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內容好在,可以講一些師長們覺得保守不會想告訴同學的內容。
你們知道那種拉下來只有一個選項的表單嗎,我覺得我們在讀書時候碰到的情形是一樣的:就是這個年紀只能做什麼,只能挑「讀書」,然後就得按下一頁。
早先的講座我是非常挑戰老師們底線,我的課堂不僅開放使用手機,而且不會把所有焦點放在考試怎麼考、該讀什麼書,今天的內容也是如此。
因為我覺得學生對於生活上「知」的權利,是相當不應該只聚焦在學業,然後讓他們在「行行出狀元」和無法仔細思考生活樣貌的求學生涯中拔河。
哪怕是消遣,但大人能過的生活,學生就不能過嗎;我們最多只能告訴他說:理論上成就和努力就是正相關;而去指責學生的不認真是一種浪費 ... 畢竟出社會後失敗花上修補的時間。
那可就不是學生時期考差、跌一跤這麼簡單了,對吧。
以前有本書的名稱大略是叫做:你的野心要配的上自己的努力,如果想參考別人如何把生活過精彩,我會推薦「李尚龍」這位作者給你。
有點慶幸我是在 2023 才回過頭來寫這題,因為 2019 的我在想這個題目的時候心裡是有標竿對象的;現在起來會覺得,「這位標竿」最多只能打破我們在薪水上因類組而有區別趨勢的迷思,還不是全部。
也就是說,我相信理組的人類不容易低薪;同樣的可能是我們生活太少見到文組高薪的傢伙,因為我們可能和這類人有著難以想像的距離。
就有些諷刺,當以為 (教科) 書讓我學的更多,觀點反而狹隘起來了。
不過這問題 ...「厲害」,我們的厲害是要對誰有交代嗎,如果只是自己「很行」的話可不可以,還是我們給自己的厲害下個定義行的通嗎,可以不用管這個社會的話,好不好呢。
記得我以前就是想成為一個「被人追隨」的人,所以這個專題才會誕生。
這種想被追隨的心情是一種:我想被大家認為是一個「有用的人」,我可以為大家帶來價值,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證明;如果感受一下,其實這就是「好員工」的起手式。
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值得解構的地方,在於:就只是「大學」嗎?
大學期間有一款學生很常見:雙主修、數份家教、爭取交換,卷哥、卷姊附加各式獎學金也是榜上有名,好像已經很包羅萬象的滿足了不少同學對於「大學生這樣很厲害」的想法。
可是讀者也一定見過,沒有上述任何特色的人,同樣的亮眼;以及如果這樣的人數年以後不再點眼,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們對於生活的追求是有期限的。
現在狹隘一點,就是要談論這個現象裡的這批人,例外的就不多解釋。
讀者們一定有經歷過,免試的同學通常高中就不再拔得頭籌,接下來就可能輪到繁星這批人;而出社會這種現象會落到誰頭上,算是可預期,因為他們已經定義出自己的高峰了,連時間都算好,就偏偏沒有出社會的份。
以及很致命的問題在於,他們通常沒有辦法回答:那為什麼是你來做這些事。
這句話很重要,會貫穿整個學習歷程有沒有辦法擺脫「只能是大學期間才厲害」的這件事:
換言之,如果從現在起,將「我們能如何讓自己不被取代」這樣的概念植入信念中,那些「做什麼」自然就會有具感染人的理由,而不會只是很膚淺的「需要賺錢」。
這理由沒有不對,就是沒辦法解釋我們與他人的區別。
我會覺得「馬齒徒增」發生在大學期間是很恐怖的事情,即便這個年紀的學生通常會大吃一驚覺得說「怎麼可能」,好歹也有帶份學歷應該不至於。
但這就是上面說的做什麼不能代表我是誰,我們有自己的名字。
和讀者分享一個本人剛經歷完覺得很不理想的生活狀況,大致上有幾種情形在過去二年多的時間同時發生:
滿不可思議的吧,然後我在這裡寫的還是付費文章。(XD)
就等於是在自己的未來面前,直接看是沒有太多累積,即便旁的來說,可能變成現在處理人際關係問題並不麻煩,或者狀態調理一下,上個學期重回 all pass,看起來還行。
但不得不說光「網路成癮」一條就會掉進後悔的坑,是很明顯的不合時宜。
2023 年與 2019 年回覆同個問題之間的差異。
在於現在的我從原先的「有答案」變成「沒有一定」。(有點籠統)
2019 的時候因為會希望自己不要是個廢柴,所以會竭盡所能做一切會讓自己有能見度的安排;2023 的現在則是覺得不要與人惡鬥,能把一切煩惱限縮到「我到底能多成功」就好,其他的就不要讓它是個問題。
仔細地說,就好比沒有身體健康就什麼都是免談,缺學分往後可以再修;人際弄不好要溝通的溝通,不該來往的不去來往,省點心力給自己;已知自己會網路成癮那就是下決心斷捨離。
因為以上都會阻礙自己的「理想」,這就是割捨的理由。
換言之當然可以花很多篇幅,把未來藍圖講的漂亮呈現在讀者眼前,但當前更希望不要有人步上和我一樣的路程,畢竟修補生活裡缺失的經驗,隨著年紀增長,會覺得也不知道到底是要追上個誰,耕耘的辛苦很多。
最起碼不要做會後悔的決定,至少「平庸」比起「走歪」還是離理想近一些。
...
