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想要與大家探討在論語憲問第十四中,曾子所說的話:「君子思,不出其位。」意思是說,君子站在什麼位置,就依什麼樣的位置來行事。在現在疫情的時代,我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被迫留在家裡,與家人、與自己相處。 在這段期間,我也想了許多,反省過去自己的無明,發現,其實我們的「本分」要做好不難,但是我們常常做出超越自己的角色、職位應做的事。身為學生,本分就是讀好書、學習未來所需的技能:而身為女兒,就是孝順爸媽,「立身行道,以顯父母」,正己、克己復禮,是孝順的終極之道。這些都是我們應該做的。那我們有做到了嗎?我們有盡力去達成嗎?如果沒有,那我們在做什麼呢?在想著怎麼賺到更多錢:怎麼在與別人的爭論中獲得肯定:在想著物質的慾望……這些無明,使我們忘記此生來到世上的目的,其實是活出道,活出真實與愛。讓我們來研究曾子的這番話,學習怎麼能夠破除無明、效法聖人,做一個有道的君子。
解釋
君子的思想不越出自身的職位之外。
說明
君子思,不出其位。意味著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位置」、「地位」在哪裡,定位我們的所在位置。知道了之後,我們還要去覺察到自己的思考、思想,以至於行動,都不會踰矩。以下分述兩點如下:
1.了解自己的「本分」
第一步,要了解自己的「職位」、「地位」。
知道自己的根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樹沒有根無法存活;沒有祖先作為我們的根源,哪來的我們;水若沒有源頭,如何能匯聚成大海?可見「知源」的重要性。
所以我們要常常去想,我們現在的地位是什麼?我們有什麼樣的本分?我們的職位、地位,需要做哪些事情?這個職位,如何跟這個世界互動?
例如說,我身為學生、女兒、姐姐等,各自有各自應該做的本分。學生當然就是向老師吸收新知、融會貫通:身為女兒要孝順爸媽,不讓他們操心;身為姐姐,給予妹妹支持、互相陪伴是本分。如果沒有按照地位、職位來思考的話,身為女兒,卻像是對待妹妹一樣的給予建議;對待老師像是對待家人不拘小節……這些都不是好的現象。就像是GPS定位失準一樣,定位不準確時,所走的路永遠也無法與地圖相配,也就很難快速地抵達目的地。
但有時候,不是我們不思源,而是我們不知道有「源」可思。
例如說,我們有時候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與人溝通時,也許不僅僅只是朋友相處的關係,更是一位修道者。我們在互動時,有沒有時時檢視我們的言行呢?修道者也是我們的職位之一。應該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擁有這樣的職位,在與人相處時,謹守此位應有的樣子,才不負曾子說言之君子。
2.如何「思」
這裡的思,雖然是指「思考」,但後學認為,思考,意味著也會影響行動。「思維方式影響行為,行為影響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命運的形成源自於每一個微小的「思考」。當我們把一念所觀照到、覺察到,那每一念串聯成的行動,便會在對的路上。而這便是曾子所講的道理。我們在思考裡,謹守自己的本分,思考的範圍不要超出我們的職位。
所以有時候,我們可能會有踰矩的想法,但是我們要去想,其實我們本分要做的、我們的職位所應該做的,沒有這些。
在論語和中庸裡,孔子對於這段話有類似的說法: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論語泰伯)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外」(中庸)
在古書的意思裡,其實主要是在指從政的人,要在自己的本分工作裡,做自己的事,而不要去做不是屬於自己工作的事情。
我覺得這些觀念,不僅僅是用從政的人,更適合現在每個人。每個人都有多重的角色,這些角色所帶來的權利與義務,也是我們應該去遵守、謹言慎行。
結語
我在讀的時候,還有體會到一點,就是在人生中,我們總會遇到許多高低起伏,貧窮或富貴;得意或失意。但是在每一種狀態中,我們都能不出其位,不去嫉妒他人的好處、不去做出傷天害理的事:在得意的時候能夠謙卑;富貴的時候能善用資源投入道場。相對而言,貧窮也能安貧樂道;失意就也能坦然接受,準備東山再起。有個寓言說,如果射的箭歪了,不要去怪罪那把箭,而是問問自己,你的技術怎麼這麼差。當我們對於外境,都能以自己的角度思考,專注於自身現在能夠做的,而不是去抱怨、試圖改變他人,那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一句話能夠層層疊出不同的觀點,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並且落實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