要去怪罪那把箭,而是問問自己,你的技術怎麼這麼差。當我們對於外境,都能以自己的角度思考,專注於自身現在能夠做的,而不是去抱怨、試圖改變他人,那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一句話能夠層層疊出不同的觀點,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並且落實在生活中。
    avatar-img
    2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宇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一下期末自省,盤點所有,往前邁進。在青春的不確定與成長的渴望裡擺盪,所做的誠摯散文。
    大一下期末自省,盤點所有,往前邁進。在青春的不確定與成長的渴望裡擺盪,所做的誠摯散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自古以來,所有的智者都在世間歷事煉心,不問世事躲在書中當一個哲學家,頂多稱作為自了漢。 做事的目的是為了修練自己的心,不要總是去關注結果,結果並不是做事的目的, 況且,結果也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
    Thumbnail
      原文: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這一篇講的是君子不重則不威,一個人不要過於輕浮於事,輕率於事,為人輕飄飄的,有失威望。地處超然的態度道法之所在,行事與有榮焉。面對任何事情變化都要穩住,不可輕易相信
    Thumbnail
    自古以來,所有的智者都在世間歷事煉心,不問世事躲在書中當一個哲學家,頂多稱作為自了漢。 做事的目的是為了修練自己的心,不要總是去關注結果,結果並不是做事的目的, 況且,結果也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我們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Thumbnail
    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六)。  畔通『叛』,背離的意思。  孔子把學習擺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而且特別重視博學。博學包括學文和學藝。其中,又特別重視博學于文。博學于文是對君子的一項要求。文指前人撰述的人文典籍,如《周禮》,《樂經》,《尚書》,《詩經》和《易
    說文:「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段注:「此當依小徐通論作內得於己、外得於人。內得於己,謂身心所自得也;外得於人,謂惠澤使人得之也。俗字叚德為之。」因此,當老子之時,其所用之「德」應為「悳」。 上悳 「上悳不悳,是以有悳;下悳不失悳,是以無悳。上悳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
    Thumbnail
    最近在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裡頭有關於經營事業、感情、還有人際關係的寶藏。 道德經裡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就是‘’無為‘’,意思就是一個人能坦蕩心胸、無目的性、無私去做任何事,而這樣的內在境界,會自然散發出一股有魅力氣場。 擁有無為心態的人也會影響周遭環境,讓大家都願意把事情做好,或是也跟隨他的腳步成
    Thumbnail
    我們明白要效法道來行,保持道心是最為重要的,並且要致力於實踐,從實踐中體悟與反省,時刻去警覺自己是否有離開了道。老子常以天地、聖人作為以道行事的表率。前六章,循序了解如何走進道,以及保持在道中,並讓自己深耕在道心中,如此即能如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第七章,老子以天地為例,更具體的說明如何行道。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裡仁第四)。  孔子常將君子和小人的品性對比,增強說服力和訓誡效果。  懷,內心存有;土,家鄉。孔子認為,君子內心常懷有道德,而小人則懷有鄉土;君子做事會考慮會不會違反刑法,而小人做事則考慮有沒有實惠。『君
    Thumbnail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裡仁第四)。  適:適合,適從;莫,不肯;比,親近,靠近。  孔子說:『君子對於天下,沒有一定要適從的,也沒有一定要拒絕的,朝著義去做就對了』。  孔子所謂天下,就是指天下世道,講君子對於世道應當採取
    Thumbnail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雲:「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為政第二)    孔子天天給學生講當官施政的學問。就有人感到奇怪,或者暗地擠兌孔子,問孔子,『你怎麼不去從政呢?』言下之意是,你行你上呀!這個得看具體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