...
前二個問題寫的很長,其實是還可以續寫,因為怕寫到離題所以還是有斟酌刪減幾行文字;上面的問題其實是要幫助考生花些時間設定「理想」的形象,預估一下達到這個情形可能要有多努力,如果是透過讀書來達成的話。
《自學篇》、《進階篇》當中都有寫到讀書計畫,基本上讀書計畫我都是會訂調為「目標切割」的用途,重複的部分我們就不要佔版面。
現在只是在差在讀者的這份讀書計畫,有沒有興趣將一小部分的「個人培養」安插進去,比方說像作者以前的班導師不希望我們考試期間去打球,可是也不能就此合理化讀書身體會越來越差這件事,這沒有一定。
所以就在給大家的範例課表上添了「體育」,適當的時數下沒有什麼好限制的。
目標到底怎麼切,其實我覺得考試體制的小好處就是日期已經備的很妥,無疑的大範圍就是這幾個月,粗估一下中程目標就是數個月一段,小目標就是每天做、每個禮拜檢視一次。
原則上確實段考就有習慣讀書的同學要施行這些不難,其他朋友要加油些。
那大學版本的計畫可以參考《子彈筆記》,因為書裡就不特別是提供讀書這個用途,但有些相當實用的部分我想提取出來給考生使用。
在列計畫之前有個東西叫「心理清單」。
比方說我的目標就是要考上成大經濟,那這個目標當下的我「正在做什麼、應該要做什麼、除此之外還想做什麼」,在一張紙上分成大大的三欄,條列、誠實的把自己狀況都寫下來。
然後進一步排除那些跟目標完全沒有相關的事情,給它劃掉,不做也沒關係。
唯獨要提醒考生的就是:如果你們的目標就是很明確要以考試為重,「還想做什麼」的部分有時候當當調劑就可以了,畢竟事情還是有先後順序之分。
小目標的設定,最早我們是按照學校的時間進行,也就是一堂課要是 50 分鐘,我們課後的安排也會是一節 50 分鐘,休息的時間就排休,沒有太大變動。
這裡加入的要素是「彈性疲乏」,只是是沒那麼嚴重的疲乏。
就是說考生會抓的到自己能夠一次性專注的時間大概是多長,應該會在 20 至 40 分鐘左右,除了暑假的時間實在是相對久,按著學校表操課可能還沒什麼問題,開學就有點不好說。
所以這個部分就是要延伸補充給開學後的同學參考用的。
開學後的時間一般只有晚上 6 點到 10 點之間比較好運用,只把時間切成 4 格也不知道自己能維持多久。
自從本人把一節 50 分降成 40 分反而覺得效率好很多,不會特別想摸魚,讀一讀反正鬧鈴響了就是響了,如果沒處理完的就紀錄一下不要內容塞得太滿;最後一個節次只有 30 分鐘,就是順順讀一些比較會的東西給當天來收尾。
不過這當然是有那麼點忽略成績,先補好進度的一種辦法。
同樣的,只要有稍微調整過的讀書時間、辦法,週末休息或者週一要開始新循環的時候務必「誠實檢查自己」,看有沒有效率問題,有沒有哪邊做了調整結果該嚴謹的地方沒有嚴謹一下。
才不會一個問題後面越滾越大唷。
延長彈性疲乏發生的小技巧。
稍微提一下,考生應該是知道人腦二半的運作不太相同,通常要避免彈性疲乏的其中一個辦法就是文、理科交錯讀,以及每一節讀書的時間都不要拉的太長。
所以我在重考期間的課表安排上,每個科目一定不會超過二節,這樣才可以一直換書,偶爾換個其他內容去刺激自己振作一下的感覺。
但當然考生如果有擅長的科目,想在二次模擬考前就已經複習完四、五冊的話,「肯定可以」,因為最後大家考試的範圍一樣,提早做完基本上只需要勻時間刷題目,剩的還可以拿去補足其他科,最多是前幾次考的不太好看而已。
