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依戀效應:從心認識自己,重新與他人建構正向的關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依戀效應:為什麼我們總在愛中受傷,在人際關係中受挫?》一書,皮特‧羅文海姆著,廖綉玉譯,三采文化出版。

《依戀效應:為什麼我們總在愛中受傷,在人際關係中受挫?》一書,皮特‧羅文海姆著,廖綉玉譯,三采文化出版。

在人際關係的盲點中載浮載沉了許久,透過與他人談天、閱讀書籍來省思自己,想釐清自己要找的答案。

某天隨手點了網頁,突然一瞥看到這些問項,於是也反問了自己。

1.如果對方不符合你的想像,你還能保持著開心嗎?
2.如果對方突然冷卻,你還能和往常一樣聊天嗎?
3.如果其實發現只是寂寞,你能冷靜讓一切恢復原來的生活嗎?
4.你能保持心的狀態,讓能量只是流過嗎?


原來小時候的成長狀態會影響我們以後人生直至終老,因為這個理論讓我重新回想了從小到大的我是什麼樣子。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是與生俱來的相互依賴、彼此依存,同時也錯綜複雜。與外在環境的社會連結,在童年經驗中已塑造了人際關係的運作模式,間接地影響著如何在關係中建立出記憶中「愛」的印象,儘管接觸新觀念的程度可能會改變社會化的想法,但深根地固的連結模式在年紀漸長後,本質上依然會維持原樣。

依戀對象:親近的安全堡壘與避風港

Q:選擇五個形容詞來回想童年時照護者們與自己的關係,及每個形容詞的具體記憶,如果可以盡可能回溯,再往現在的時間來想。

而這些形容詞等於現在的自己從童年時到此時此刻,對照護著們的關係採取的立場。

「你希望你的孩子從你的教養中獲得什麼?」
在童年時能感覺到被愛、包容與保護,並了解孩子最真實的模樣,鼓勵他嘗試探索各項事務。這樣的教養方式是父母能為孩子提供的最棒禮物。


書中提及的依戀模式分為安全型與不安全型依戀兩種,

*安全型依戀:覺得自己值得被愛、被照顧,因此有更強大的自尊心,往往更願意付出、包容,面對生離死別也有好的調節能力,同時也允許自己表現脆弱,因為擁有安全感,相信他人會為自己騰出時間給予回饋,不害怕連結親密關係。

不安全型依戀:
*逃避型依戀:在社交場合能夠有很好的適應能力,能單獨完成事情,但卻不擅長提供親密關係所需,發生衝突時通常會選擇疏離對方,常常會否認自己的感受,自我調解。(小時候照護者給予的回應少之又少)
*焦慮型依戀:察言觀色能力很強,極度渴望情感的連結但內心拉扯著不安全感的厭惡,會更加依賴依戀對象。(小時候照護著給予的回應反覆無常,時而熱絡時而冷淡)
*混亂型依戀:同時尋求又畏懼照護者,因為他們的安全感來源也是恐懼的根源。(經歷家暴...等)


依戀模式能改變嗎?

也許能也許不能,但...
深刻的反思、有意義地深入了解自身經驗,藉由與安全型依戀者建立長期健全的關係,或甚至養育子女,可以習得安全型依戀。

不安全型依戀就不好嗎?
能夠利用不安全型依戀模式的優點,去避免陷入衝突循環,建立有效的溝方式,讓關係發展更加美好。

最後書本提到的十項依戀功課:
1.了解自身的依戀模式
2.與自己的依戀模式共處或想辦法改變
3.努力改變依戀模式(不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
4.努力讓孩子擁有安全型依戀
5.請記住,他人也會受依戀模式的影響
(讓逃避型依戀的人提供更多的空間;讓焦慮型依戀的人更放心)
6.利用依戀知識,找到適合的對象(若可以,尋找安全型依戀對象)
7.利用依戀知識,挽救感情
8.支持那些維護兒童與照護者間健全關係的社會組織
9.幫助混亂型依戀的高風險孩子
10.承認需要依戀


自我覺察來了解自己缺乏什麼,穩定心裡的不安,能讓自己的狀態變得更好。有一句話:「先學會愛自己,才有能力愛人」,內在層次的成長,愛的細緻度也會有所不同。

有時候難過並非事情的本身,而是事情為什麼會發生,於是一直想找答案,也一直在書中調和自己上下起伏的情緒。人際關係是人生需要持續修習的課程。


附上:

