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到自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疫情以來,戴上口罩似乎一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但我一直對於戴著口罩講課(上實體課程)這件事情,還是很不適應,因為我帶著口罩說話,好像會有吸不到氣的感覺。

前幾天在課堂上看到一位老師帶著防護面罩上課(取下口罩),我覺得是一個好方法,於是我也試著上課使用面罩。

果然在課程進行中,覺得說話跟呼吸都很順暢,只有一開始會忘記把麥克風從下方伸到面罩中,漸漸習慣後就覺得很自然了。

慢慢的習慣後,加上面罩的設計很輕巧、透明,幾乎忘記有面罩的存在。

在課程休息時間,我正在整理下一堂課的資料,一位學員來到我面前問問題,因為距離有點近,看到他戴著口罩只露出的眼神,也許因為太近,疫情期間已經養成安全距離的習慣,我快速感覺的掃描一下自己...

我反射性地意識到自己沒有戴口罩,正覺得尷尬時(頓時有一種沒穿衣服見人的窘迫感),這是只有瞬間在我內在的發生,很快的我意識到自己是有帶著面罩的,立刻覺得自己鬆了一口氣。

第二天因為要準備另外一堂課程,內容是關於覺察生活中的慣性所帶來的影響。就在談到「自我」是如何貼上概念的標籤,並且開始過度認同標籤而不自覺時,我突然想到前一天的面罩事件好像也是如此。

因為疫情,需要透過一些外在的防護措施保護自己,在經驗中口罩對我來說會有不適(就算不是講課,長時間戴口罩我容易鼻子發炎),所以我在可以的狀況會隨時記得拿下來。

但面罩的輕盈、透明,讓我差點忘記它存在,還一度以為自己未戴防護措施而感到尷尬。

這經驗讓我意識到生活中的一些習慣、一些看待事物的觀點跟思維也都是外來的,如果過分的認同而失去能夠放下或調整的彈性時,自己也會失去那分不必帶著防護用具的輕鬆與自在。