舉例來說相對其他科,本人數學 (計算能力) 確實突出一點,重考期間一個月半就把整本講義一題不漏的嗑光,後續在國文遇到危機的時候,才有時間好好再把古文 30 讀熟,從 10 級分直升到 14 級這樣子,所以這個讀書模式沒什麼毛病。
也是老生常談了,注意力分散的問題通常是訊息爆炸引起的,然後人們傾向接收多一點的刺激,來讓生活比較有趣些。
例子也不難舉,比方說我們很常起床、睡前,或者空閒就是讓各種媒體把這些零碎時間給佔走,有時候還會因為要譴責一下自己,所以多看點國際新聞之類的;這樣的行為乃至於習慣的話,如果對目標聚焦有影響,那還是得界定「有害」。
只是說要怎麼讓自己能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專注,又不太會被雜事干擾呢?
我考試期間手邊通常有本小便利貼,當然要用手機的記事本功能也是可以;讀書還真的有時候會一直亂想,想著等下去哪吃飯呢,晚上回家要看哪部劇消遣呢,這些事情我意識到的時候會隨手抓張便條紙,寫好就丟在旁邊。
這步主要是把已經表訂好要認真時間內的「雜念」給清乾淨,晚點再撿回來看。
至於前頭提到起床就使用手機這件事,相對起睡前大量使用手機,危害的程度其實比較高一些,會很快速的把一整天的精力吃掉大半。
我們每個人每天有多少心力能做多少件事情,除非迫於壓力或自行訓練,一般是有定數的。
如果不太確定晨起滑手機是否有影響到自己讀書的意願,不妨找個一、二天測試一下就可以,照理說應該是會覺得當天起步的精神會比較好。(供參考)
你已經讀到文末了。
稍微提一下,訂閱文的字數相比過往的量應該是會多 500 至 1000 字左右,目前寫起來的感覺;其實就和讀書一樣,塞不了那麼多我們分批閱讀就好,讀者已經買下去的東西不會跑掉,別慌蛤,沒有比較差。
制定目標的一點想法。
在《成績篇》裡我們用的是實實在在的落點分類,把我們想去的、能去的校系用類組整理在一起,然後觀察一下篩選的趨勢,定義看看自己大概要讀多少書、做多少努力。
在《大學生活篇》我用的是「想像一下自己未來」的辦法,如果可以,不要訂定一個只有在大學期間好像很厲害的自己;完事後給這個想像一個具體的章程,以及打從心裡把「考試」當成是實現自己的其中一種「管道」。
如此一來,才不會考差了就毀天滅地,你還有自己的理想。
完成目標的一些細節組成。
為了達成自己的理想,多少為它制定一個計劃應該不會太困難;不太需要想著計劃或者步調一定要很完美、完善,有在推動可能就已經比不少的考生厲害了唷。
在《自學篇》中我們有完整說明如何去切割大目標,大致上依學校程度而定,複習二、三輪的時間分別就可以切割出中程目標的時間長度,最後則是將應該要完成的每週、每日進度寫進課表裡,並確實的做完。
本文有提供讀書以外的一點空間:考生有可能有其他想併行的理想,是不妨用一樣的方式小小的量化,然後以不打擾到必須讀書的時間為主去安排。
可是這個過程難免會分心,我提出了好東西「便利貼」,可以在自己應當要認真的時間段裡,把那些雜七雜八的念頭寫在紙上,然後扔到一旁。
休息時間再來看看讀完書後,要靠哪些事情放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