人際依附風格量表-https://www.tip.org.tw/evaluatefree11
愛情依戀量表-https://www.tip.org.tw/aabti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綠的沙龍
4會員
21內容數
小綠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3
前幾天與同事午餐後更新生活近況,聊到對工作內容提不起勁且有日復一日就那樣的感覺,似乎不會有任何好的發展,我詢問:「為什麼會這樣想呢?」事後自己想想的確也是,在一個職位上如果沒有新的衝擊或目標,時間加上經驗的堆疊便更能得心應手,許多的反應也隨之變成下意識,但為什麼會對工作感到疲累呢? 與同事討論後都一
Thumbnail
2022/10/13
前幾天與同事午餐後更新生活近況,聊到對工作內容提不起勁且有日復一日就那樣的感覺,似乎不會有任何好的發展,我詢問:「為什麼會這樣想呢?」事後自己想想的確也是,在一個職位上如果沒有新的衝擊或目標,時間加上經驗的堆疊便更能得心應手,許多的反應也隨之變成下意識,但為什麼會對工作感到疲累呢? 與同事討論後都一
Thumbnail
2022/10/05
一早騎車上班的路上,下著綿綿細雨,腦袋突然蹦出了「生活是什麼?」也許是因為雨天又帶出了憂鬱的氛圍,瞬間覺得心情沮喪。 生活為人類活著的期間所做的一切行為是查字典後給的解釋,如果以單詞來說,生似乎代表著存在,而活代表呼吸著是有生命的。但現在的我對生活滿意度不高,除了睡眠時間,大部分的時間仍是汲汲營營,
Thumbnail
2022/10/05
一早騎車上班的路上,下著綿綿細雨,腦袋突然蹦出了「生活是什麼?」也許是因為雨天又帶出了憂鬱的氛圍,瞬間覺得心情沮喪。 生活為人類活著的期間所做的一切行為是查字典後給的解釋,如果以單詞來說,生似乎代表著存在,而活代表呼吸著是有生命的。但現在的我對生活滿意度不高,除了睡眠時間,大部分的時間仍是汲汲營營,
Thumbnail
2022/03/31
時間過得太快,2022年第一季就這樣要結束了,回顧過去的三個月自己忙了些什麼,但似乎並沒有什麼是值得一提的,畢竟每天都在時間的浪裡載浮載沉,於是又重新了翻開原子習慣這本書,想在新的一季重新振作,拿回時間的自主權。
Thumbnail
2022/03/31
時間過得太快,2022年第一季就這樣要結束了,回顧過去的三個月自己忙了些什麼,但似乎並沒有什麼是值得一提的,畢竟每天都在時間的浪裡載浮載沉,於是又重新了翻開原子習慣這本書,想在新的一季重新振作,拿回時間的自主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依戀:一種超越肢體接觸的深層信任 依戀不僅僅是肢體接觸,更是與特定對象建立持久的相互信任感。遺傳因素在依戀中的影響相對較低,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佔據了四分之三,尤其是在一歲半以前的成長環境最為重要。我們通常認為性情是天生的,但實際上,它很容易受到養育者之間的關係影響,並且可以改變。
Thumbnail
依戀:一種超越肢體接觸的深層信任 依戀不僅僅是肢體接觸,更是與特定對象建立持久的相互信任感。遺傳因素在依戀中的影響相對較低,後天成長環境的影響佔據了四分之三,尤其是在一歲半以前的成長環境最為重要。我們通常認為性情是天生的,但實際上,它很容易受到養育者之間的關係影響,並且可以改變。
Thumbnail
我希望我能更早理解這個理論,在我成為父母之前或者在我孩子還小時 :) 當我知道這個理論時,就深深著迷(和作者一樣)。 作者訪談大學教授、專家、相關研究人員也深入生活作調查。其中包含有趣、令人傷感及省思的各種案例,來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理論。 我也更理解原來依戀理論和依戀教養是不同的(很有趣),大家
Thumbnail
我希望我能更早理解這個理論,在我成為父母之前或者在我孩子還小時 :) 當我知道這個理論時,就深深著迷(和作者一樣)。 作者訪談大學教授、專家、相關研究人員也深入生活作調查。其中包含有趣、令人傷感及省思的各種案例,來幫助我們理解這個理論。 我也更理解原來依戀理論和依戀教養是不同的(很有趣),大家