除了因疫情穿戴在身上的是有形的防疫用品,自己又會帶著哪些看不見的裝備一直在生命中同行呢,而到底這些是對我們有助益的,還是讓我們覺得是有負擔,但又已經習以為常的存在著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生命剪輯師的沙龍
19會員
408內容數
2025/05/01
在學習的場域中,時而會遇到一位「屁孩」。他經過我身邊時,會用「看什麼?」「干你屁事」「王八蛋」來跟我打招呼。 也許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我只能裝作沒聽到,甚至刻意忽視他,避免與這位屁孩有直接接觸。 有時,我也會好奇:當我面對這樣的孩子時,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 有一次,在他激烈
2025/05/01
在學習的場域中,時而會遇到一位「屁孩」。他經過我身邊時,會用「看什麼?」「干你屁事」「王八蛋」來跟我打招呼。 也許是因為不知道該如何回應,我只能裝作沒聽到,甚至刻意忽視他,避免與這位屁孩有直接接觸。 有時,我也會好奇:當我面對這樣的孩子時,自己內在到底發生了什麼? 有一次,在他激烈
2025/03/22
近年因為重返校園,有些學習對自己而言是新鮮且有趣的,而有些則讓自己彷彿面臨「下修」,實習便是一例。 過去的自己懶得運動,對戶外活動不熱衷,也不擅長任何球類運動。然而,在實習機構裡,卻常需要陪伴孩子打籃球、桌球、羽球,甚至騎腳踏車。有時一天結束,感覺彷彿完成了一場「鐵人三項」的挑戰。對於
Thumbnail
2025/03/22
近年因為重返校園,有些學習對自己而言是新鮮且有趣的,而有些則讓自己彷彿面臨「下修」,實習便是一例。 過去的自己懶得運動,對戶外活動不熱衷,也不擅長任何球類運動。然而,在實習機構裡,卻常需要陪伴孩子打籃球、桌球、羽球,甚至騎腳踏車。有時一天結束,感覺彷彿完成了一場「鐵人三項」的挑戰。對於
Thumbnail
2025/03/21
身為學生兼自由工作者與實習生的作者,分享如何透過早晨靜心調整自己,迎接充滿挑戰的一天,並區分早晨靜心為「準備」,晚上靜心為「修補」的差異,以及如何透過觀察與感受,養成正向習慣。
Thumbnail
2025/03/21
身為學生兼自由工作者與實習生的作者,分享如何透過早晨靜心調整自己,迎接充滿挑戰的一天,並區分早晨靜心為「準備」,晚上靜心為「修補」的差異,以及如何透過觀察與感受,養成正向習慣。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有時課堂上呈現的謙遜、說著彼此平等學習成長的言語,真是需要透過情境才見真章。 話說常上課前會被櫃檯人員親切的問候,自己總是態度客氣的回應。 今天也許是不熟悉的值班人員,看到我沒有帶口罩先糾正再提醒我要帶口罩才能進入教學區。 已經很久沒帶口罩的我隨身上課的包裡也沒有,想到車上還有,就
Thumbnail
有時課堂上呈現的謙遜、說著彼此平等學習成長的言語,真是需要透過情境才見真章。 話說常上課前會被櫃檯人員親切的問候,自己總是態度客氣的回應。 今天也許是不熟悉的值班人員,看到我沒有帶口罩先糾正再提醒我要帶口罩才能進入教學區。 已經很久沒帶口罩的我隨身上課的包裡也沒有,想到車上還有,就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個狀況:疫情期間大家都得戴著口罩,突然拿掉口罩時突然覺得好陌生!?且這種陌生感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知不覺的也拉大了!
Thumbnail
有沒有遇過一個狀況:疫情期間大家都得戴著口罩,突然拿掉口罩時突然覺得好陌生!?且這種陌生感讓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知不覺的也拉大了!
Thumbnail
雖然從今年2/20就已經在室內場所解封戴口罩的規定,但看到不論是在賣場或是圖書館等空間仍然看到超過九成以上的人都是帶著口罩,到底我們還能不能回歸到以往那個呼吸自由的時光呢?
Thumbnail
雖然從今年2/20就已經在室內場所解封戴口罩的規定,但看到不論是在賣場或是圖書館等空間仍然看到超過九成以上的人都是帶著口罩,到底我們還能不能回歸到以往那個呼吸自由的時光呢?
Thumbnail
真心覺得口罩是好物。對我這隱形的社交恐懼患者更是如此。 近來各式活動甚多,不時得因工作關係出入人來人往的場合。遇上常往來的朋友,當然可以開心聊天,但若遇上點頭之交,不免有「沒話也必須找話聊」的困擾。 這時就深深感受到口罩的好處。一方口罩遮掉半張臉,原本就面生的人,只剩眉眼,認不出來也很正常。碰上不想
Thumbnail
真心覺得口罩是好物。對我這隱形的社交恐懼患者更是如此。 近來各式活動甚多,不時得因工作關係出入人來人往的場合。遇上常往來的朋友,當然可以開心聊天,但若遇上點頭之交,不免有「沒話也必須找話聊」的困擾。 這時就深深感受到口罩的好處。一方口罩遮掉半張臉,原本就面生的人,只剩眉眼,認不出來也很正常。碰上不想
Thumbnail
是你要的,就會變成習慣。
Thumbnail
是你要的,就會變成習慣。
Thumbnail
能夠明白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自主自發的戴或脫口罩,不然戴口罩只是戴給他人看,而忘了口罩是在保護自己避免生病這一點,就不會有戴不戴口罩的形式之爭。
Thumbnail
能夠明白在什麼時候、什麼場合,自主自發的戴或脫口罩,不然戴口罩只是戴給他人看,而忘了口罩是在保護自己避免生病這一點,就不會有戴不戴口罩的形式之爭。
Thumbnail
  旅遊令鬆綁後人心癢癢,除了要大吐閉關三年的鬱悶,也開始討論起解封口罩。這個陪伴我們三年多的口罩,說要分開容易嗎?在疫情前我沒有戴口罩的習慣,也不覺得它會是我生活中的必需品,經歷過三年的相濡以沫,我和它已是難分難捨。原本出門前的三寶鑰匙、手機、錢包,現在多了口罩。
Thumbnail
  旅遊令鬆綁後人心癢癢,除了要大吐閉關三年的鬱悶,也開始討論起解封口罩。這個陪伴我們三年多的口罩,說要分開容易嗎?在疫情前我沒有戴口罩的習慣,也不覺得它會是我生活中的必需品,經歷過三年的相濡以沫,我和它已是難分難捨。原本出門前的三寶鑰匙、手機、錢包,現在多了口罩。
Thumbnail
去年帶新班級 我拼命記住孩子的兩隻眼睛 一個星期還沒完全記清楚 以前,只花兩天就可記住全班孩子 今年線上教學,停實體課四次 反而看清楚孩子的容貌 卻覺得挺陌生的 因習慣平日戴罩的孩子們 我讓孩子們線上表決 要老師戴罩上課嗎? 不戴是怕孩子不習慣 結果半數以上 要我不戴罩上課 也許 疫情可以隔絕你我
Thumbnail
去年帶新班級 我拼命記住孩子的兩隻眼睛 一個星期還沒完全記清楚 以前,只花兩天就可記住全班孩子 今年線上教學,停實體課四次 反而看清楚孩子的容貌 卻覺得挺陌生的 因習慣平日戴罩的孩子們 我讓孩子們線上表決 要老師戴罩上課嗎? 不戴是怕孩子不習慣 結果半數以上 要我不戴罩上課 也許 疫情可以隔絕你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