Thumbnail
戀愛是人類生命中最美好的體驗之一,但有時也可能讓人感到焦慮不安。我們總是希望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人,而這種依靠感往往源於我們的童年經歷。 「依附理論」是一個探討人際依附的學說,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進而建立更健康、穩定的戀愛關係。 依附理論認為,人類的依附行為是由童年時期的親密關係所塑造
Thumbnail
戀愛是人類生命中最美好的體驗之一,但有時也可能讓人感到焦慮不安。我們總是希望找到一個可以依靠的人,而這種依靠感往往源於我們的童年經歷。 「依附理論」是一個探討人際依附的學說,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進而建立更健康、穩定的戀愛關係。 依附理論認為,人類的依附行為是由童年時期的親密關係所塑造
Thumbnail
「依戀關係」是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進行的早年依附行為。小生命出生時,一定都要依靠、依附環境中的主要照顧者才能存活下來。一般情況是誕生時,就在我們身旁的母親。特殊情況下,可能必須仰賴其他出現的主要照顧者,來讓自己存活。如此也影響我們依戀關係的安全感品質...
Thumbnail
「依戀關係」是所有哺乳類動物都會進行的早年依附行為。小生命出生時,一定都要依靠、依附環境中的主要照顧者才能存活下來。一般情況是誕生時,就在我們身旁的母親。特殊情況下,可能必須仰賴其他出現的主要照顧者,來讓自己存活。如此也影響我們依戀關係的安全感品質...
Thumbnail
初看這本書名「愛無能」以為講的是在愛中失能,但真正翻開這本書才理解到原來想要呈現的是許多人在愛的洪流中迷航而找不到上岸的方向,總是氣惱挑選了老半天卻總是找到錯誤的對象,不是在戀愛關係中唯唯諾諾失去自我,就是溝通出現問題而無法維繫長久且穩定的關係,尤其不解這樣的惡性循環到底要繼續到何時?是自己的戀愛運
Thumbnail
初看這本書名「愛無能」以為講的是在愛中失能,但真正翻開這本書才理解到原來想要呈現的是許多人在愛的洪流中迷航而找不到上岸的方向,總是氣惱挑選了老半天卻總是找到錯誤的對象,不是在戀愛關係中唯唯諾諾失去自我,就是溝通出現問題而無法維繫長久且穩定的關係,尤其不解這樣的惡性循環到底要繼續到何時?是自己的戀愛運
Thumbnail
心理學教會我,在批判之下,還有很多人性可以探究。在第一段感情分開後,我意識到愛情從來就沒有對錯,一百種人就有一百種愛情,愛情更是直接把人活生生地揭露出來,不論我們藏的多深,在愛面前,既渴求,又害怕受傷害。 焦慮依戀的愛像是轟轟烈烈的煙火;逃避依戀的愛像是一片平靜的湖面,兩種都是愛的形式。
Thumbnail
心理學教會我,在批判之下,還有很多人性可以探究。在第一段感情分開後,我意識到愛情從來就沒有對錯,一百種人就有一百種愛情,愛情更是直接把人活生生地揭露出來,不論我們藏的多深,在愛面前,既渴求,又害怕受傷害。 焦慮依戀的愛像是轟轟烈烈的煙火;逃避依戀的愛像是一片平靜的湖面,兩種都是愛的形式。
Thumbnail
《依戀效應:為什麼我們總在愛中受傷,在人際關係中受挫?》一書,皮特‧羅文海姆著,廖綉玉譯,三采文化出版。 在人際關係的盲點中載浮載沉了許久,透過與他人談天、閱讀書籍來省思自己,想釐清自己要找的答案。 某天隨手點了網頁,突然一瞥看到這些問項,於是也反問了自己。 1.如果對方不符合你的想像,你還能保持
Thumbnail
《依戀效應:為什麼我們總在愛中受傷,在人際關係中受挫?》一書,皮特‧羅文海姆著,廖綉玉譯,三采文化出版。 在人際關係的盲點中載浮載沉了許久,透過與他人談天、閱讀書籍來省思自己,想釐清自己要找的答案。 某天隨手點了網頁,突然一瞥看到這些問項,於是也反問了自己。 1.如果對方不符合你的想像,你還能保持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